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就不如还是让女真人去做先锋吧,跟随的蒙古人,还是像以前一样,即便他们这些蒙古人冲杀在前,可到时候也未必就能够吃香的喝辣的,多半也是打发些残汤剩饭而已。
现在这样也挺好,蒙古人觉得自己不冲杀在前,人马的损失自然就会少很多,那么他们的要求也就相应地降低……能够有点儿汤喝就可以了。
还是先保存实力为重吧!
反正你皇太极就是再如何霸道,再如何不顾他人的死活,可也总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跟着你上蹿下跳、东征西讨吧。
不是有句话嘛,皇帝还不差饿兵嘛。
可是,他们,苏布地等蒙古人似乎就忘了一点……目前的皇太极,还真就不是一个皇帝。
――――
由杭州奔波数千里,至张家口,然后又伏击了后金派来接应大明南方那些资敌商队的巴牙喇之后,隆兴通商队的一半人员,就马上返回了浙江杭州,继续从事隆兴通的“商业活动”。
而另外的那一半数人员,也马上收拾行装,千里奔行,由居庸关、喜峰口至山海关,在宁远城稍事休整,并接受了新的任务。然后奔向海边,坐小船到觉华岛登岛,然后又分别登上了两艘大船。
这两艘大船,已经整装待发多时。他们上船之后,立即扬帆,但是他们却是分道扬镳,并没有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其中,一艘船奔向鸭绿江以南的大同江,然后朔江而上……他们的目的地是平壤,以及平壤北面的宁边大都护府。
另一艘船,从觉华岛起帆之后,方向虽然也是向东,可也稍微偏向南,绕过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擦肩而过,然后的航向又稍微偏向北……他们的目的地,就是朝鲜的都城――汉城。
时间卡的非常准。
船只在夜间靠岸之后,他们每个人都背起百多斤的硕大背囊,弃船登岸,迅速地隐入了夜色之中。
到底是经过了残酷的训练,他们也终于明白了,皇帝陛下一直强调的体能训练,对于他们这些执行特殊任务的大明狂飙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不然,就是这百多斤的背囊压在身上,迈动不了几步,恐怕就要气喘吁吁了……别说是被徙敌人了,就是让他们跑,恐怕也逃不过敌人的魔掌。
这百多斤的背囊中,可不是可有可无之物。其中,既有维持他们生存的给养,也有杀敌的利器,更有那些皇帝陛下专门为他们精心设计、由刘宗敏和刘敏政等能工巧匠所精心打造的各种小玩意儿。
可不要小瞧了他们嘴里的这些个小玩意儿,可以这么说,这个时代东西方人类灵感中最耀眼的火花、最先进的思维、最纯熟的打制工艺,都集中体现在他们所谓的小玩意儿上面了。
这些小玩意儿中,最主要的有两件东西。一件就是小型的日晷,只要有阳光就可以准确地确定时间;在这个时代,对时基本都是看日头,所以能够精确校时,几乎就等于一项高新技术。
另一件就是有各种刃口和锯齿状的组合刀具。若是平时不用的话,这种组合刀具可以收缩成一个沉甸甸的、方形的盒子,如果不知道机括的话,即便拿在手里,也是无法打开。
更为珍贵的是,这种组合刀具,都是精钢打造而成。就是刘宗敏和刘敏政这样的顶级技师,打造一套也是需要两天的时间。所耗费的资财,更是令人扼腕瞠目。因此,每一套这种组合刀具的成本自然也是令人乍舌,竟然高达三十辆银子。
在这个时代,三十两银子,足可以抵得过一名大明边军两三年的军饷了!
这还只是一套组合刀具的价值,若是将背囊中所有的小玩意儿全都加起来,其价值真的会惊掉很多人的下巴。
这还只是经济上的考量,若是再加上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那就更是无法考量。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小玩意儿的价值,甚至都要超过携带者他们自己。而他们的身价,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给个千户都不换!
………………………………
第453章 以小博大
若是以这种换算方法,只是这一次两艘船运至朝鲜半岛的百余名大明狂飙,几乎就相当于十万大军了!
这当然是玩笑话。
但是,在皇帝陛下的眼里,这首批完成训练的四百余名大明狂飙,几乎就等于他的眼珠子,不到万不得已之时,是不会轻易拿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在皇帝陛下自己的眼里,这百多名大明狂飙的分量,是丝毫不亚于数万军队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朝鲜的这场战事,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此次所下的本钱,也是极其丰厚的,绝对不输于正要明火执仗、真刀真枪杀作一团的后金和朝鲜两方的任何一方。
――――
大明王朝派入朝鲜的这“十万大军”,弃船登陆之后,就要分作两处。
因为在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的十余人,是以大明王朝兵部参军部信使的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地行于道路之上,可以抛头露面,可以与朝鲜的地方官府和军方进行公开的接触。
在朝鲜当局对待后金、或者也是对于大明的态度明朗之前,他们其他的人暂时还不能露面。因为,若是朝鲜当局做出了不利于大明王朝的选项,他们就会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别说是执行接下来的任务了,就是他们的生命恐怕都要受到威胁。因此,在短时间内,他们只能做为暗子潜伏下来。
因此,登陆朝鲜半岛之后,他们就要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寻找到此前已经潜入朝鲜半岛的那些同僚之前,他们基本上就要依靠身后的那个硕大的背囊,或者再加上自己生存技巧,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了。
在一两个月之前,当皇太极刚刚开始纠集兵力,扬言要对东江军进行彻底的打击的时候,已经陆续有些大明的先遣人员,从海上分批陆续登上了朝鲜半岛。
他们只有几十人,其中要么本人就是朝鲜人,只不过迫于生计、或是干了一些该干不该干的事情,被朝鲜官府列为了要缉拿的案犯,无奈才从家乡朝鲜半岛跑到了辽东,跑到了大明。另外一些人,差不多就是像李成梁那样,祖上是从朝鲜迁居到大明的。
因此,把他们这些人挑选出来,做为第一批潜入朝鲜之人,就是因为他们在朝鲜还有亲人或故旧,以返乡探亲、求事等等的各种名义,很容易就能够潜伏下来。
只是,当初他们离开时,多是数年、或是十数年之前的事情了,当他们此次返乡时,环境肯定已经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周围的人群也会有所改变。因此,为了不引起周围人们的注意,进而引起朝鲜官府的警觉,当他们返回朝鲜时,只是随身携带了符合他们身份的或多或少、或奢或俭的行李。而那些属于大明狂飙的、比较显眼的标志性的特有装备,肯定是无法随身携带。
他们这些人,在出发之前,参军部的人已经把他们要执行的任务,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地讲给了他们听。
这次的任务,其中有些,对于朝鲜来说,是有着很大很大的破坏性的。因此,参军部的人员,把他们的任务讲解非常细致,并没有刻意隐瞒。讲解完了之后,又问他们能否做到,并且给他们一两天的时间考虑清楚。若是经过仔细考虑之后,他们感到自己做不到,朝廷也并不对他们进行别样的歧视。
因为登陆朝鲜之后,他们几乎就要各自为战,任务执行的好坏,也几乎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心态。因此,若是不能确定他们能够坚定地执行命令,那还不如及早换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为他们未必是有意泄露,可态度若是不坚定的话,言谈举止间就会透露出蛛丝马迹。
但是,有一点是必须的,若是他们自认无法胜任这项任务,朝廷虽然不会歧视他们,可他们却也暂时不能返回原来的建制,而是要集中起来,参加参军部组织的一次培训,培训的期限,是到这次任务的结束时为止。
这样做法,是为了不至于提前泄密,因此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令参军部人员、或是也令皇帝陛下感到稍稍有些意外的是,这些挑选出来的人员,在听了详细的解释之后,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坚决表示,自己能够完成此次任务。
这倒不是他们的觉悟有多高,而是他们都认准了一个道理――若想最后打败后金,这样做是值得的,暂时的牺牲也是必须的。
而且,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