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一想不对,便问道:“程卿进京已经四天了,怎么不见进宫来见?”
“臣于二月初六投递文书于吏部,这几天一直在驿馆等侯陛下宣召,只是一直不曾见有宫人前来。
昨日下午东宫来人让臣今日入朝参驾,臣这才进宫上朝的。”程名振一板一眼的说完,满朝文武都觉得不舒服,心里暗道:哪来的这么个粗鄙村夫,一句“回陛下”都不会说,一点御前的礼数都不懂。
李世民听出他言语间的失礼,但他自负天子胸襟,自然不会当面在这些事情上计较,只是对程名振说三天前在吏部投了文书却一直进不了宫,有些怀疑以为是李承乾从中搞的鬼,便转头朝李承乾看去。
李承乾见李世民看过来,便苦笑着低声道:“儿臣也是昨日才得知程卿家进京,此事舅舅应该知道的清楚一些,父皇不如问一问舅舅。”
李世民闻言将信将疑转过头问长孙无忌道:“辅机为什么吏部一直没有奏报程卿家进京的事?”
长孙无忌昨天听平章院的人说了程名振的文书被吏部书吏扣着还不信,以为是李承乾在给他下套,当即派心腹去吏部查证。
查证清楚后就行文给侯君集要求侯君集严惩吏部的书吏,只是他对李承乾举荐程名振顶了他的相位有心结,所以没有及时禀报给李世民。
此时听见李世民问他知道是李承乾想借他的嘴称赞程名振,心里冷笑,脸上都堆着笑走出班列,笑向李世民道:“此事说来也是咱们这位程大人的不是,他去吏部投书竟然没有给书吏赏钱,所以程大人的文书就被压住了。”
李世民闻言冷哼一声,自是对吏部的书吏不满,侯君集和苏勋见此就要出列请罪,却被长孙无忌摇手止住。
只见长孙无忌依旧面不改色淡淡笑道:“据臣所知程大人去吏部时身上穿一件破袍子,也没带个下人,吏部的小吏眼皮子浅以为是哪里来的山野村夫不懂礼数,因此没有在意他的文书。
臣知道程大人乃是不拘小节之人,所以查证清楚已经行文吏部严惩当日接文书的书吏了。”
满殿君臣听长孙无忌当面说程名振是山野村夫不识礼数,都是倒吸一口冷气,程名振可是太子殿下举荐的宰相,这么打脸合适吗?
李承乾闻言也是大怒,心道好你个长孙无忌如此阴险歹毒,只是他知道程名振自有应对之道所以没有吭声。
倒是李世民觉得过意不去,以眼神示意长孙无忌退下后,安抚程名振道:“程卿家朴素检节浅薄儿没有见识,卿家不必介怀。”
“臣遵旨。”程名振道。
“朕曾听说卿家善于领兵且曾在幽州多年,不知卿对高句丽如何看?”李世民这是开始考校程名振了。
程名振闻言也不思索直接答道:“以臣观之高句丽实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但是其国小民寡易破尔……。”
他还没有说完,诸遂良就站来出了大声道:“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发兵百万,以至于亡国尚不能灭之,程大人何敢轻言易破?”
李世民听程名振说高句丽是大唐的心腹大患,遇到知音一般正想听他如何破高句丽时却被诸遂良打断,因大声道:“诸遂良!且让程卿把话说完。”
诸遂良闻声慌忙跪下请罪道:“臣万死!”李世民不耐烦地挥挥手示意他退下。
殿上大臣都看得目瞪口呆,诸遂良是崇教殿大学士值平章院是李承乾的心腹,这个程名振也是李承乾举荐的宰相,他们两个怎么先咬起来了呢?
只有程名振见诸遂良退下,朝诸遂良一抱拳道:“诸大人说到隋炀帝因为征高句丽而亡,这是错误的,隋炀帝亡于他对百姓残暴不仁,若是隋炀帝以仁义待百姓不但不会亡国,高句丽也早就灭了。”程名振说着又对李世民一抱拳道:“陛下臣之所以说高句丽易破在于其立国基础与大唐一样,都有城池粮田。
若是草原诸部虽然与我大唐铁骑一触即溃,但是他们却可以远遁千里,待休养生息后再来寇边,难以诛除。
而高句丽只要灭他一次,我大唐设州立县抚治其民,自是再无兴起的可能。”程名振说完朝上一揖。
“好!程卿家果然是将相之才,朕必重用之。”这些话实在说到李世民心坎里了。
李世民说罢笑眯眯地看着程名振,等程名振谢恩然后好给他封官,程名振却原路退回班列了,李世民的笑容瞬间定格。
这就尴尬了,但是李世民要用程名振不能严惩,只能自己给自己转圜,心里苦笑一声,面上佯怒道:“关东的一个山村野夫,得到一个刺史的职位,便认为是富贵之极了!你竟然敢在朕面前言语粗鲁,毫无礼数,还不拜谢!”
程名振闻言抬头看见李世民满面怒容,忙走出班列从容拜倒谢罪道:“臣本来就是个粗疏之人,又未曾亲身恭奉过陛下的垂问,刚才只想着如何对答,所以忘了拜谢。”
李世民看着程名振举止自如,应答清楚,感叹道:“当日房玄龄在朕身边二十多年,每次看见朕斥责别人,他都脸色惶恐不能自持。
程名振平生未曾见过朕一面,朕当面责怪他,竟会毫无惧色,言语没有差错,真是个奇人啊!”
于是李世民转怒为喜大声道:“太子一力举荐你做宰相,朕还怕他所荐非人,今日见卿家真是有古大臣之风。”说着一顿接着大声道:“程名振接旨,:职管纳官,任参机事,上非德而不受,下非才而不处。咨尔洺州刺使程名振,识局周敏,理怀通悟……是用命尔为参知政事检校民部尚书,……。
满殿文武见此都是无语,我们平时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反而不如这么一个粗鲁之人!
………………………………
第117章 群起而攻之
李承乾看程名振的职位终于落实了,心里也觉得轻松不少。
程名振是一个能文能武能独挡一面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跟朝中没有任何关系,现在他身上打上了李承乾的标签以后就只能站在李承乾这一边了。
就在李承乾正高兴时就见于志宁神情肃穆地走出来郑重地朝上一礼,李承乾心想这应该就是他们昨日密谋的事吧?
“启奏陛下,臣弹劾太子殿下贪于财物,行事吝啬,私下经商,与民争利,有失皇太子体统,请陛下降旨太子好好在东宫读书,学习为君为之道则国家幸甚,社稷幸甚。”于志宁抑扬顿错地把话说完,立于大殿上等待李世民的答复。
大殿上除了昨日就知道消息的几个大臣其他大臣都是一脸懵懂之色,继而想一想则都觉得弹劾的也有几分道理,尤其是那日去龙首原看炼铁的大臣。
李承乾听了脸色彻底变黑,不等李世民发话就咬牙切齿地道:“于志宁你可知道污蔑孤王的下场?”
于志宁不为所动,平静地道:“臣所奏句句属实,并不曾污蔑太子殿下。”
李承乾看他如此装模作样越发的怒火中烧,污蔑人也不是这么污蔑的,老子勤检节约,一顿饭都不舍得请别人吃,怎么就成了贪于财物,行事吝啬了?
李承乾猛地一顿拐杖霍然站起来,大声道吼道:“好!那你倒是说说清楚?”
于志宁见李承乾恼羞成怒越发的淡定了,稳稳地朝上一礼道:“臣遵旨!”
接着抬起头看着李世民和李承乾道:“太子殿下,您为了多得些粮食大量招募百姓在龙首原开垦荒地。
太子殿下须要知道这些百姓原来都是关中大户的佃农,今年春天本应该耕种已经耕种多年的熟田。
这样的熟田出产粮食要比龙首原上新开垦出来的生田能多出不少,但是殿下为了一己私利竟让他们抛家舍业来龙首原耕种生田,以致原来关中的良田无人耕种,这岂非是贪于财货与民争利?而且损人损国只利于太子殿下一人。”于志宁说到这抬头看向李世民和李承乾,李承乾听他说的基本都是胡说八道,反而不那么生气了坐回他的小宝座,神情严肃地看着于志宁表演。
于志宁看李承乾没有什么反应,于是沉痛地道:“太子殿下行事吝啬是长安城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不说太子殿下年前抚民赏赐极少,就是对待大臣也不舍得赏赐一顿粗茶淡饭,三菜一汤还要收四个铜板,这真是千古未有之事啊!”
于志宁说完这件事之后,转身面向众大臣,大声问道:“你们谁听说过这样的事?”见有人点头,便又转过身来看着李承乾,等李承乾给他答案。
李承乾冷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