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轼自然不是吹牛皮的,甘奇已然开口:“酒宴之上,子瞻填上一曲如何?佐酒为乐。”
苏轼左右看了看,说道:“可惜了,可惜今日左右无伶人抚琴唱曲,待得入京,我定要请甘兄去那高楼雅苑之地,如此填词才有乐趣。待我稍稍思虑,且填一曲自唱,以助酒兴。”
苏轼这般做派,便是这个大宋朝最平常不过的君子上等风流了。在蜀地如此,在汴京如此,在江南亦是如此,全国各地,乃至辽国,都是如此。
“子瞻请!”甘奇作请。
苏轼稍一思虑,开口在唱:“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
苏轼唱罢,甘奇开口:“鹊桥仙?”
《鹊桥仙》是词牌,词牌代表的就是乐谱曲调,乐谱曲调是固定的,各种各样的歌词往里面填,这就是填词。
苏轼点头:“鹊桥仙。”
甘奇笑问:“可是成都有位佳人在翘首以盼?”
苏轼还未答话,一旁的弟弟苏澈却是笑道:“哈哈……我这位兄长啊,岂是有一位佳人等候?成都各处名楼的花魁清倌人,哪个不是在倚楼盼着他?”
苏辙一言,哄堂大笑,连苏洵也是捋着胡须在笑。君子上等风流,作为父亲的苏洵,与有荣焉。
苏轼已是个大红脸,连连摆手,笑道:“别听他瞎说,没有的事,我已填一曲,甘兄也该来。甘兄请。”
苏轼转移了一下话题,甘奇闻言,这般场合,倒也不露怯,只答:“子瞻稍待,待我想想。”
………………………………
第二十二章 苏门学士
甘奇开口,唱他是唱不来的,念倒是可以:“蜀客高歌,犹未亲、阳春一曲。多应是、连城有价,閟藏华屋。但使章台无异意,何妨一见汴梁曲。料锦囊、随客泛京溪,凌波绿。
难独唱,篱边菊。谁与咏,阶前竹。想秋光不久,又成虚辱。过雁不知蛩有恨,行夔应笑去无足。愿为予、落笔走盘珠,争圆熟。”
这首词显然不是甘奇此时填出来的,而是文抄之词,稍有修改。上辈子的附庸风雅,此时倒是用上了。
苏轼听得甘奇诵罢,先是面带惊讶看着甘奇,随后才道:“甘兄,就凭这首词,我这过雁也不敢让你秋光不久成虚辱,寒蛩虽不闻冰,但过得今日,你我已是旧友,岂能相忘?”
苏轼为何说这句话?因为甘奇词中,其实表达的是匆匆过客的意思,今日美酒高歌,不过是人生偶遇,来日春去冬来,谁又还记得谁?蛩就是蚂蚱,冬天南去的雁,不会去理解过不了夏天的蚂蚱。
苏洵却开口说道:“甘奇词作当真填得好,唯一不足的就是无人弹唱。”
甘奇已然开口:“子瞻多虑了,不过是随意说说而已,不得当真。”
苏轼豪气一起,说道:“待得入汴梁,甘兄,你我同上高楼,就去听一听这汴梁曲。甘兄有此大才,定然让汴京各楼女子倚楼苦等,扫榻相待。到时候春闺帐暖,好不快活。”
苏辙闻言又是大笑:“兄长,岂能人人如你这般,四处风流?”
苏轼之风流,看其许多诗词,可见一斑,年少之文,十曲有九曲填的是那风流雅地之事。只是后人熟悉的多是他被贬之时的诗词文章。
甘奇却也豪气答道:“好,子瞻,来日你我踏汴梁,试问文坛谁与争锋。”
甘奇是喝多了在吹牛,苏轼闻言大喜,连连拍手:“填词赋诗,文章书画,看看这汴梁城哪个有才。”
苏轼可不是吹牛,诗词文章不谈,书画也是绝技,名传千年。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居首。苏轼画作也是不凡,最擅长竹石,是湖州画派的开创者。
甘奇刚才自己吹牛,还有些心虚,听得苏轼比他还能吹,似乎心安理得了,举杯就说:“吃酒吃酒!”
苏轼一饮而尽,还不尽兴,开口说道:“甘兄,去笔墨来,且看子瞻与你挥毫。”
甘奇头前见到苏轼的时候,苏轼还是有礼有节的模样,看不出他这么豪放。此时的苏轼,已然原形毕露,少年才子,正在激荡青春。
笔墨取来,《寒竹怪石图》跃然纸上。
不等墨干,苏轼又是大手一挥:“甘兄,如何?”
甘奇低头去看,下意识开口就喊:“六六六!”
苏轼闻言问道:“甘兄所言六六六是何意啊?”
甘奇一脸尴尬,答道:“就是好,绝顶的好。”
苏轼点点头:“嗯,甘兄慧眼,我子瞻下笔,没有不说好的。这幅图就赠与甘兄,当作你我结识的伴礼。”
甘奇哪里还会拒绝,俯身就去吹墨,待得墨干,连忙收进书房。这幅画若是放在后世,随便拍卖,也是几个亿起步。就算是在大宋朝,待得几年,也是天价。
前后伺候的吴巧儿,又一次把酒壶打满,由自内心的微笑挂在脸上,心中如吃了蜜一样的甜。
曾几何时,自家这个乖官还能结识到文人朋友,还能与文人在酒桌上吟诗作词,这当真是吴巧儿以往不敢想象的事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这是苏轼写过的词句,用来形容此时的苏轼再适合不过。
觥筹交错,杯盏不止。苏轼说着眉州与成都的风流韵事,说着年少轻狂时,止都止不住。
父亲苏洵早早回客房休息,弟弟苏辙面带崇拜看着兄长。
还有一个只会喊六六六的甘奇,津津有味。
摇摇晃晃的苏轼,二更初歇,天亮又起,直感觉神清气爽。
院内的甘奇,正在与周侗来去着手脚,听得周侗指指点点,练得不亦乐乎。
苏轼近前,开口道:“甘兄,原道还你练武艺啊?文武双全,佩服佩服。”
若是单单一个人练武,苏轼是正眼也懒得去看一下的,这个时代就是如此,练武的那是下等人。
但是甘奇练武就不一样了,昨日填词一曲,词作上佳,又有满屋的藏书。甘奇这就叫文武双全,让人佩服。
甘奇停了手脚,笑道:“子瞻兄过奖了,强身健体罢了,厅内用粥,请。”
苏轼也不客气,往大厅而去,苏洵苏辙已然落座在吃早饭,苏轼便也开始吃了起来。
甘奇落座一旁,开口问道:“子瞻兄此番入京,可有门路?”
门路,对于读书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拜师也好,是投帖也罢,总要让人知晓文才,赏识一二,如此名声能起,考试也有好处。
苏轼闻言答道:“我父与欧阳学士投过帖子,此番入京,当先去拜见。”
又是欧阳修,大宋文坛魁首欧阳修。听到欧阳修的名字,甘奇其实观感并不好,只是答道:“嗯,如此就好。”
苏轼又道:“待得入京把该拜会的人都拜会了,立马就出城来寻甘兄。”
甘奇点点头,起身到厢房,不得片刻出来,拿了一个盒子。
盒子放在桌案之上,甘奇开口:“三位从蜀地远来,一应用度怕是不够,小小心意,不足挂齿。”
这也是礼节,苏门父子从蜀地一路走来,这个时代不比后世,虽然可以坐船,也可以坐些顺道牛车之类,但是主要还是用脚走来的。身上能带的盘缠只怕也差不多了,只因为这个时代的钱,实在太重。
友人来访,送上盘缠,这就是礼节。汴京城不必其他地方,就算是租个房子,价格也不菲。苏洵要带着苏轼兄弟到处去拜会各种人物,投名拜帖是其一,其中多少还有钱财用度的事情。
苏轼也不多言,只是起身拱手:“多谢甘兄!”
苏洵也拱拱手示意一下。倒也不必过多客气,人情来往,往后随时也是要还的。不是还钱,也有其他各种办法,送礼也好,抬举也好。
文人相交,就是这般。
吃罢早餐,苏门父子三人拿上行礼,抱着甘奇送的盒子,往城内而去。
………………………………
第二十三章 甘奇,你快出来
大哥赌坊里再一次响起了“老虎、兔子、老王八”的呼喊声。
亲自操作大哥彩票的甘奇,身边也有了一个学徒,学着如何操作着彩票的开奖运作。
今日的人流,明显比昨日多了许多。昨日来的人中,大部分都是看热闹的,下注的算是少数。
今日却不同,看热闹的反倒成了少数。当然,人流也不如昨日那般多,但是下注的人远远比昨日要多得多。
上午时候,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