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争霸-第6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6艘战列舰,“炎海”号、“旭海”号、“高狭海”号、“穆阿海”号、“珊瑚海”号与“陆心海”号,成为了帝国海军,乃至是全球海军战列舰的绝唱,也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列舰。

    只是,这6艘战列舰自诞生之后,就命运多舛。

    最先建成交付的“炎海”号与“旭海”号,等官兵完成基本训练,大战已接近尾声,而其唯一的实战,就是烧掉几万吨重油,往返航行2万多海里,到地球另外一边,炮击了纽兰东海岸的几座港口城市,用掉上万发库存的400毫米高爆弹,取得了摧毁几座造船厂与钢铁厂的战果。

    “高狭海”号与“穆阿海”号在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大战已结束,没获得实战机会。

    直到十多年之后的波伊战争,这6艘战列舰才再次披挂上阵。

    在整个波伊战争中,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快速打击舰队都在波沙湾活动,负责打击沿海地区的军事目标。

    只是,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海军的兵力规模迅速缩减,而所有的快速战列舰都在裁减名单当中。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属于战列舰的时代早就落幕了。

    关键还有,在新时代的海上战争当中,原本是战列舰强项的防空作战,早就被配备防空导弹的巡洋舰抢了风头。再说了,拿战列舰去改造,为其配备防空导弹的成本甚至超过了新建防空巡洋舰,而其作战效率反到还比不上防空巡洋舰,因此就算海军不情愿,也没有保留战列舰的理由。

    在大裁军的浪潮下,其他战列舰全都退役,而且除了少数几艘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了海军博物馆之外,别的全都当成废品卖给拆船厂,只有6艘“炎海”级因为舰龄较短,舰体比较新,加上主要海军将领一直在据理力争,最终保存了下来,准确的说是封存处理,编入海军预备役。

    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开始推行“600+200”项目的时候,6艘“炎海”级战列舰才迎来了第二春。

    当然,不止是重新启封那么简单。

    重新服役之前,这6艘“炎海”级都被送回造船厂,做了必要的改进,比如换上了功率更大的柴油发电机,为新增的雷达等电子设备供电。不过最为关键的改进,其实是拆掉了全部的副炮,换上了6座730型速射炮,以及8座4联装“画戟”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并且把副炮弹药库改造成了导弹库。

    如此一来,“炎海”级能搭载256枚巡航导弹执行打击任务,一次最多发射32枚巡航导弹攻击1500千米范围内的32个目标。

    这个攻击能力,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所有战舰。

    哪怕“青州”级配有128具垂直发射装置,而且三分之二能装载巡航导弹,但是在实战当中,最多都只有4个单元用来装载巡航导弹,总共只有32枚,远程打击能力根本算不上突出。

    当然,战列舰的主要武器依然是9门400毫米舰炮。

    因为不存在需要用穿甲弹来对付敌人战列舰的可能,所以在战后,帝国海军没再生产采购穿甲弹,反到研制了一些特种炮弹,比如装药量达到150千克,杀伤半径达到了250米的增强型高爆弹。

    这些炮弹,赋予了战列舰极强的对陆打击能力。

    关键,还大幅度的提高了炮管的使用寿命。

    主要就是,不再需要全装药发射,而在减装药发射高爆弹的时候,400毫米炮管的寿命超过5000发。

    当然,炮弹也非常便宜。

    一枚重达1吨的400毫米高爆弹,批量采购价格跟1000千克级航空炸弹相当,是用得起的弹药。

    至于炮击精度,肯定要比轰炸机从高空投掷的非制导炸弹高得多。

    正是如此,在上个月的时候,海军就把4艘“炎海”级派了过来,参加对伊拉克南部沿海地区的打击行动。

    当然,主要是跟陆战队协同作战。

    在帝国海军的作战体系当中,战列舰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登陆部队提供支援。

    这也是帝国海军坚持采用130毫米舰炮的关键原因。

    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130毫米舰炮的威力跟陆军150毫米榴弹炮相当,而且舰炮的射速更快,还能够用全尺寸炮弹,所以1门速射型130毫米舰炮,相当于陆军一个150毫米榴弹炮营。

    显然,80毫米舰炮肯定没有这样的威力。

    在第二轮火力准备当中,4艘“炎海”级战列舰是南部战场的绝对主力,打出的400毫米炮弹有巨大的吸引力。

    不过,那不是主攻方向。

    ()


………………………………

第104章 长途奔袭

    “刘老大!”

    在驾驶员提醒之后,刘尊山也看到了升入夜空的红色信号弹,那是突击行动正式开始的命令。

    此时,刚好5点15分。

    从前沿集结阵地到边界还有一段距离,赶过去差不多刚好5点半。

    刘尊山也没再多想,在让付小兵发动坦克之后,取出一根荧光棒,举到头顶上方挥舞了几圈。

    那是在告诉后面的坦克,跟上营长的战车。

    至于车载电台,要在越过边境线之后才能使用,之前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以确保行动的隐蔽性。

    对此,刘尊山等前线官兵觉得是多此一举。

    伊拉克军队早被炸垮了,哪怕仍然有少数部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也不会部署在靠近边境的荒漠里面。

    通过无线电活动判断联军的进攻行动,更加是无稽之谈。

    在确定突击战术的时候,联军内部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析。

    虽然在7月底,联合部队司令部就对作战目的做了调整,不再只是解放科威特,还要攻打伊拉克,至少得占领两河流域,从而控制与利用从波沙湾一直通到亚美尼亚高原的公路与铁路。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其实以控制伊拉克南部与北部的油田为主要目的。

    直到大战爆发,帝国当局才做出调整,不再把控制油田当成主要目的,毕竟波沙湾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石油。

    跟几十年前比,帝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了许多。

    在上次大战中,帝国因为高度依赖进口的石油,所以在战略上非常的被动,在很多关键时刻都得优先确保石油供应。事实上,这也是帝国在大战期间优先进军梵炎洋,攻占与控制波沙湾的首要原因。

    此外就是,在战后的两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中,帝国的影响力都遭到削弱,对石油产地的控制力度大幅度降低。

    比如玄大陆的尼日利亚、南孤大陆的委内瑞拉、西大陆的威敬王国等产油国均在战后摆脱帝国的控制。

    这些,都逼迫帝国当局花大力气解决能源问题。

    主要是在本土,以及本土的周边地区寻找油田,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

    战后的几十年,在帝国本土就发现了5座储量高达数亿吨的超级油田,前些年还在极北地区发现了3座理论储量高达数十亿吨的世界级大油田。在炎海那边,也发现了跟波沙湾相当的海上油田。

    在帝国的周边地区,也就是东南地区,同样发现了好几座大油田。

    发展至今,帝国的石油自给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

    在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之后,帝国当局为了增强能源的战略安全,扩大完善了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按照最新标准,帝国的石油储备达到了270天,相当于正常消耗的9个月。

    虽然这个标准低于上次打战前的12个月,但是受经济发展影响,储备的石油提高了近20倍!

    当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样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总而言之,在经过周涌涛这届政府的努力之后,帝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无关痛痒的程度。

    在理论上,帝国进入战争状态后,本土生产的石油就能满足战争消耗。

    至于控制波沙湾南岸产油国,除了波沙湾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之外,主要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当然,不管要不要控制油田,都得占领伊拉克。

    问题就是,把重点放在南边,还是说直接攻打伊拉克的首都?

    最初阶段,主要针对的是解放科威特,所以草拟的作战计划,全都以在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为主。

    在由丁镇南起草的几份作战计划当中,最多也就只是攻占巴士拉。

    按照这个目的,动用2个师的兵力也就足够了,甚至不需要深入内陆,围绕科威特打一仗就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