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如果能够顺利登陆索科特拉岛,也就没有必要找陆军航空兵帮忙了。
最后,还是海军做出了让步。
在9月底之前,登陆索科特拉岛,并且在10月份,进军波沙湾期间完成攻占行动,确保在11月份,即陆军攻打波伊国的同时,能够以索科特拉岛为基地攻打基布要塞,减轻陆军的作战负担。
严格的说,其实是让陆军航空兵能够集中兵力支持在波沙湾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关键就是,不再谋求攻占整个索科特拉岛。
因为投入兵力不够,时间也不算充足,所以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有限的兵力攻占整个索科特拉岛。
这可是一座面积超过3600平方千米的大岛。
虽然岛上的驻军只有几百人,而且没有配备重武器,但是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荒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在离开沿海地区之后,根本就没有可以向岛屿腹地延伸的道路。
正是如此,也没必要占领整个索科特拉岛。
要说的话,进攻索科特拉岛,最为麻烦的事情,其实是在当地修建港口与机场,等于搞基础建设。
所幸的是,如果只是在沿海地区折腾,这个问题反到不严重。
帝国当前,最不缺的就是愿意到战线前方的危险地区工作的外籍劳工。
在会议上,薛远征已经明确提到,还做了保证,在进军波沙湾与攻打基布要塞期间,能够动用100万狭夷劳工。
按照薛远征的意思,现在不是劳工不够用,而是太多了!
在西北方向上,已经有近200万狭夷劳工在为帝国军队服务,以每天约10千米的速度向西铺设铁路。在东南地区,也有接近100万狭夷劳工在修建道路与港口,以及经营橡胶之类特种种植园。
关键就是,每天有数千名通过考核的狭夷劳工来到帝国。
哪怕不用支付报酬,也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用财政官员的话说,狭夷劳工在帝国耽搁一天,只是基本的生活补助,帝国当局都要损失上百万金元。
帝国能接连不断的发动战略进攻,数量众多的狭夷劳工功不可没。
显然,在索科特拉岛方向上,只要有足够多的设备,工程物资跟得上,最多需要几千名劳工。
重点,其实是在波沙湾那边。
在会议上,杨志远已经提到,布兰王国做好了放弃波沙湾的准备,肯定会在放弃的时候尽最大努力破坏当地的油田。
帝国当局已经对此有所准备,主要就是提前预定开采石油的设备。
当然,还有数量充足的劳工队伍。
此外就是,在攻打波伊国的行动开始之后,肯定需要占领与控制港口,修复遭到损毁的基础设施。
总而言之,依靠规模庞大的劳工队伍,帝国军队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受到后勤保障与基础设施所累。
要说的话,这也算是狭夷皇国在将功赎罪。
会议持续到深夜才结束。
在离开首辅官邸前,刘长勋打了电话,让海军司令部的作战参谋拟定电令,第二十一特混舰队与第二十二特混舰队立即出发。
至于攻打索科特拉岛的部队,一直在斯里兰卡待命。
………………………………
第545章 内在原因
时间紧迫,回到海军司令部领取作战命令之后,白止战连夜乘坐郑江明的轿车去了郊外机场。
郑江明没有去首辅官邸参加会议,他还没有到成为首辅座上宾的级别。
只是,他不是无缘无故的送白止战去机场。
白止战这个时候才知道,陆军策划的不止是攻打波伊国!
要说的话,还错怪了薛远征。
按照郑江明透露的消息,陆军原本计划是从波伊国北上,要么翻过高加索山脉,要么就渡过阔海。
总而言之,就是从枷锁路桥方向攻打骆沙联邦。
这样一来,能从两个方向上攻打骆沙联邦。
算上在西大陆那边,面向迢曼帝国的战线,骆沙联邦将同时在三个方向上作战。
正是如此,彭怀胜早就提出,只要按照这套方案打,就有希望在新历103年夏季与迢曼军队在骆沙联邦的首都会师。
可问题是,薛远征不支持陆军的主张。
至于其中原因,郑江明提到了西南东望洋。
白止战并不笨,马上明白了郑江明的意思。
在击败了骆沙联邦之后,帝国陆军将面对暂时欠缺有分量对手的局面。因为无法渡过东望洋攻打纽兰联邦,所以兵力已经接近1000万的帝国陆军,必然需要一个新对手,而可以选的,就只有奥洲。
可问题是,进军奥洲靠的是海军,而不是陆军!
没有海军支持,陆军的兵力再多,也无法跨过西南东望洋在奥洲本土登陆。
显然,问题就出在这里。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新历103年下半年,甚至到了新历104年,帝国海军都没法进军奥洲。
准确的说,是在保重了主要方向,攻打霍瓦依群岛之后,没有多余的兵力攻打奥洲。
那么,如果在新历103年或者新历104年攻打奥洲,就必须推迟、甚至是放弃攻打霍瓦依群岛的行动。
毫无疑问,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不攻打霍瓦依群岛,而是去奥洲,最终结果就是让战争延长2到3年,并增加100万以上的伤亡。
关键还有,攻打奥洲的意义微乎其微。
现在攻打奥洲,也只是为了满足陆军官兵的虚荣心,特别是高级将领,以及用战争来证明陆军的价值。
显然,这也是薛远征对此不太感冒的原因。
落实到根本上,其实是要控制攻打骆沙联邦的进度。
用郑江明的话来说,至少在海军攻入陆心海前,还不能击败骆沙联邦,得让骆沙联邦继续充当同盟集团的战争黑洞。
这里,涉及纽兰联邦提供的战略援助。
虽然没有确切统计数据,但是有足够多的情报证明,在西南梵炎洋海战结束后,骆沙联邦获得的援助就超过了布兰王国,为纽兰联邦头号援助对象,而北夕落洋航线也变得异常的繁忙。
其实,这也是邓兹能出任潜艇部队总司令,而且获得专断大权的关键所在。
除了海运损失,巨大陆与西大陆战场上的消耗也非常的恐怖。
只是在阿特劳会战期间,骆沙联邦就损失了2000多辆坦克,消耗的弹药等作战物资更是超过了500万吨。
哪怕只有十分之一来自纽兰联邦,也相当于2支规模50艘的运输船队的运量。
在某种意义上,骆沙联邦成了吞噬战争物资的黑洞。
纽兰联邦根本就没得选,必须为骆沙联邦输血,也就得以极低的效率消耗算不上充足的战略潜力。
相对而言,海运的损失其实更大。
按郑江明所说,一万吨从纽兰联邦发出的货物,只有大约4000吨能顺利到达骆沙联邦的摩尔曼斯克。
补充被击沉的运输船只,也需要耗费大量资源。
此外,骆沙联邦对援助物资的利用效率非常的低下。
比如纽兰联邦提供的1500辆M3与M4坦克,全都配备给二线部队,没有用到正面战场上。
可见,只要骆沙联邦还没有战败,就会继续消耗纽兰联邦的战争潜力。
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原因。
郑江明还提到一点。
薛远征不希望陆军在巨大陆战场迅速取胜,最为关键的原因,其实是不想给国内的绥靖份子提供停战理由。
虽然纽兰联邦还没战败,但是帝国海军已经取得足够的战略优势,也基本上夺回在上次大战中损失的海外领地。至于谋求更多的海外领地,或者是扩张势力范围,一直不是帝国的目的。
控制与霸占东望洋?
哪怕帝国军民有这样的想法,帝国高层也不会如此无知。
即便是薛远征,也承认彻底打败纽兰联邦有非常巨大的难度,还肯定得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要说的话,就算战胜了纽兰联邦,那也肯定是得不偿失。
这意味着,在政治层面上没有可行性。
从长远看,帝国能追求的最为理想的结果,其实就是让纽兰联邦承认战败,并且接受由帝国主导国际秩序。
关键还有,纽兰联邦与帝国不存在明确的,或者说是现实的利益冲突。
在30年之前,纽兰联邦还跟帝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推翻由布兰王国等老牌帝国主宰的国际秩序。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