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听了,想对李承乾的做法评价一下,可是想了半天没有找到一合适词,最后只是点点头道:“朝廷安定了,朕也就放心了。”
马周虽然见李世民始终情绪不高,但是觉得后面的事必须早早地禀报给李世民,因沉默了下道:“陛下还有一事,太子殿下降旨薛大鼎进封为特进。”
“嗯?”李世民听的有些疑惑。
还没有等李治说话,就听纪王李慎质疑道:“这是越制了吧?”
李世民闻言恼怒地看一眼李慎,此举不但把李慎吓得急忙低下头,就连其他三王也都收敛气息,尽量降低自已的存在感。
马周则如同没有听见一般,只是看着李世民等他发话。
过了一会儿,就听李世民疑惑地道:“薛大鼎在这里办差不顺利,承乾为何不给他加钦差使持节呢?”
马周闻言沉吟一声却没有说出来。
李世民会意朝李治几人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韩王李元嘉见状忙起身领着李治三人退出去。
“太子殿下此举似是要提升六部尚书的品阶。”马周待韩王他们出去才把自己的猜测说出来。
猛一听这是一句废话,但是李世民明白马周的意思。
李世民细想一下,便神情郑重地道:“马卿以为承乾此举,利害如何?”
“这个臣也不好说,不过太子殿下只是借机给薛大鼎进封,而不是六部尚书同时进封,就可以知道太子殿下对此事还是十分谨慎的。”马周认真地分析道。
李世民想了下犹豫道:“承乾有意不再设尚书省左右仆射是跟朕说过的,可若是六部尚书都提到正二品那权柄不是依然过重吗?”
马周听心下了然,左右仆射一直空缺这父子俩果然有默契。
“陛下,若是朝中没有重臣执事也难镇住地方,而且六部尚书毕竟是六个人分部执事,官品再高权柄有限。”马周这次说出更多他的看法。
李世民闻言点点头,又笑着道:“承乾这次办事小心谨慎,没有一次性到位可见这两年的历练让他稳重不少,且由他先试着吧。”
说到这里又抬头看向门口,眼里露出寒芒,沉声道:“只是洛阳这边你还是要留意一下,朕听赵节说承乾要在这里建的炼钢厂极大,计划炼出来的钢可以给全大唐的军队打造兵器,以后大唐的将士们都能用上百炼精钢打造的兵器了。
而且还能余下一批钢料用于打造农具,可以供应山东、河北、淮上甚至扬州江南等地,这可是一件关系到天下的大事。”
这些事马周早就知道,还是他指点赵节来见李世民说的,闻言自然躬身领旨。
朝廷纷乱平息李世民的心情好了不少,突然觉得肚子饿的咕咕直叫,忙大手一挥道:“来人给朕备午膳,再把雉奴他们传来陪朕一起用膳。”
马周见状连忙行礼道:“事情既矣报完,臣这就告退。”
李世民点点头道:“好,马卿先退下吧。”
马周闻言再行一礼便退了出去。
不一时,李治和韩王李元嘉等三人便到了。
人到齐了,内侍按李世民的吩咐端上一大锅羊肉汤和十几烧饼还有一些精致小菜,几人围在一张圆桌上便开始吃饭。
李世民因为没有吃早饭,饭菜一上来就狼吞虎咽猛吃一通,直到吃了半饱才把速度放慢。
席间李治三兄弟不断地给李世民和李元嘉斟酒、布菜十分殷勤,让李世民大是欣慰没口子的夸奖三人,李治三兄弟被夸心里甜甜的,虽然装出害羞的样子。
就在李世民一家极力表现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之时,一个内侍匆匆忙忙走进来道:“陛下吴王殿下有来信了。”
“嗯?”李世民闻言抬一看,见内侍双手托着一封火漆封的信封问道:“是恪儿的信?”
“吴王殿下从广州送回的来信。”内侍把信托到李世民面前。
这一次李世民没有现迟疑,放下筷子,接过信扫一眼火封就急忙拆开。
李世民一面抽出信纸一面站起来走向罗汉床坐下看信。
这是李恪离开长安后写给李世民的第一封信,所以信里把自从他到扬州以后的事情都写上了。
李治等人见李世民一接到李恪就把他们丢在一边,只得坐在饭桌旁尴尬地等着,心里酸溜溜地看着李世民看李恪的信。
突然见正在看信的李世民,猛地一拍床上的小几,大声斥骂道:“真是混帐!居然把那么多大船派去海外,让苏定方以没有大船为借口不直接去攻打高句丽。”
李治等人听的心里一阵激动,等着李世民继续骂李承乾,过了一会儿却见李世民把手里信纸都看完了,放在小几上,抬起头来哈哈大笑。
四人见了不免心里一阵失望,但是见李世民看过来,却不敢表现出来。
“雉奴,承乾果然是对你最好!他答应分封给你的大流球群岛,你三哥去看了,离泉州很近而且地方很好。”李世民说着还拿起信纸朝李治一扬。
李治闻言内心几乎崩溃,十分艰难地露出一个难看的笑脸,小跑过去接李恪的信。
还坐在桌边的三王闻言也是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跟着李世民高兴,还是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而悲哀。
李世民知道李恪已经派船运回来二十万石稻谷,心情大好,想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东征的事。
看见他们都停下不吃了,便直接赶人道:“既然你们都吃好了那就先回去吧,朕要召见行在的大臣议事。”
李元嘉三人只得起身向李世民告退,李治放下书信也呆呆怔怔地跟着三人走出去。
四个人出了李世民住的院子就一个个愁眉苦脸,再也不复刚才在李世民面前的灿烂的笑容,无精打采地走回李治住的小院。
刚一进院门,纪王李慎现就忍不住了,憔躁地道:“道王叔怎么还不来,难道真等着我们都被赶到天涯海角去吗?”
走在前面的韩王李元嘉回头看他一眼道:“道王现在来了也无力回天。”
韩王李元嘉、越王李贞和纪王李慎都没资格觊觎皇位,他之所以被李治拉来,就是因为不想被分封到海外去。
………………………………
第三百九十九章 伊川县的谣言
午后,东宫紫光殿。
李承乾正半歪在偏殿里的炕上看书,自从穿越以来李承乾每天都坚持学习,几乎把崇贤馆和弘文馆的藏书都看完了。
李承乾每次翻看这些书籍时,都会被古人写书的认真态度所感动。
在唐朝以前读书写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凡是一个人拿起笔开始写书的,所想的都是自己千秋以后的名声。所以他们不容许书中有一点一丝的瑕疵,当然因为时代所限这些书可能会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是每一本书在作者那里都心血凝成的,因此李承乾每次读别人写的书时,眼前就会出现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形象。
所以无论他对这些书有什么看法,只要这些书的内容中重大立场是正确的,他都十分珍惜这些书本尊重作者的辛苦。
李承乾把手里的书读完后就坐直身子,趴在小几上把书里重要内容摘抄下来,并在下面用红笔写下他的读书心得。
李承乾把这一段读书心得认真地写下后,抬头就看见老鬼满脸堆笑地站在他旁边。
老鬼见李承乾抬起头来,忙满脸笑道:“太子殿下您这字真是越写越好了。”说罢看李承乾拿起刚写的书摘仔细端详,知道这个马屁拍对了。
便接着道:“太子殿下如今您的楷书已经自成大家,或可临些行草了。”
李承乾闻言放下手里的字的,摇手笑道:“孤王事忙,不能把心思都用在练字上,写的字只要不难看就行了。”
老鬼闻言忙笑道:“是是,都是老奴涂糊!”
李承乾知道老鬼这么说,是因为李世民曾让李承乾写一篇瘦金体的行书,被李承乾以写不好行书给回了。
这让李世民接连几天不开心。
李承乾深知人生十全十美固然是好,但是人生更多是美中不足,若是因为贪全贪美,欲望不息,总想着自己多才多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早晚会被累死的。
这些念头只在李承乾心间一闪,便正色看着老鬼问道:“你现在来见孤王可是有什么事情?”
“太子殿下圣明,一猜就猜着了。”老鬼笑呵呵地给李承乾戴一顶高帽。
李承乾闻言只是笑笑并不在意,老鬼见此便压低地声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