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复协商无果,准确说是在把弹体长度缩短到4。75米的情况下,导弹的性能无法满足海军与陆军的要求,国防部只能妥协,也就是让空军退出该项目,拿计划用在“画戟”项目上的经费另起炉灶。
正是如此,“画戟”只有海军型与陆军型,而海军型又有3个子型号,潜射型、舰载型与舰载垂直发射型。
此外,还有已经研制成功的,由潜艇搭载的垂直发射型。
只是因为导弹潜艇还就没有正式服役,所以该型“画戟”没有进入到采购阶段,更别说是正式装备了。
这几个型号的“画戟”在基本性能上完全一致,区别只是火箭助推器,以及是否使用密封装载箱。
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以及500千克战斗部,让“画戟”能打击几乎所有滨海地区的目标,而且能摧毁除了永备工事与深埋掩体之外的所有固定目标,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战斗部来打击不同的目标。
必须承认,“画戟”是当今最成功的巡航导弹。
不过,也并非完美无瑕。
头号问题,其实就是采用的地形匹配制导方式,在实战当中太麻烦了。
这种制导模式的抗干扰能力极强,而且配备末端雷达成像或者红外成像导引头,能够获得极高的攻击精度。问题也同样突出,导弹在发射之后,没法让导弹终止攻击行动,或者通过重新规划飞行线路的方式来避开突然出现的威胁,更不可能在发射之后,去攻击没有其他目标。
不过,相对于巡航导弹来说,这几个问题还没什么。
只是,地形匹配系统的前期设定所需的时间实在是太过漫长。
哪怕不出差错,都需要4个小时规划飞行线路!
也就是说,“画戟”只用于攻击固定目标,无法对付时间敏感类目标。
此外,对海军武器军官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汉水”号上的武器军官用了4个多小时,才完成工作,而此战任务只是发射8枚“画戟”。
要说的话,这是在检验潜射型“画戟”的实战价值。
在装备了海军之后,“画戟”也就进行了几次实弹测试,以及在联合演习当中,装上训练弹头进行了试射。
至于打击能力,或者说是在实战的高压力环境下的作战效能,那就说不清楚了。
当然,需要检验的,还有舰载型与舰载垂直发射型。
按照联合部队司令部的安排,海军总共发射152枚“画戟”巡航导弹,24枚从3艘攻击潜艇上发射,48枚由昨天才赶到的2艘大型巡洋舰发射,另外80枚由航母战斗群里的导弹巡洋舰发射。
按照计划,除非联合部队司令部对作战行动做出了调整,也就是下达其他命令,不然将在6日凌晨的0点发起攻击。
0点刚过,“汉水”号就上浮到发射导弹的潜望镜深度。
在10分钟前,联合部队司令部下达了把攻击时间推迟1小时的命令,只是没有及时下发给潜艇!
0点2分,“汉水”号抛出了第一具导弹。
确实是“抛”出去,也就是使用高压气体,把装载了导弹的密封发射箱从鱼雷发射管里面推出去。
此后,发射箱将在浮力的作用下浮到海面,并且让导弹的助推器点火。
过程有点麻烦,不过可靠性很高。
在接下来的5分钟之内,“汉水”号把另外7枚导弹射了出去。
射出最后一枚导弹之后,“汉水”号才收到由“祝世建”号发来的电令,得知攻击行动已经推迟一个小时!
此时,联合部队司令部。
在收到了由“祝世建”号发来的,即“汉水”号按照原计划,在0点整发射了导弹的消息时,丁镇南很是无语。
这能怪谁?
按“祝世建”号发来的消息,在做安排的时候,因为没有考虑到“汉水”号已经机动到战斗群的南面,没把负责联络的直升机派过去,所以没有能够及时的把进攻行动推迟的命令下达给“汉水”号。
此外,在这类战术行动当中,还不至于使用超长波电台。
导弹已经射了出去,还能追回来不成?
结果就是,在0点一刻,收到消息之后大约5分钟,丁镇南就让通信参谋下达了攻击开始的命令。
其实,之前的命令只是暂停攻击行动,并且预估会推迟一个小时。
按照命令,作战部队都处于待命状态,确保在联合部队司令部在更改命令之后能够立即发起进攻。
这里面就包括已经升空,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北面空域待命的4架“攻…11”。
因为满载起飞,所以这4架攻击机在升空之后不久,就跟加油机会合,按照预定安排进行了空中加油。
其实,这也是很常用的战术。
没有哪种作战飞机能在满载的情况下满油起飞,因此为了携带更多的弹药,或者是大质量与大尺寸的弹药,攻击机只能选择满载起飞,再进行空中加油,获得完成作战任务需要的燃油。
正是如此,加油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
按照计划,如果攻击行动在凌晨1点开始,得升空待命1个小时,这几架“攻…11”将在返航途中再进行一次空中加油。
当然,如果在凌晨1点之前发起攻击,能在完成任务后直接飞回哈立德国王军事城。
收到命令之后,这4架“攻…11”立即转向朝北飞去。
此时,在波沙湾与穆阿海上,执行攻击任务的其他舰艇也已投入战斗,开始把早已经准备好的巡航导弹射出去。
关键还有,部署到位的6支航母战斗群全都开始出动舰载机。
在“踹门行动”后,就发起首轮空中打击。除了“祝世建”号航母战斗群,另外5艘航母距离伊拉克都有数百千米,而满载的舰载机至少需要飞行一个小时,因此现在让舰载机升空并不算太早。
在沙乌地、阿联酋与卡塔尔等地,情况也一样。
虽然出击距离要近得多,但是在接到了由联合部队司令部下达的命令之后,参与首轮突击行动的航空部队全都行动起来。
这叫箭已离弦!
此时,伊拉克南部沙漠里面,4架“直…10A”在不到20米的高度上,以每小时250千米的速度向北飞行。
廉明阳并没有收到联合部队司令部的命令,或者说负责通信中转的预警指挥机没有转发这道命令。
没有转发消息,或许是为了减轻飞行员的负担。
毕竟让廉明阳知道,后方的战舰已经发射了上百枚巡航导弹,还有数百架作战飞机已经出动或者即将出动,而这些力量全都要从他们负责打开的缺口突入伊拉克境内,他的压力肯定会非常巨大。
这个时候,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让4架“直…10A”的飞行员分心。
虽然配有地形跟踪雷达,而且直升机的飞控系统有自动防撞功能,但是主要还是依靠飞行员。
沙漠并非平原,到处都是高低起伏的沙丘。
要说的话,武装直升机就是依靠地形来躲避敌人的雷达。
为了做到帖地飞行,必须关闭飞控系统的防撞功能,也不能指望地形跟踪雷达,因为飞行高度实在太低了。
在大部分时候,廉明阳这支陆航突击部队,都是在训练低空突防战术。
不同的是,在过去的训练中,假象目标是在西大陆东部平原上驰骋的装甲洪流,而这次对付的是一套防空雷达。
当然,难度反到降低了许多。
这个时候,丁镇南所能做的,就是充分信任陆军的航空突击部队,相信武装直升机能够打掉那座雷达。
………………………………
第33章 踹门之战
必须承认,丁镇南确实很有胆魄,而且十分的果断。
虽然在之前几年的联合演习当中,陆航武装直升机的超低空突防概率一直很高,但是肯定没达到百分之百,而且武装直升机在暴露行踪后,肯定会遭到防空火力打击,也很容易被击落。
如果陆航的突击行动以失败收场,那么现在出动的这些空中打击力量,几乎都会在距离目标几百千米的地方被发现。
其实,只要陆航的突击行动没有能够按照计划完成,就会让伊拉克防空部队获得至少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这也是选择那座机动部署防空警戒雷达的关键所在。
因为机动部署,所以该部队只能使用无线电设备跟后方联系,即无法使用抗干扰性能更好的有线电话。
这就是关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