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纯以地面进攻来破解,得投入数倍,甚至是十数倍的兵力。
关键还有,地面进攻消耗的物资,以及可能遭受的伤亡损失,足以让试图发动进攻的一方三思而后行。
按照“大纵深战略”的相关理论,对付梵罗国这类对手,帝国都需要全力以赴,甚至得进行全面战争动员。
正是如此,极具针对性的“空地联合作战”才应运而生。
按帝国空军的实践,也就是在波沙湾战争当中所采取的战术,其实就是利用强大的空中力量完成战场切割,打击部署在战线后方的敌主力部队,阻止其进行战场机动,以此削弱敌人的正面防线。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部署在前沿防线的敌军切割出来,再包围歼灭。
在整个作战行动中,航空兵,准确说是战术航空兵的重型攻击机,承担了原本由装甲集群执行的战役级的突击行动。
显然,这也正是“空地联合作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与装甲集群比,航空兵不但速度更快,打击能力也更强,而这两点恰好就是决定战役突击行动成败的主要因素。
对战线对面的敌人来说,这可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战斗打响之后,梵军的指挥官很快就发现,出动部署在大后方的主力部队,基本上等于送死。
道理也很简单,这些部队只要离开了隐蔽阵地,在暴露之后就会遭到空中打击。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就算有野战防空部队随行,也无法顶着猛烈的空中打击开赴数百千米之外的战场。
其实,就算留在隐蔽阵地上,也未必能够幸免。
毕竟掌握制空权的一方,同样掌握了制信息权,有的是办法找到藏起来的敌人,并且给予毁灭性打击。
至于被梵军寄予厚望的野战防空系统,在帝国空军的电磁压制与空中打击面前,基本都成了摆设。
就拿从洛克国采购的“响尾蛇”防空系统来说,因为射程仅10千米出头,而且射高也才几千米,所以在持续5天的高强度战斗当中,部署在乌代布尔附近的几套“响尾蛇”防空系统不但没能击落1架联军战机,反到被联军的防空压制战斗机盯上,至少有数十台发射车被反辐射导弹摧毁。
因为损失太过惨重,所以梵军防空部队后来干脆放弃了抵抗。
持续5日的高强度轰炸,也摧毁了梵军的战斗意志。
按前线司令部做的统计,在这5天内,联军战术航空兵总共出动上万架次,投掷的弹药超过15000吨,而且主要是精确制导炸弹,仅仅是25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的消耗量就超过了30000枚。
当然,如此高强度的使用率也与气候有关。
相对于波沙湾,南方次大陆的气候算不上恶劣,特别是旱季,基本以晴天为主,很适合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这类精确弹药。
关键还有,小直径精确弹药非常适合用来对付装甲目标。
要说的话,250千克级炸弹依然大了一些,用来对付城市里面的目标,特别是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军事目标,很容易造成附带伤亡。即便在大战时期,严重的附带伤亡都会对策划打击行动的军官产生影响。比如在这5天的战斗当中,联军就没有打击学校、医院等涉及人道主义的民用设施附近的军事目标。结果是,梵军在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故意把大量重要装备部署在学校与医院附近。
针对这个问题,丁镇南再次向主管装备的军需部门反馈了该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急需威力稍微小点的弹药。
哪怕其他的指标差一些,比如投掷距离不够远,或者只能使用单一的制导方式,其实都不是问题。
军需部门也积极做出了回应,表示年底就为作战部队提供两种小威力弹药。
一种是10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另外一种是由重型反坦导弹换装战斗部演变来的短程空地导弹。
当然,战场遮断不过是前戏。
从11月6日凌晨开始,空中打击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战场压制。
如果说战场遮断是散开了打,那么战场压制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空中打击。
当然,针对的就是攻打目标,也就是巴尔梅尔。
之前,第五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只是包围了巴尔梅尔,准确说是控制了对外交通,封锁了这座离边境最近的城市。
因为兵力不足,所以先头部队一直都没有强攻巴尔梅尔。
至于退到城区里的梵军,因为缺乏重武器,也就无法对城外的陆战队构成威胁。
结果就是,到10月底,决定在这边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时候,先头部队才着手在巴尔梅尔的南郊修建野战机场。
要说的话,也就是受此影响,才得花5天时间进行战场遮断打击。
在巴尔梅尔南郊的野战机场投入使用之后,强攻巴尔梅尔的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主角依然是战术航空队,不过换成了以专用攻击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严格说来,在帝国空军并不存在“前线航空兵”的说法。
帝国空军由陆军航空兵演变而来,最初就只有两个兵种,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在波伊战争之后,也就是在第三次军事变革之前,才成立了支援航空兵,而且这个编制体系一直保持到现在。
至于所谓的“前线航空兵”其实是编在战术航空兵名下。
更加重要的是,帝国空军并不是很重视前线航空兵,或者说没有把前线航空兵当成主要作战力量看待。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帝国奉行的防御战略,前线航空兵的价值其实是微乎其微。
不管是过去所奉行的大纵深理论,还是由新军事学说发展而来的空地联合作战,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都需要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防线后方,而不是摆在防线前沿,航空兵就更加如此了。
显然,主导进攻的一方,才更加的依靠前线航空兵,即在进攻行动中,需要前线航空兵为突击的装甲部队开路。
不过,并不是说帝国空军不重视、不需要专门的前线攻击机。
关键还有,帝国空军对专用攻击机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需要拥有更远的航程,即便部署在后方机场,也能为前沿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这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帝国空军主导研制的前线攻击机,在新历131年就已经立项,折腾十几年之后,才在不久前投产。
这就是已经在大陆战场大展雄风的“攻…9”。
严格说来,“攻…9”是纯正的前线攻击机,在各个方面跟西陆集团与纽兰共和国研制的同类型攻击机相差不大,有明确的任务针对性,比如都以反装甲为主,而且特别强调低空飞行性能与生存能力。
显然,在技术限制之下,帝国空军也只能降低部分性能指标。
此外,“攻…9a”根本算不上先进。因为没有配备激光照射器,所以“攻…9a”无法单独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就算是外挂激光指示吊舱,也需要2架配合,即1架投弹,另外1架用指示吊舱照射目标。
要说的话,在设计阶段,帝国空军就没想过要让前线攻击机使用精确制导弹药。
道理也很简单,“攻…9”的主要武器其实是装在机首的40毫米6管加特林机炮,甚至可以说,整架攻击机就是围绕这门带上弹药总重超过2吨,比1辆小型卡车都还要大一圈的机炮设计的。
用设计师的话来说,这架攻击机就是一门飞行的机关炮!
按帝国空军的设想,只是依靠这门机关炮,加上携带的上千发穿甲弹,“攻…9”出动一个架次就能摧毁相当于一个装甲营的20多辆主战坦克,因此就算没有其他的武器,攻击能力都不容小觑。
关键还有,设计“攻…9”的时候,精确制导弹药还十分金贵,轮不到“刨地”的前线攻击机使用。
所幸的是,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帝国空军立即就做出调整。
“攻…9b”的最大改进之处,也就是增加了激光照射器与配套的火控设备,能使用包括激光制导炸弹在内的各种战术类精确制导弹药,还通过使用并联复合挂架,大幅度提高了携带弹药的数量。
通常,“攻…9b”能够挂载12枚500千克级炸弹、或20枚250千克级炸弹、或8枚短程空地导弹,加上上千发40毫米炮弹,出动1个架次就能摧毁30到50个地面目标,这相当于1个完整编制的装甲连的全部主战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