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师属于战略级别的守备部队,别说是和平时期,哪怕在大战爆发之后,也要在替换部队到位之后才能调动。
可见,陆战队能调动的其实也就只有3个师的兵力。
其实还不到3个师。
驻扎狭夷皇国、北马群岛与图克要塞的第四陆战师,最多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驻守斯里兰卡与东南地区的第三陆战师,也只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因此实际可调用的只有1个师又2个旅。
能成建制出动的第五陆战师,还是战略预备队。
虽然跟陆军不一样,陆战队的5个师不存在缺编的情况,但是充当预备队的第五陆战师的战备率一直都不太高。
和平时期,第五陆战师只有约60%的官兵在岗。
当然,这也跟陆战队的轮换制度有关。
不过,也不是说陆战队没法投入3个师的兵力,只是真要投入3个师,就必须立即进行动员。
在陆战队的编制体系中,还有5个在编预备师。
只是,这5个师其实都只有师部,平时的编制人员不到3000人,得从预备役部队征召兵员。
虽然在理论上,最多只需要15天就能够完成整编工作,但是在大战之后,帝国从来没有征召过这5个陆战师。
原因也很简单,太麻烦,而且耗费也太大。
关键不是人员,是主战装备。
因为平时只保留了指挥框架,所以这5个预备师并没有配备主战装备,在整编的时候只能启用封存的装备。
先不说封存装备的性能如何,只是启用就非常麻烦,而且需要不少的经费。
在用完了之后,重新封存又要花一大笔钱。
正是如此,陆战队才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轮换制度。在和平时期,让各个陆战师的官兵交替轮换,从而依靠大约60%的主战装备,让所有的在役官兵都能获得足够的训练时间,保持足够高的战斗力。
当然,出动不了3个师,派1个师参战还是没问题。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
到底是哪个师!?
即便到了现在,陆战队都没有发来确认的消息,只保证,肯定能够在发动地面进攻之前让1个陆战师部署到位。
其实,丁镇南需要的就只是1个陆战师的兵力。
按照由他亲自拟定,并且得到了施授良肯定的作战计划,在地面战争阶段,由陆战队在两河河口进行两栖登陆。
简单的说,就是在巴士拉的东南登陆,并摆出强攻巴士拉的架势。
其实,只要登陆就行了。
巴士拉南面的3号公路,是唯一到科威特的高等级公路,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就全靠这条公路了。
也就是说,只要陆战队在河口三角洲登陆,伊拉克军队必须进行反击。
不管是为了继续占领科威特,还是要在这边跟联合部队决战,或者是从科威特撤军,伊军都必须死守3号公路。
其实,这就足够了。
丁镇南并没有指望靠陆战队来解放科威特,而且从战略层面上讲,两河河口也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装甲会战。
主力,依然是陆军的2个装甲师。
至于战术,其实也算不上是秘密。
简单的说,就是由陆战队在东边佯攻,陆军装甲部队从西边发起突击,迂回到伊拉克军队的后方。
这个战术,已经得到了施授良的首肯。
不过,具体方案至今都没有确定下来。
头号问题,其实就是迂回的范围。
2个装甲师的师长与高级军官希望能够把范围扩大一些,以攻打巴士拉为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歼灭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施授良认为,在兵力投入不够,后勤保障未必能够跟得上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以稳妥为主。
丁镇南也认为,没必要搞得太大。
不是说害怕打败仗,而是在政治层面上就不允许攻占巴士拉,或者说在打下了巴士拉之后还是得撤走。
那么,何必去攻打巴士拉呢?
如果是为了打击伊拉克军队,大规模轰炸就足够了。
此外,巴士拉也不是说想打就能打下来的。
按照丁镇南的评估,哪怕投入2个师,火力支援也不是问题,强攻巴士拉的作战难度都十分巨大。
要搞不好的话,保不准还会在此翻船。
这也是施授良最担心的问题!
当然,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前期准备时间。
如果按照攻打巴士拉做准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囤积作战物资,特别是装甲部队高度依赖的燃油与弹药,而这就意味着需要延长第二阶段的作战时间,需要在空中打击阶段耗费更多资源。
后勤保障本来就跟不上,这前后都要耗费更多物资,那就更成问题了!
把目标降低点,后勤保障的压力就能降低许多!
不过,到底怎么打,并不是由丁镇南决定,也不是由施授良决定,是由远在帝都的首辅决定。
………………………………
第38章 战机出逃
8月9日夜间,帝都的首辅官邸。
下午,周涌涛接到施授良从前线打回来的电话,计划用1周的“铺天盖地”行动的第一阶段打击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而这才不到3天,即大规模集中轰炸将在10日凌晨正式宣告结束。
接下来将是以削弱伊拉克军事力量为主的重点清除。
空中打击进行得如此的顺利,跟巨大投入不无关系。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用量增加了好几倍的巡航导弹。
这还不到3天,就用掉大约1500枚巡航导弹,而且只是在行动开始首日,就打出去了800多枚。
其实,在做计划的时候,没人想到能使用这么多的巡航导弹!
正是如此,在计划阶段,都是以传统轰炸战术为主。对付高风险目标,作战飞机的打击效率肯定不如巡航导弹。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使用非制导弹药,战斗机的作战效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
也就是按照轰炸的效率计算,丁镇南才把第一阶段打击任务的时间确定为7天。
在这7天里面,集中打击伊军的战略目标,也就是政府与军队的职能部门,国家电信公司等通信设施,发电厂与变电站这些电力基础设计,以及车站等交通枢纽中心等等,彻底瘫痪伊拉克国防力量。
此外,就是打击伊拉克军事独裁者的藏身地点,即分散在各地的总统官邸。
结果就是,因为大规模使用巡航导弹,大幅度的提高了空中打击效率,加上航空兵的作战效率也高于预期,原本计划要用7天才能完成的任务,只用了3天,其实3天还不到就完成了。
这也带来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进行第二阶段打击行动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到位!
按照联合部队司令部发来的战报,计划参与第二阶段打击行动的空中力量,就有大约三分之一还处于部署阶段,即没有完全部署到位。这其中,仅帝国空军就有数百架战斗机还在调配之中。
不是帝国军队缺乏经验,而是沙乌地等国提供的基地实在太少了。
就拿哈立德国王军事城来说,名义上是沙乌地在东北地区的头号军事要塞,最多能驻扎包括3个旅在内的数万大军,可空军基地只有不到200个停机位,而且只有20多座加固的机堡。
这个规模,最多也就只能容纳不到400架作战飞机。
结果就是,帝国空军不得不出动工程部队,在军事城外开辟第二机场。
虽然经费不是问题,沙乌地王室已经表示会承担所有的费用,但是搞建设,肯定需要不少的时间。
此外,后勤保障也存在问题。
因为运力不够,联合部队还跟沙乌地当局达成协议,借用沙军的库存弹药,今后再原数归还。
不过,沙乌地库存的全都是普通弹药,就没有精确制导弹药,更缺少像空地导弹这样的先进弹药。
就连燃油都是问题。
沙乌地只是产油国,不是工业国,仅有的几座石油化工企业,根本就无法满足几十万大军的作战需要。
八成燃油,得从帝国本土运过来!
在打击平台上,也有不少的欠缺。
比如空军原本打算向沙乌地部署64架“攻…12”隐身攻击机,可是到目前,部署到位的仅20架。即便按最乐观的情况估计,也要大约半个月之后,才能让剩下的40多架全部部署到位。
针对这些问题,联合部队司令部已经做了调整。
只是,按照施授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