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不说沿途的敌人,至少在此之前没人能想到,一支佯攻部队会在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闯入生命的禁区。
在沙漠中奔袭千里,哪怕是隆美尔都没有这个胆量!
关键还有,陆军司令部紧急做了调整。
按发来的消息,陆军航空兵已经向波沙湾增派几百架运输机,通过空投的方式,向突击部队提供淡水与食物等给养。
总而言之,就是想尽办法保证突击部队能顺利到达夕梵运河东岸。
因为守卫夕梵运河的布兰军队已经被击溃,所以在陆军眼里,只要廉旭升指挥的突击部队能到达夕梵运河,也就能拿下运河。
白止战管不了地面部队,只能管在海上航行的战舰。
其实,早在12月12日,在苏伊士城投降的布兰军队被全部送走之后,清扫水雷的行动就开始了。
与在曼德海峡那边不同,运河区的扫雷行动以强制排除为主。
在大部分时候,扫雷舰采用的都是简单粗暴的手段,也就是通过爆破来引爆配备水压引信的水雷。
至于磁性水雷,由一艘改装货轮负责。
严格的说,其实是一艘遥控货轮。
为了增强扫雷效果,在这艘货轮搭载了几千吨的废钢铁,其产生的磁场跟万吨级战舰差不多。
至于挨炸,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艘特制扫雷舰就是用来挨炸的,因为船体得到了加强,采用双层底,内部舱室被完全焊死,所以很难被炸沉。
要说的话,关键是保持运河通航。
与在开阔海域扫雷不通,在运河里面扫雷,需要担心的是强制扫除水雷的时候,对航道产生破坏。
比如形成浅滩,让水深变浅,对过往舰船构成威胁。
当然,解决办法同样是简答粗暴。
随同扫雷舰分队一同到来的,还有几艘大型工程船,而最重要的是3艘疏浚船。
和平时期,这种工程船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港口主航道畅通无阻,通过疏浚的方式,使主航道保持足够的水深。
此外,也可以用来进行吹填作业,也就是填海造陆。
帝国的很多深水良港,特别是沿海都市的外港,几乎全都是通过吹填作业,在近海填出来的陆地!
只是浦州,填海造陆的面积就超过了100平方千米,还在扩建的浦州外港原本是一处在涨潮时会被淹没的浅滩。在崇明岛的南岸,也已填造了一片陆地,计划在此打造全球最大的造船基地。
正是有了这些工程船只,才不用担心夕梵运河阻塞。
当然,扫雷速度其实是由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决定。
在前几天,扫雷舰在运河的南部活动,离苏伊士城不远,在舰炮射程之内,不存在安全隐患。
一路向北,在离开了舰炮的射程之后,威胁就来了。
靠舰载航空兵,无法为扫雷舰提供不间断掩护。尤其是夜间,能够掩护扫雷舰,阻止敌人重新布雷的,只有战舰的火炮。
正是如此,在12月15月日,白止战下令停止扫雷作业,并且派遣李铭博去跟迢曼军队接触。
隆美尔以装甲部队需要休整为由,拒绝派部队向北突击。
不过,也就耽搁了3天。
12月18日的凌晨,由廉旭升指挥的突击部队赶到。
在掌握了情况,并且让部队补充燃油之后,廉旭升下达命令,让最精锐的突击部队沿着夕梵运河向北推进。
结果,在运河西岸的迢曼军队也闻风而动,加入了进攻行列。
当天晚些时候,以“浦”号为首的第十一特混舰队进入夕梵运河。
………………………………
第582章 开创历史
两支装甲部队,在运河东西两岸齐头并进,简直是势不可挡。
在白止战看来,迢曼军队突然就变得积极主动,不是说已经回心转意,而是不想让帝国军队控制夕梵运河,在掌握连接两大洋的咽喉要道之后,能够自由进出陆心海,甚至是出兵北玄地区。
虽然以当前的局面,特别是在帝国出兵波沙湾,并且在忒尔共和国协助下,开始向西进军的时候,谁都无法阻止帝国染指陆心海,但是站在迢曼帝国的立场,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北玄地区的霸权地位。
要是帝国陆军进入北玄地区,恐怕迢曼军队就只能靠边站了。
别看北玄地区在陆心海南岸,距离迢曼帝国本土并不远,到梁夏帝国则隔着几乎整个世界岛,但是迢曼帝国被封锁,无法从海路到达北玄地区,而梁夏帝国则能依靠海运来投送兵力与物资。
这么一比,优势反到在梁夏帝国这边。
现在,挡住帝国陆军的,就只是夕梵运河。
这也是廉旭升率领突击部队到达之后,隆美尔突然变得积极,主动率领装甲部队沿着运河西岸北上的关键。
在白止战看来,只要能控制运河,那么由谁来控制,其实不重要。
迢曼帝国没有掌握制海权的资本,能守住运河?
真要翻脸,廉旭升指挥的突击部队能在特混舰队支持下,轻而易举的击溃隆美尔指挥的迢曼军队。
哪怕不靠舰队,帝国陆军的装甲部队也能够轻松击败迢曼陆军的装甲部队。
用廉旭升的话来说,迢曼帝国的装甲武器,比如坦克与突击火炮,精密得就像是摆放在橱柜里展示的怀表。
拿来打仗?
可靠性太差了!
在战场上,早已证明这一点。
迢曼坦克的性能很先进,却因为可靠性不够高,大部分时候处于趴窝状态,结果反到拼不过从拖拉机生产线上开下来的骆沙坦克。关键是,因为采用的工艺太过复杂,导致迢曼坦克的产量一直提不起来。
在巨大陆这边,情况就恰好相反。
帝国陆军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坦克的性能提出过分要求,而是按照大战的标准,在综合性能有所保证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生产的难度,便于在战时大量生产,降低使用期间的维护难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的装甲部队才能够在环境恶劣的西北战场上纵横驰骋。
打到现在,迢曼陆军已经转变了思想,开始向帝国陆军学习,并且从帝国引进了几种主战装备的生产技术。
当然,翻脸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情。
地面部队能够火速推进,跟同步北上的舰队有很大关系。
说得直接一点,从运河北上的舰队临时顶替了炮兵,提供的炮火支援,特别是那几艘战列舰,远远超过了炮兵。
按照火力投掷能力计算,1艘大型驱逐舰相当于1个重炮团。
关键,地面上没有能够扛住战列舰主炮的目标。
别说守卫运河的布兰官兵的士气早已崩溃,就算还能打,面对巨舰重炮的时候,恐怕也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正是如此,进攻才非常顺利。
虽然说不上是望风披靡,但是只要在战列舰或者重巡洋舰的主炮开火,炮弹呼啸着砸落下来之后,布兰军队多半会放弃抵抗。即便没有在阵前投降,也会放弃守卫的阵地,一窝蜂的涌向后方的防线。
只用2天,廉旭升指挥的装甲部队就见到了陆心海。
在12月23日,多用了2天时间,运河西岸的迢曼部队,也在隆美尔指挥下推进到了亚历山大港外面。
这里,才是布兰军队在夕梵运河区的老巢。
虽然布兰军队的崩溃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但是利用之前的10多天,蒙哥马利依然加强了亚历山大港的防御力度。
当然,只是最后的残喘。
进行试探性的攻击之后,隆美尔就下令让迢曼军队由攻转守,然后调集力量开始阻击从西边,也就是阿拉曼那边赶来的布兰军队,准备在亚历山大港的外面,打一场决定胜负的歼灭战。
同样在这一天,在第十二特混舰队全力掩护下,第十一特混舰队冲出夕梵运河,进入陆心海。
虽然亚历山大港的布兰军队还试图拦截第十一特混舰队,期间用上了重炮,但是除了引来炮击与轰炸之外,并没有其他结果。
关键还有,冲在前面的是2艘快速战列舰。
比拼炮火,布兰军队设在亚历山大港的岸防炮,绝不是战列舰主炮的对手。
到了次日,第十二特混舰队也进入了运河。
此外,由廉旭升指挥的装甲部队在南面一点的地方开始渡河,准备到运河西岸参与围攻亚历山大港的战斗。
当然,这是双方高层商量的结果。
简单的说,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