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71旅与第177旅沿着幼发拉底河突击,仍然是佯攻。
说得直接一点,是为了减轻塞马沃的那边压力,并降低桥头堡的兵力密度,让后面过河的部队有地方可呆。
一支拥有5000名官兵的装甲旅,在野战状态下的部署范围超过100平方千米。
如果展开战斗,活动区域至少都要扩大10倍!
显然,塞马沃北面的桥头堡根本容纳不了多少作战部队。
当然,在战术上也不需要等到全部部队渡河之后再发起突击。
其实,在丁镇那拟定的计划当中,伊拉克军队会集中兵力攻打塞马沃的桥头堡,不会去希纳菲耶。
这样一来,并不存在要抢功希纳菲耶的可能性。
至于跟第7装甲师协同作战,更加是子虚乌有,最多也就算得上配合,远没有发展到协同的程度。
不是指挥能立不足,也不是两个装甲师合不来,而是没必要。
在整个作战计划中,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跟第17装甲师就没有多大的关系。在首轮突击行动结束之后,第17装甲师就将撤回去,集中力量扫荡与控制南部地区,帮助第7装甲师解除后顾之忧。
正是如此,在发现了伊拉克第5集团军把主力派往希纳菲耶之后,丁镇南立即就对作战行动做了调整。
要说的话,也就是将计就计。
3日凌晨,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加快突击速度,同时收到强攻希纳菲耶的作战命令。
此外,在南面佯动的那个机步营也加快了突击速度。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丁镇南不但让第17装甲师派出师属工程营,从幼发拉底河的南岸前往希纳菲耶,确保在大桥被伊拉克军队炸毁之后,能够架设舟桥与浮桥,确保及时为北岸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毕竟,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并没带上多少弹药物资。
此外,丁镇南还派出了一支特种部队,尝试通过偷袭的方式,夺取与控制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
()
………………………………
第124章 特种部队
希纳菲耶上游方向大约20千米,一处较为隐秘的河湾里面。
等直升机飞远,又耐心的等待了一阵,在确认周围没有异常情况之后,雷震霆才让部下发动了橡皮摩托艇。
从河湾出来后,3条橡皮摩托艇一直贴近河道右岸航行。
在这3条摩托橡皮艇上,总共有39名特种兵,正好是3支战斗突击小队。
没人说话,就连马达声都很微弱。
因为顺流而下,所以不需让马达快速运行,橡皮摩托艇就能达到每小时20千米的航行速度。
这支部队的任务就是去夺取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
准确的说,其实是参与夺桥战斗,执行的是最为凶险的偷袭任务。
在空中突击部队到达前,找到并拆除伊拉克军队安放在大桥桥墩上的遥控炸弹,阻止伊拉克军队采用其他方式摧毁大桥,也就是炸毁桥墩。如果有能力,还要设法夺取与控制北面的桥头堡。
雷震霆也是在3天之前,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开始后,才被派往联军司令部,从丁镇南那获知,要想顺利的拿下希纳菲耶附近的幼发拉底河大桥,需要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充当开路先锋。
不然的话,军情局也不会把雷震霆他们派过来。
雷震霆现在是为军情局效命,哪怕在为军情局服务之前,他在“虎贲营”,即帝国陆军特种部队干了差不多10年。
当然,不管在哪里服役,雷震霆这些特种兵依然是帝国军人。
再说,军情局本身就是军事情报机构,编在总参谋部的名下,接受国防部管理,并且直接向首辅负责。
可见,军情局的人员全都是现役军人。
到了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雷震霆才从丁镇南那里了解到,联军在7月底就开始着手策划夺取幼发拉底河大桥的行动。
此外,能不能顺利的拿下幼发拉底河大桥,将决定能不能顺利进军巴格X。
原因无二,巴格X在幼发拉底河北面,挨着底格里斯河,因此要渡过幼发拉底河才能攻打巴格X。
没有大桥,只是依靠舟桥与浮桥,很难支持大兵团作战。
在理论上,6座机械化舟桥的通行能力才比得上1座双线四车道的公路桥,浮桥的通过能力更差。
维持6座长度2000米的机械化舟桥,至少需要3个工程营。
关键还有,现在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节,幼发拉底河的水位一直在变化,而且水流非常的湍急。
在幼发拉底河上游有大大小小数十座水库。
简单的说,伊拉克军队可以通过开闸放水,人为的提高幼发拉底河的水位,对付联军架设的舟桥。
在理论上,只需要几座大型水库同时放水,就能冲毁塞马沃那边的浮桥与舟桥。
关键还有,联军再能打,也无法战胜洪水。
哪怕洪水无法消灭联军,也能给联军制造很多麻烦,比如迟滞联军的推进速度,让联军为攻打巴格X花费更多时间。
按最初的计划,联军把发动地面战争,光复科威特的行动放在了年底,也就是旱季,就是为了避免不可测因素,确保顺利的完成合围行动,通过战役级迂回,围歼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
丁镇南的战略眼光,也在这个时候表现了出来。
当时,很多参谋都认为,应该在空中打击阶段,摧毁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上的所有大桥,阻止伊拉克军队向南运动,降低地面战争阶段的负担。丁镇南却非常坚定的认为,必须得保留几座大桥。虽然在当时,丁镇南给出的理由是让伊拉克军队南下,好彻底摧毁伊拉克的国防力量,但是现在看,丁镇南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想到,波沙湾战争不会在光复科威特之后宣告结束。
保留下的,就包括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
此外,舟桥与浮桥需要定期维护。
当然,舟桥的安全系数也不够高。
总而言之,除非是在打下巴士X之后,从哈马尔湖北面进军,一直在幼发拉底河的北面向巴格X推进,不然就必须夺取一座大桥。
可问题是,哈马尔湖北面是沼泽,只有几条质量很糟糕的低等级公路,而且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的那条公路还靠近边境,其中的一段离波伊国本土不到30千米,在远程火炮与火箭炮的打击范围之内。
要命的是,哈马尔湖北面是两伊战争的主战场,在战争后期,也就是最后几年,还是伊拉克军队死战之地。
这边遍布雷场,至今有上百万枚地雷没有清除。
此外,1号高速公路在哈马尔湖南面!
最理想的选择,其实是沿着1号高速公路推进,在纳西里耶的附近渡过幼发拉底河。
可惜的是,在巴士X的伊拉克军队投降前,守卫纳西里耶的伊拉克军队就炸掉了幼发拉底河上的大桥。
此外,还在北岸设置了防御阵地。
至于塞马沃这边的大桥,在7月下旬就被联军炸毁。
这是一座铁路与公路两用桥,而且在巴士X与巴格X之前只有这一条铁路,为了阻止敌人向南部地区增兵,所以在开战之后不久,联军就派攻击机,用激光制导炸弹炸毁了这座大桥的3号桥墩。
此后,这座大桥就一直处于瘫痪状态。
不然的话,第5陆战师在占领塞马沃之后就会过河,夺取与控制大桥北面的桥头堡。
再往上游方向,就是希纳菲耶的那座大桥。
虽然在9月底,也就是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确定下来之后,丁镇南才选中了希纳菲耶大桥,但是早在一个多月之前的7月,丁镇南就有了夺桥的想法,联军才一直没有摧毁这座大桥。
要说的话,希纳菲耶确实是一个较理想的渡河地点。
希纳菲耶只是一座小镇,常住居民还不到5万,城区面积也就几平方千米,还远离人口众多的大城市。
当然,问题也存在。
从希纳菲耶出发只有一条路面状况非常的糟糕,只能让履带式车辆通过的山路通往北面的盖马斯。
为了搞清楚这条山路的情况,丁镇南还找军情局帮过忙。
经过反复侦查,最后才确认,这条山路只要进行必要的维护,就能让25吨以内的轮式车辆通行。
当然,在少数路段需要派驻工程部队。
关键还有,这条山路就只有大约30千米,因此就算要派驻工程部队,也不需要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