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人家中有点资产,想起身大义凛然一番,却还没有想好到底该大义凛然多少,又要顾着面子,又不能把脸打肿成个胖子。
………………………………
第二百七十四章 咱们家聘礼都没收,这就嫁过去了?
“我蔡确家贫,到得东京,落第之身,无脸回乡,食不果腹之时,幸得甘先生不弃,收入门下,还让我在京华时报看文,一月还发得不少钱财。这段时间,我蔡确一共积蓄下了二十多贯,愿全部捐献出来,虽然不多,但也能养活几十张嘴。还望先生不要嫌弃。”弟子蔡确已上线。
“哪里话语?便是只出一钱,只能买一张面饼,也是救人一命的好事,也不愧圣人教诲,不愧君子风范。”甘奇这句话,兴许能安在场许多人的心。不是人人都能如他一般,出手就是万贯的,今夜是来募捐的,不是逼迫。
真要说救灾,甘奇凭借自己的身家,几万灾民,就算十来万灾民,养一口饭食的花费,甘奇一个人都出得起。
但是这件事情,甘奇却万万不能一个人做,一个人做了,那就是强出头,得罪某些人也都是他一个人得罪了,甚至甘奇还有收买人心之嫌,朝廷正在积极救灾,反倒不如甘奇一个人了?这是故意打朝廷的脸?打天下正主老赵家的脸?
但若是在场无数年轻士子,人人有份,那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这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教化有功,圣人有功,这是天下大幸,社稷之福。
甘奇这一语说完,冯子鱼立马起身:“道坚兄,小弟愿出八贯。”
甘奇拱手:“多谢子鱼大义。”
“甘先生,学生刘方,愿出十二贯。”
甘奇再次拱手。
身后胡瑗已然开口大喊:“来人啊,上笔墨,老夫今日感动不已,当亲自执笔,记下今夜君子所为,来日刻碑立在黄河岸边,以昭告天下,昭告先祖,昭告圣人,更要教诲后人,扬我圣贤君子风骨。”
胡瑗话音刚落,已然又有人起身大呼:“学生婺州王庄,愿出一百六十贯,明日大早送到樊楼门口,一钱不差。”
“学生苏州李联,愿出三百八十贯。只愿苍天有眼,不愿再看到百姓受苦。”
胡瑗那亲手记录,立碑之事,似乎意义重大。所谓流芳百世,莫过于此。
此时的场面,已然不同,踊跃之人无数。
樊楼其他几楼,消息稍稍慢了半步,一个人匆匆跑了进来,振臂高呼:“汴梁陈翰,愿出三千贯!三千贯现钱,不为与众人比较,只为倾尽全力,不使百姓受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苦。”
这个出得多,甘奇立马看向陈翰,亲自上前去迎,还抬手作请:“陈兄快快头前请,与胡先生说清籍贯姓名,以免胡先生记录得有所差错。”
“甘先生大义,甘先生先请。”陈翰激动非常,与甘奇回礼,一起往前走去。
到得胡瑗面前,胡瑗开口问道:“汴梁陈翰?你父可是陈礼?在京畿雍丘当知县?”
“正是正是。”陈翰似乎已经受宠若惊了。
“好,不错不错,你父原来也在太学读过书,你当也好好读书,来日考到太学来进学,如此不枉你汴梁几代陈家的门第。”胡瑗勉励几句。
要说这陈家,本也是汴梁望族,只是从开国至今,官是一代比一代当得小了,到得陈翰这里,陈翰就已经不谈什么文才了,好在官身还在,家道不至于中落。但是只要陈翰这一代官身一失,家道中落就要不得多久了。
陈翰似乎真受到鼓舞了一般,连忙大拜而下:“学生谨记先生教诲,一定好好进学,不给祖上丢脸。”
甘奇与胡瑗的几番话语,兴许也是一种暗示,捐款捐得多,待遇就不一样?
捐款依旧不断在进行,忙碌的甘奇,也不断给人回礼作谢。钱的数目似乎已然超过了此次救灾所需。大宋的富庶,在于民间,而不在朝廷,这也是王安石等人为何一心变法的原因,民富而国不强,还有强敌环伺,这是不可行的。所以需要国富,国家要富,那就等找这些富人要钱。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其中有一个原因特别关键,那就是要钱的对象找错了。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也难以解决,真正有钱的人,都是官宦人家,或者与官宦有关系的人家。
在这个时代,若是家中不出文人,几乎就不可能真正发家致富,最多也只是小富而已。所以真正有钱的人,还是读书人。读书人又是统治阶级,又是国家的主人,找国家的主人要钱,找整个士族阶级要钱,可以想象到阻力有多大。
王安石,就栽在这个问题之中。他一个人,明里暗里,几乎把大宋朝整个士族阶级都要得罪了。
国家该找谁要钱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解,这就是改革问题的关键之处。
甘奇此时已经又起了一个想法。
多余的钱怎么办?慈善基金会?
似乎可行,基金会这种东西,容易惹火烧身,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资产监管上,一个弄不好,不仅声名狼藉,兴许还要锒铛入狱。
但是甘奇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甘奇有报纸,报纸就是甘奇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可以登载所有捐款人的捐款数目,还等登载账目,用处,结余。
这些事情登载报纸,更是宣传,甘奇就是那个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君子,也是那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慈善基金,好处太多,名声口碑,政治资本,政治护身符,甚至甘奇以后的升官之路,乃至于朝廷对于灾难的应对,也可多一条渠道,已经快要穷成狗的赵官家,怕是都能高兴得笑出来。
甘奇已然下决心要干了。
捐款之事还在继续,胡瑗手都写酸了,一旁的龚博士想要代笔,却还被胡瑗拒绝了。这个老大儒,还真叫人敬佩。
赵宗汉看着这般的场面,也是惊讶不已,开口与赵小妹说道:“小妹啊,你看道坚,当真人杰也!若是朝廷那些官员,能有道坚这般行事的手段,还有何愁?”
赵小妹并不答话,而是看着那个一直在忙碌的甘奇,两眼放着光。
“小妹,小妹,你魔怔不成?跟你说话呢,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啊,哦……兄长,我只是觉得甘先生如此不断与人作礼,实在辛苦,怕是今夜回去定会腰酸背痛。”赵小妹脸上真有心疼。
“嘿……咱们家聘礼都没收呢,这就嫁过去了?”赵宗汉打趣道。
“啊!小妹饶命,饶命饶命。”赵宗汉再次一蹦三尺高,腰间剧痛无比。
………………………………
怎么回事,怎么所有的书都失联了?
………………………………
第二百七十五章 老夫去钻营一番,好让道坚你坐享其成。
今夜这顿酒,喝得许多人大出血,但好似所有人心情也还不错,出了血,似乎也很有收获。
夜饮三更,尽兴而归。
待得大早,甘奇早早就到了樊楼门口,还带了几车的钱,两万贯,一钱不差。
胡瑗也来得极早,要说胡瑗这个老头,还真有一些心眼,把昨夜那个记录也带来了,这就好似在提醒一些人,不要说话不算数,老头可是拿着小本本记得清清楚楚的。
城外的灾民越来越多,人数可能要破十万,但是即便有十万灾民在汴梁城外,其实也并不能给这座巨大的城池带来多大的压力。
本就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内的存粮暂时多养十万人,并没有多大的问题,问题只是谁来出这个钱而已。
樊楼门口的人,越聚越多,来往的行人,皆是侧目来看。
看得这些青杉儒生们提着大包小包,看着那些随从小厮们睡眼惺忪抬着箱子到此聚集,许多路人都一脸疑问从门口走过。
一阵叮呤咣啷的声音,金灿灿的铜钱进入路人的视线,看得所有路人都目瞪口呆起来。
还有人开口大喊:“胡先生,学生这一百六十贯,一钱都不差,还请先生派人点一点。”
甘奇倒是备好了人,巧儿成衣的账房先生,临时被拉来了,点得片刻,便道:“不差不差,一百六十贯,正好。”
胡瑗嘿嘿在笑,甘奇又是上前见礼。
一包一包,一箱一箱,打开都是钱。
樊楼本就是汴梁城最繁荣的商业区域,清晨的汴梁城,炸开了锅。
樊楼门口的街道,围观之人越来越多。
倒也不需要围观之人发问,已然有人对他们说:“今日是我汴梁士子捐善款的日子,你们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