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的时候这番举动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若是三番五次地上演几乎同样的戏码,还想不引人注意那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到达延安府,顺利地交卸了货物之后,曹掌柜一行就要返回,并开始下一次的商旅。
而那位王爷一行也就此告辞。
虽然没有言明他们下一步的行止,可看他们在那位王爷的带领下打马而去的方向,竟是向东,奔着延川县而去。
望着他们绝尘而去的背影,曹掌柜更加坚定了自己此前的感觉:这个王爷绝对不简单!不,这个不简单与之前自己以为的那个不简单可不是同一个意思,这个不简单……可是真正的不简单。
————
没有了车队的拖累,行程自然快了许多。
其实,他们一行九人向东骑行了不久,就折转向北,到了子长县之后,就奔着东北方向的绥德州而去。
延安至绥德也就三百多里,两天的工夫就到了。
绥德州的商埠区是在南门。
大明王朝这个时代的所谓的商业聚集区都是差相仿佛,城里是客栈较多,城外是骡马店集中。
与延安府同样的是,官府也在南门外骡马店集中的地方设置了接待点,负责接收商户输送过来的货物,也帮助商户代办一些食宿方面的事情。
一行人到达绥德南门外的时候,也就是刚到未正(下午两点)时分。
似乎早已接到了指令,他们中的两人没有停下,而是向西门方向奔去。
其余的人虽然带了带缰绳,将马速降了下来,可也并没有急于找一家客栈歇息,而是奔向了最近的一个小土坡。在小土坡上四下瞭望了一会儿,一行人又从小土坡上冲了下来。
这次他们的目标,是一家比较大的骡马店。
“客官,可是要住店?有多少辆大车?本店可是有四个院子,三五百辆大车也都停的下,”看到来的几位都是风尘仆仆的样子,骡马店的伙计当然就以为他们是负责为哪个商队打前站的,因此赶忙出来热情地打着招呼。
“哦,院子可都空着?别到时……”
“放心吧,客官,都给您老留着呢,要不小的先带您老过去看看?”
“好,带路,”马上之人干脆地说道。
伙计以为来了大主顾,一溜小跑地领着众人绕向院子那边去了。
所谓的院子,其实只不过是用栅栏圈起来的空地而已。每个院子里倒是有一排房屋,供车把式歇宿,也有一大溜席棚,晚上可以喂食牲口草料。
所以,基本不用进到里面,在外面呼啸而过之际,院子里的大致情况也就一览无余。
“好,去下一家,”四个院子看完,这几人也没有多言,竟然调转马头就扬长而去。
“哎,别急着走啊,若是大车多的话,本店是可以优惠的……”见这么一大票生意要落空,伙计自然不会轻易甘心,在后面追出老远才悻悻地停住了脚步。
如此连闯带问地折腾下来,绥德州南门外的几家骡马店就都巡视了一圈。之后他们似乎感到很是满意,几人的神情随即也松弛下来。
“王爷,还没到,”来到一个僻静点儿的地方之后,那位姓张双拳一抱,对王爷说道。
不过,他嘴里喊出的“王爷”两个字,中间是没有任何间隙的,与“王家的爷们”显然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嗯,应该没那么快,”王爷的神情轻松之下,语气也和缓了很多。
虽然并没有提及“谁”还没到、“谁”应该没那么快,显然在场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好了,留两个人,其余去住店,”王爷说着,就催动坐骑向远处一家客栈走去。
他这一动,本来夹虎护周围的几人中,就有一位一踹马镫,坐骑就窜了出去。当这个人与王爷平行之际,马上之人拱手示意,王爷并没有言语,只是冲他摆了摆手。那人并没有减速,因此转眼就变成在前面引路。
随后又有两人上来,左右夹护着,四人四骑就马蹄槖槖地向前面奔去。
“你两位先辛苦一下,在这附近转转,有情况也不用声张,回去一个通报一声就行……也不用走远了,一会来人替换二位,”吩咐完之后,这位也催动坐骑,尾随那四人而去。
将近两个时辰之后,前先奔向东门的那两人,在绕城一周且并没有发现目标后,也从西门那边绕回了南门处。
“王爷,那三个门那儿都没有,”两人向王爷禀报了情况。
“嗯,知道了,歇息去吧,”王爷挥挥手,让他们去歇息吃饭。
————
实际上,他们心里也是知道,自己所要等的人,肯定不会那么快就到来的。之所以急于彻底确认一番,也只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直到又过了四天之后,蒲州范家商队的二百多辆大车才迤逦而至。
其实,在这四天里,除了有四人一直不离左右地随扈在王爷身边,另外四人都是轮流到通往绥德州的几条官道上巡视。因此,当蒲州范家的车队进入绥德州三十里之内时,他们就已经知道了。
实际上,在大明王朝末年的富商巨贾中,也只有太谷曹家曹寡妇带领的商队,和刚刚到达绥德州的这支蒲州范家九掌柜范剑盛带领的商队,影响了朝廷的号召,积极地向陕甘地区输送赈灾物资。
。。。
………………………………
第103章 螳螂开始扑蝉1
现在,另一支响应朝廷号召的商队――蒲州范家商队二百多辆大车也到达了目的地绥德州。
看来绥德州的官府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接洽的吏胥和锦衣卫也都相当客气。
因为事关剩余货款的事情,因此也要将此前签订的协议和路途之上各地官府的文件,一一核对、查验清楚。然后就通知粮库可以接收货物了。
在正式接收之前,还有一道手续,那就是验收。
所谓的验收,其实不是每包粮食全都打开检验,要不然这二百多辆大车,光是检验也得一两天。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是更简单的方法――抽验。
抽验就很简单,也很快捷,就是随意地在二百多辆大车抽取十两二十辆,然后每辆车抽取那么一两包不等。也不是将选中的粮包打开,将粮食全都倒出来,而是有专门的工具的。
那个专用的工具叫做扦,是开了半槽的竹制器物,用它所抽取的叫做扦样。因此,锦衣卫带领十多名吏胥,再加上数名青壮的协助搬动粮包,验收很快就结束了。
验收的结果,很是令人满意――全都合格。
然后就开始卸货。
锦衣卫和吏胥,还有商队的人员站在库房的门口,负责查点数目,负责卸车、并在库房内码包的是当地的青壮。这些青壮有很多都是自愿前来的。因为他们知道朝廷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存储了这么多的粮食,不就是为了父老乡亲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够果腹,能够安定人心。因此,他们都很卖力气。
若是摆在路上,二百多辆大车看起来似乎应该是很长很长的一大溜,可很快就要被库房全部“吞没”了。
“还没觉着怎么着呢,这就快卸完了,”
“是啊,身上刚开始见汗,连棉袄都还没脱呢,”
“就是再有这么多,我们也能一气儿给他卸完喽,”
干着活的青壮们也是兴奋,不时地相互戏谑着。他们是不会嫌多的,绥德州存储的粮食越多,父老乡亲的日子就越是安稳,只要能够在朝廷的安排之下干些活计就能吃饱饭,这可是几辈子都没有遇到的事了。
“终于快要结束了,”在绥德州专门负责监督粮库的锦衣卫小旗吴继东,此时看着库房中堆积起来的粮食,他心里感到踏实了很多。
绥德州地处偏僻,撂荒地也多,所以此次朝廷赈灾,绥德州就是一个重点地区。除了接收本地的流民,也有很多的来自其他地区的流民被安置在这里。
人多,干活多,开垦的荒地面积大,自然消耗也是巨大。不要说别的,这只是每日的口粮,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以前向绥德州输送粮食的,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商户,规模都很小,三五十辆大车就很是“蔚为壮观”了。现在看来,此前都是没见过世面的,与这二百多辆大车的根本无法相比。
吴继东抬眼一看,库房门前排列的车辆只有十几辆了。
“哎呀,不好,”
“抓住了,哎呀,”
库房中负责卸车和码垛的青壮失声惊叫。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