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倒是有这回事。”徐齐霖沉吟了一下,说道:“等咱自家的铺子定下来,再派人通知倚春院,让他们派人来挑选吧!”
正说着话,下人前来通传,魏王府的人奉命而来,正在厅堂等候。
这个四胖子,倒是盯得紧,打扰老子给自己放的一天假。
徐齐霖心中不悦,但为了铅活字,也为了不得罪四胖子,还是起身到厅堂会客。
魏王府来人说话行事很客气,转达了四胖子相请之意,还透露了铅活字已经造好的消息。
怕老子不去嘛?徐齐霖暗自腹诽,可为了铅活字,还是答应会去魏王府。
尽管徐齐霖决定帮李四胖一把,也只是出于对李承乾的失望,对李治的厌恶,并不会堂而皇之地成为李四胖的拥趸,明确地站位。
如果李四胖是那块料儿,能听进去良言相劝,那自然是千好万好。可若是他还如历史上那样,徐齐霖自然不想给自己打上魏王系的烙印。
所以,若即若离,适当亲近,保持这样的态度就可以了。李二陛下还在,徐齐霖也不必费心寻另外的大粗腿。
换句话说,管他什么太子、亲王,只要忠于李二陛下,就没毛病。李二陛下也不希望别人惦记着换老板的事情,更不希望臣工三心二意。
简单收拾了一下,徐齐霖便带上伍菘等人,前往魏王府。
得到下人回报,李四胖挺得意,一请就来,说明他有面子。否则,在李恪、李愔面前,多打脸。
“待徐齐霖到了,还要四皇兄居中说和。”李愔听到消息,向李泰拱手道:“我着实不知那醉宵楼是他的产业,也不知他与和顺郡王在议事。”
李恪有些惊讶地看了李愔一眼,心想:我这六弟一向很混账,怎地挨了打,却不思报复,还要向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低头认错。
李愔注意到了哥哥李恪的眼神,苦笑了一下,解释道:“徐齐霖深得父皇青睐信重,我又不为父皇所喜,若是他向父皇告状,我怕是又要受到责罚。”
这话听起来好象有道理,但李恪却品出不同的意味。李愔要是怕责罚,怎么不早改改臭毛病,唯独到了徐齐霖这里,却又担心害怕了?
难道徐齐霖真的深得父皇信重,还是其姐徐充容深爱宠幸,能吹枕边风?
李四胖却没有多想,笑着说道:“我与徐齐霖还算和睦,说和是没有问题的。六弟虽然鲁莽了些,但到底是皇子身份,徐齐霖还能不依不饶?”
李愔赶忙拱手致谢,“那就多谢四皇兄了。”
李恪笑而不语,心里却更加疑惑,不明白李泰为何也对徐齐霖颇为看重。听说话的意思,这徐齐霖并不是广为交结,李泰似乎为此而感到自豪呢!
李四胖摆了摆手,示意李愔不必多礼,说道:“此番突厥余孽竟敢谋刺父皇,真是丧心病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看,日后你我也要多加注意,少与那些白眼狼交结。”
………………………………
第168章 三王的境遇
“皇兄说得极是。”李愔点头赞同,说道:“父皇已欲使其复国,却还狼心狗肺,实是该杀。”
李恪沉吟了一下,说道:“父皇的意思好象是不想深究,估计是不想影响其部族渡河北上的大事吧!”
“这是从大局考虑。”李泰说道:“我刚说的却是咱们个人。”
李恪拱手道:“若是个人,自当敬而远之,免遭非议。”
李泰并不是简单的以事论事,李恪、李愔也多少有些明白。这应该是指太子李承乾,与一些突厥人往来亲近,或将引起父皇的不满。
正说着话,侍卫通传,徐齐霖已经到了,就在厅外。
“我不是交代过,直接引徐丞进来,不必通传了吗?”李泰有些不悦,斥道:“还不快快请他进来。”
侍卫赶紧跑出,不过片刻,徐齐霖便进了厅堂。
举目一扫,徐齐霖稍有些讶异,但表现得并不太明显。他先向李泰躬身施礼,“下官见过魏王殿下。”
李四胖伸手虚扶了一下,笑道:“不必多礼。齐霖,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吴王殿下,这位是蜀王殿下。”
徐齐霖又向李恪施礼,转向李愔时,脸上却出现了笑容,说道:“下官见过蜀王殿下,醉宵楼的误会,殿下还耿耿于怀否?”
李愔摆手道:“误会,确实是误会。本王与齐霖是不打不相识,哪有什么耿耿于怀?”
见到徐齐霖笑,李愔没来由地一阵心虚,生怕他揭穿自己荒唐背后的真实心思。如果说出来,哪怕他不承认,李泰和李恪也不相信,可流传出去可就不一样了。
徐齐霖呵呵笑了两声,说道:“殿下雅量,下官佩服,佩服。”
李恪回礼之后便不断地打量徐齐霖,从这个少年不卑不亢的举止来说,也不得不让他高看一眼。
而李泰瞅瞅这个,看看那个,这还没等他说和呢,人家都冰释前嫌了,还真是有点出人意料。
“来,来,都坐下叙谈。”李四胖笑着伸手相请,尽到主人的客套。
几个人谢过之后,一一落座,便有侍女奉上茶水。
李四胖笑道:“这饮茶,还是齐霖的倡议。因其对身体极为有益,父皇已成了习惯。”
停顿了一下,他对徐齐霖说道:“听父皇说,齐霖有一书名《茶经》,将要印发刊行,不知何时方能一睹为快呀?”
徐齐霖拱了拱手,说道:“殿下造好铅活字,这《茶经》印刷出版便指日可待。”
“原是等着这铅活字呀!”李四胖点了点头,说道:“除了《茶经》,齐霖怕是还要印些别的书籍吧?”
徐齐霖想了想,说道:“确如殿下所想,下官还想再印刷《初等算术》。”
李四胖愣了一下,问道:“明算科不是有《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等书,为何还要再印这《初等算术》?”
徐齐霖说道:“这《初等算术》倒不是专为明算科所编写的教材,而是在民间培养算学人才。”
民间算学人才?!
三个皇子互相看了看,李恪反应稍快,说道:“齐霖的意思是那些商贾的账房先生,或是店铺的掌柜?”
徐齐霖笑了笑,补充道:“还有大盈库,以后会需要相当多的计账算账的小吏。”
小吏没品,这与明算科及第的举子自然不同,更好招揽,也更容易使唤。
李四胖等三人以为猜出了徐齐霖的真实意图,相视一笑,也就不再问询此事。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徐齐霖口中的《初等算术》,却与当时的数学著作大不相同,更加方便,更加专业,也能更快地成才。
一方面,大盈库要不断扩充,光是驻外机构的增加,所需要的人员便不是小数。
另一方面,随着全社会商业化的扩大,算学人才也将是就业热门,供不应求。而《初等算术》的速成特性,无疑将大大解决人才的缺口。
有如此的想法,也是徐齐霖对于科举的矛盾心理。
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人人都挤破脑袋走这条独木桥,把此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却又不是什么好事。
寒窗苦读,考中了自是欢喜。可读了十年或数十年,既不能得中,又不能养家糊口。有的举子还自恃清高,不肯从事他业,岂不是废物一个?
有追求,有理想,有人生目标,这都无可厚菲。但你二十多岁了,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说那些高大上的东西,有用吗?
所以,徐齐霖不光要印刷《初等算术》,以后还想着要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编缉成书,让大唐增加各方面的人才。
当然,识字的普及率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但使读书人不必只盯着科举一途,也算是人尽其用。
徐齐霖知道这三个皇子肯定看不透他的长远打算,笑了笑又说道:“下官已上奏陛下,重开算学馆。陛下已经准奏,不日即下旨复学,招收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入学。”
算学原为隋文帝开皇元年在京师长安所置,为国子寺五学之一,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唐初,废算学。
“这算学馆还是隶于国子监?”李四胖挑了下眉毛,开口问道:“那就是说,国子监将是六学啦?”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共六学。”
其实徐齐霖没说实话,在上奏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