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改革家-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南豪族他们参加这次夺嫡之战成本高,收益低,所以他们应该不会如此愚蠢的参加这次夺嫡之战。并且朝廷之上也都没有证据表明江南豪族的代表大量参与了这次夺嫡之战,甚至这个陈叔达和萧瑀也就是通过了一些说好话之类的简单帮助来帮助李世民,并没有用全力支持李世民。

    而张超马上开始思考,原先历史上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当了皇帝马上罢免了萧瑀和陈叔达两个人。而如果从这方面来看,李世民这个行为显然有些问题。历史上虽然把萧瑀和陈叔达列为了帮助李世民夺嫡的重要功臣之一,可是为什么李世民刚刚当了皇帝没有多久,也就罢这两个家伙的宰相职位都给免除了?而如果只是从表面上来看,李世民也许并不相信这两个家伙。当然,当时也不排除李世民是想要把宰相的位置留给自己人,也就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这几个高级亲信。

    可是李世民这个直接免除元老宰相的行为,是不是吃相太难看了,不怕别人寒心吗?陈叔达和萧瑀明显也都是帮助他夺嫡的功臣,可是李世民居然刚刚当皇帝没几天也就废了他们的宰相职位。这个显然不符合常理,因为任何一个皇帝刚上任,虽然必然会面临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可是李世民却显得太着急了,完全不像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有的举动。

    可是,能够凭借他如此“冲动”的行为也就判断李世民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恐怕历朝历代的皇帝每一个人能称之为成熟政治家了。李世民不蠢,反而非常聪明。可是李世民居然做了这么一件“蠢事”对于人事调整太过着急了,尤其是宰相的人事调整,那简直是“硬干”啊那建立在李世民不蠢的情况下,那说明李世民是经历了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哪怕硬干也要把这两个宰相给“撸了”。

    “李世民不蠢,他刚刚当了皇帝才不过几个月,也就把宰相给罢免了,并且在大家眼里面这两个还是他的功臣亲信,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也都不应该这么快啊那从这点足以说明,陈叔达和萧瑀未必是李世民的亲信,甚至李世民对他们根本不放心,甚至不信任。可是难道萧瑀和陈叔达也就是蠢货,帮助一个不信任自己的皇子吗?他们这个是何苦来哉呢?”张超再次想道。

    张超对手下一个书吏问道:“你从我大唐开国以来也就开始任职了,你说说当年陈叔达和萧瑀是如何当上宰相的,当时朝廷经历了什么了吗?”

    那个书吏听到了张超询问,马上非常乐意的解释说:“当年皇上刚刚起兵,手下都是从太原带来的人。而那个时候,皇上身边的亲信不多,尤其是能够胜任宰辅之人更是非常稀少。能力足的资历不够,资历足够的能力不足。当年皇上在创业的时候,不拘一格用人才,甚至连义原郡公武士彟这个商人出身的人也都加以重用,甚至当做了亲信好友来对待。可是当时我皇上接受禅让的时候,朝廷中枢的三省却没有太多人可以担当宰相之位。当初皇上称帝之时,以窦威和萧瑀一起担任内史省内史令,也就是中书省的中书令。刘文静为纳言,也就是现在的门下侍中,裴寂为尚书仆射。虽然秦王是尚书令,可是却没有实际能够管理尚书省的权利,事实上裴寂也就是事实上的掌管尚书省的人。”

    “后来,刘文静谋反,被皇上诛灭。然后窦抗接任了纳言,这样也就造成了内史和纳言两个宰相都是窦家的人。”

    张超马上问:“皇上不避讳一下吗?窦家可是外戚啊”

    “是的,窦家是外戚,自然不可重用。可是当时皇上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没有合适的人才,那自然也就是要优先使用自己的亲人。不过接下来,窦抗很快也就被皇上下令不能够干涉纳言的职权,改为让陈叔达来负责门下省。陈叔达当时开国之时是门下省的黄门侍郎,所以实际上负责门下省的是陈叔达。窦抗去世之后,那也就是陈叔达顺势接任纳言之职位,后来也就是改变称呼成为现在的侍中。而窦威后来也都逐步淡出了朝廷,以外戚身份荣养,没有继续干涉政务。所以萧瑀也就成为了内史省的直接掌管人,后来升迁担任尚书仆射。”

    张超马上接着问:“那为什么皇上要让萧瑀和陈叔达拜相呢?”

    “因为皇上没有人可用,所以这才会让他们担任宰相。想要担任宰相,不是那么容易的,出身资历能力等等缺一不可。所以,皇上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只能暂时用他们了”

    张超继续思考,大唐初期的政治人事安排其实并不太合适。因为李渊居然在关键的时候拿不出一个挑大梁的人才,不惜任用外戚。而当宰相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唐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当宰相,按更是不容易。出身能力资历甚至是机缘也都是缺一不可,尤其是出身问题,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鸿沟,也是最难以跨越的鸿沟。李渊刚刚开国到时候,当然不可能任用寒门出身的官员当宰相,因为他要获得士族的认可。如果直接任命寒门担任开国的宰相,那肯定是要让很多士族寒心,不会支持李渊了。所以,以后怎么办那以后再说,可是开国时期必须要让士族担任宰相,必须要给士族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可是李渊身为关陇集团的人,首先不可能任用山东士族的人。而当时李渊身边关陇集团的人没有太多,能力强的资历不够,资历足够的能力不够。所以只能够用外戚,可是外戚也是一个危险的玩意。所以李渊任用外戚窦家也都是临时的个选择,并不是长期的。果不其然,很快出身江南豪族的萧瑀和陈叔达也就上位了。也许这个是李渊没有办法的办法,任用江南豪族,这样能够避免自己内部的混乱。李渊这个是在和稀泥了,既不用自己的关陇集团人,也都不用山东士族。

    如果从政治方面来看,在双方都在争抢一个位置,那他们肯定会争斗起来。而有的时候双方实力差不多,如果争斗起来必然会陷入一种两败俱伤,然后让政权覆灭的结果。而这个也不是双方都想要看到到结果,所以他们很容易达成一个平衡。如果双方实力差不多,争斗下去会两败俱伤,那不如安排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人选,这样平衡大家的利益。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所以也许李渊是出于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之间的一次的平衡,然后任用江南豪族出身的萧瑀和陈叔达了。

    “如果是这样,那确实能够解释得通了,萧瑀和陈叔达只是李渊在没有合适的人选的情况下,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选择。可是,这种平衡各方利益的选择,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一旦各方达成了一个新的妥协,那么他们也都不可能能够继续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那也就是说原先历史上萧瑀和陈叔达被免职,虽然是李世民在过河拆桥,可是也是一个历史上的必然因素。他们的宰相位置来得非常的侥幸,只是出于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互相妥协的结果。所以,不管是李世民当了皇帝,还是李建成当了皇帝,那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要把他们清理出去。因为等到了大唐第二代皇帝开始的时候,第二代皇帝身边已经聚拢了很多人才,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新的皇帝肯定要扶持自己人上去。萧瑀和陈叔达这两个老臣,就显得非常碍眼了,所以他们被免职是历史的必然因素。”

    “可是,陈叔达和萧瑀难道就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自然应该看得出来自己是一个平衡的产物,他们肯定能够看出来自己这个位置坐不久了。如果一个官员在再知道自己当官当不久了,马上就要退休了之后,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呢?”

    张超开始推测陈叔达和萧瑀的想法,他们应该知道自己当宰相当不久的,他们既然知道自己当不久,那肯定要想想办法好好的为自己牟利。张超在后世,经历了很多官员,他当然知道哪些快退休的官员都有一个想法,那也就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陈叔达和萧瑀既然知道自己很快也就不能够继续当宰相了,他们肯定是要想办法在这个最后的权力范围之内为自己牟利,这样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个应该也就是陈叔达和萧瑀的想法。

    “我明白了,他们也许是在进行权力寻租罢了。他们和李世民的关系,不过是一个给出利益,然后他们帮助李世民说好话。他们并不是代表了江南豪族帮助李世民夺嫡,只是为了在自己最后这个担任宰相的时候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