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淳风吓了一跳,看到是李东升才松了口气:“蓝田候,看破不说破,这是为了大军的士气。贫道只能勉强为之。”
李东升点点头,看看下面士气如虹,欢声雷动的士兵们笑道:“此战的首功就是道长你了!”
李淳风叹了口气:“我也是汉家子弟,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希望此去他们能一切顺利,旗开得胜,少一些伤亡!”
………………………………
第二百九十四章 由小见大
数十万的大唐将士出征,整个洛阳城都是旌旗招展,城外官道上,各路大军排开几行一列,那真是一望无际人山人海的感觉,前锋都已经走出几十里,后面的队伍还在洛阳城里,李东升虽然已经多次参加过行军,但是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还是非常惊叹。
这就是我汉家男儿比别的民族突出的地方,那就无可匹敌的组织力,每个中原人单个人从体质上来说都是比不上周边那些草原民族人的体质,但是我们就是靠着组织能力,把他们打的满地找牙,让他们唱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家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色彩。”
大军虽然人多,但是唐军治军严格,军纪严明,沿途没有人敢做惊扰百姓的举动,在李东升看来也算是秋毫无犯了。
从洛阳大军出发开始,一路默默的行军,在行军中还不时有新的军队加入。大唐在洛阳出兵时的兵力不止那出征仪式上的那十万士兵,各地还有临时调拨的府兵,以及那些想粘便宜的什么突厥之类的少数民族主动跟随,据说将近三十万人。
看到队伍里不时的有穿着各式衣服的少数民族,李东升感到好笑,他想起了后世那著名的联合国军,这次也算吧?
李东升这次算是李世民的秘书之类的角色,也就是说他必须随时待命,等待李世民的召唤,不知道是李世民实在是忙,还是忘了有李东升这么一个人的存在,走了十天时间都没有找他一次。李东升有一种很屈辱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包养的小蜜,平时老板根本想不起他的存在,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他必须随叫随到。
这个感觉让他很羞耻,所以他躲到了军营里,跟李思文他们凑到了一起。李思文进了军队好多年,竟然还是个校尉,看来这阵子也没有什么长进。看到李东升的时候,李思文激动的很,这个大哥就是他的偶像,无论是文采武功都是他永远赶不上的。
一开始开拔的时候大家都是慷慨激昂,但是经过十几天的行军后,将士们兴奋的情绪渐渐平息,行军是枯燥乏味的,苦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风餐露宿,跟各种天气和寂寞。是的,就是寂寞。不要看周围全是人,大家说说笑笑,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大家所有的话题都聊无可聊,大家都不在尬聊,连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了。
不过这次行军的伙食比起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一是红薯也变成了军粮的一种,每天早晚都是地瓜粥,这个年头有甜味的食品还是不多的,白糖司的糖普通人是吃不起的,现在有了红薯小米粥里带着甜味,很受士兵们的欢迎。
第二就是配菜多了,李东升竟然发现有士兵随身带着咸菜跟萝卜干,这个发现很新奇,说明了李东升发明的嗮盐的方法也起到了重大的效果,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吃的起盐了,不然不会这么奢侈,要知道就真正的历史上到了清朝盐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项奢侈的生活用品。
第三海货已经能大量的供应军队,成为后勤的一部分。李东升也不不知道这些腌制的海产品是不是莱州那些渔民供应的还是别的地方供应的,不过看到普通士兵能吃到海鱼这个东西,就说明了那些渔民的生活肯定得到了改善,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量,渔民们一定是得到了好处别人看到了跟着一起做,然后一个带一个,变成了庞大的群体。这几个变化得益的都是老百姓,所以李东升很是欣慰,毕竟自己为这个时代的百姓生活改善做了努力,而且有了效果,这就很好。
李东升在李思文这里过的很快活,每天高兴的时候跟李思文聊天吹牛,没有事情就坐在马上打盹,越是往北越是冷,不过钱多多跟小菊她们准备的比较充分,给他准备了厚厚的棉大衣,还有貂皮的袄,防寒上还是做的比较好。
就连张勇他们这些人,钱多多都贴心的替他们准备了几套棉衣,看得李思文十分眼热,硬是抢走了几套。美其名这个是大哥给兄弟的温暖。
行军了一个多月,终于李世民想起了还有李东升这个人,派人全军去找。
“呵呵,不错啊。作为朕的随侍,一个多月都没有见到你,是不是要算你个渎职之罪啊?”李世民冷笑道:“我就这么可怕吗?”
“主要是陛下日理万机,工作繁忙,我就下了基层为陛下实地调研,确保陛下不被人蒙蔽!”李东升想了半天才想了这样的理由。
“是吗?那还真是辛苦你了!”李世民一脸讥诮:“还调研?什么意思?监察士兵只有御史跟百骑负责,你难道想到个特务头子?”
“陛下,调研的意思就是调查研究,有句话说的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陛下公务繁忙,下面的信息传到你这里的时候已经过了好几道手,大家对只会报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消息,所以就容易失真,我这个身份直接到一线去,看到的跟听到的肯定会跟他们汇报的有一些不同,兼听则明啊!”李东升越说越流利,好像他真的去调研了一样。
李世民点点头哼了一声,道:“算你有理!那你跟我讲讲,你到底调研到了什么东西?军中有哪些变化?军心如何?”
李东升道:“回陛下,微臣的调研分两个方面,一是军中伙食。二是军心民心。”
李世民冷冷道:“说说吧,这些东西百骑也有汇报,谈些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陛下,首先我谈伙食。”李东升知道今天总要说点什么,不然的话肯定要被李世民找个借口训斥一顿:“伙食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却对我军的士气跟战斗力有很大的影响。微臣认为这也战斗力的一部分,行军了一天能吃到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对疲惫不堪的士兵们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据微臣观察,这几年我军的伙食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错。士兵们也很满意,特别是海产品的加入,对于常年吃不到肉的士兵们绝对是一种鼓舞。由此可以推算出,国库这些年非常充盈,所以士兵们的待遇提高了。”
………………………………
第二百九十五章做铺垫
“第二,关于军心这个问题。就我这么多天的观察,四个字—军心可用。由于陛下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我大唐进入了一个盛世,身为大唐的子民,他们知道要维护这样的生活就必须要大唐的每个人的付出,现在陛下有所召,他们就义无反顾的上前。这种态度跟前隋那种听到要去辽东时大家情愿把自己搞残疾了也不愿意去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几十年的时间就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可见陛下的确是英明之主,天命也在我大唐。”
说完这句话,李东升感到一阵恶心,想不到想不到自己这个真正的天命之子竟然也会说出这么恶心的马屁。
李世民听的龙颜大悦,从来没有听说过李东升拍过马屁,那么他这个话就是出自真心了。而且这个马屁拍的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实在是考据严密,逻辑严谨,实在是舒服的很。
王德暗暗的给了李东升一个大拇指,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正气凛然的家伙也加入了拍马逢迎一伙的阵营,而且出手不凡,让他这个总管也压力很大。
李世民的视线转移到桌子上那一张地图,地图上已经按李东升前期在长乐坊那个地图的方法,变的比这个时代其他的地图要详细的多,无论是城池,山川,河流,山谷等都有明确的标识,仅仅从这一点看就知道李世民的确对高句丽下了好多功夫,不知道多少探子在哪里活动。
看着地图上那一个又一个的高句丽城池,李东升看到一个黑点离那些城池还有好远的距离,估计是现在大唐大军的位置,不得不说,高句丽那个地方在通行基本靠腿的时代是真的远。
李世民看了半天用手量了量距离,他叹了口气道:“山高路远,又是寒风料峭,大军走的太辛苦,估计要到明年春天才能到高句丽了,要是有办法能把大军快速运到高句丽就好了!”
李东升正色道:“微臣还真有这样的办法,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