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哉大明-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因为人家三名总兵的确付出最多,孙大帅为他们请功,朝廷的封赏出现倾斜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因此他们四位总兵是无法、也不能明着表示不满,只能在言谈话语间有所抱怨,说是孙大帅不给他们机会,若是有机会杀上战阵,他们未必能够比别人做的好,但也绝对不会比别人做的差。

    他们甚至也当着孙承宗的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不止一次,“大帅不能太偏心,都是在您老手下当差,您老可得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什么厚此薄彼的事情发生,否则手下的弟兄们会觉得受了欺负……”

    部下将官踊跃求战,对于总督蓟辽一切事务的老帅孙承宗来说,自然是非常乐于接受的事情。因此见他们如此说,孙承宗也曾经一边笑着,一边对他们说道:“好,本帅记住各位的话了,到时候给你们机会了,你们可别做起了缩头乌龟,”

    其实,孙承宗如何不知道他们的心思呢!

    在以前,他们这些在辽东的总兵,遇战都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为第一要务,没有十足的把握,是绝对不会干些赔本儿的买卖。如今看到人家不仅得到了皇帝陛下的封赏,而且折损的人马朝廷也都按照事先的承诺,给予了补足。虽然是些没有上过战场的生瓜蛋子,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且见过几次血之后,新兵蛋子也会变成老兵的不是。最为关键的是,若想在皇帝陛下面前留下好印象,若想升官发财,为子孙后代多多谋下封荫,若是没有战功那就一切休想。

    况且在孙承宗看来,这几位总兵也都憋着一股劲儿,因此也正该好好利用。

    做为督师蓟辽的大帅,肯定是要尽量将一碗水端平。在保证不出现重大纰漏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一视同仁,总归机会是要给他们的。

    若是给了他们机会,他们却白白错过、或者烂泥扶不上墙,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而且,不管是因宁远城守卫战而获得较多封赏的吴襄等人,还是出力不多获得封赏也少的王廷臣、杨国柱等人,在孙承宗的眼里,都是一样一样的,彼此是半斤八两,所部的战斗力相差无几,只要给他们机会,而且指挥得当的话,锤炼一番,一样可以成为精锐。

    这才是孙承宗敢于给杨国柱、白广恩等人机会的最根本原因。若是开始就认为杨国柱等人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孙大帅自然也不会拿着皇帝陛下的信任,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

    因为苏布地已经率领着一半的能战之士跟随皇太极出征,留在建昌驻守的叔父色楞,手下虽有五万余人,可能战之士也就只有万余人,其余的四万来人,都是老弱妇孺。

    若是单论守卫城池的话,这四万的蒙古老弱妇孺,也是可以做一些向城头抬送石块木料等守城器物的事情,因此,若是全体动员,再加上组织有序的话,他们也是可以顶的上数千、甚至万名左右的青壮使用的。

    蒙古人与女真都是以放牧为主,根本没有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因此他们的食物,都是取自牛羊等牲畜。

    大军将他们围困在建昌城中,能够收拢到城内的牲畜到底有多少实在是个疑问。况且做为食粮的牲畜,本身也还要消耗一定的草料,它们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饿死,总要维持着生命,才能陆续为蒙古人提供口粮的。

    蒙古人那一万可战之兵,可都是骑兵,况且有的人还不止一匹马,再加上其他人所有的马匹,城内战马的数量,应该在两万之数。

    再加上先期赶往建昌城周围五十里至百里范围的大明骑兵,在他们的打击下,也会有很多“仅以身免”的蒙古人,狼狈地逃回建昌城……而这些人,可都是加入了建昌城内粮食“消耗者”的行列。

    如此一来,城内储存的草料,消耗起来的速度可就令人沉不住气了。

    若是集中能战之士,倒是可以杀出重围,明军尽管有些制敌利器,可也不能四面都布置重兵,因此若想完全阻止他们的突围,也并非易事。

    可蒙古人能够突围吗?!显然不会。

    因为能够冲杀突围而去的,肯定只是那些所谓的能战之士,而那些老弱妇孺切实无法逃出的。若是想保护着弱小一起突围,那又与把脖子递到人家的屠刀之下又有和区别!

    因此,孙承宗断定,蒙古人是不会选择突围的,他们只能四处请求救兵,试图从外面为建昌城解困。

    秉承皇帝陛下的旨意,此次进攻建昌城,真实的目的,是皇太极。因此,对于建昌城,是以围困为主,是以消耗他们的防守力量为主,并且也不能在短时期内将其攻下。

    何腾蛟带领几名助手到来之后,孙承宗很是轻松了不少。因为斥候回报来的情报,经过何腾蛟的汇总整理之后,马上就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分析,令人一目了然,所以下决定的时候,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孙承宗这是第二次有这种感觉了。在这种感觉之下率兵打仗,不仅轻松,而且是轻松获胜。

    稍微闲暇的时候,他就与何腾蛟商量,能否为他也培养几名参军人员。卢象升上次在的时候,孙承宗只顾了指挥,尚未意识到也可以请卢象升他们在这方面给予帮助的,如今与卢象升齐名的何腾蛟到来了,那就可不能再失去这样的机会了。

    何腾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实际上,皇帝陛下不仅早有此意,而且最终目的还远不止于此。
………………………………

第429章 监军与参军

    在此之前,大明王朝凡是与军旅有关的领域,或是每有战事起,都要实行“监军制”。这本来是一项巩固皇权的措施,不但有效,而且也是必须。

    监军制,李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地实行过,可绝大部分都是以文官做为监军。而因为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自从大明永乐朝开始,皇帝陛下就开始大规模地委派亲信太监,前往各地军镇监军。

    从此,大明王朝的“监军制”开始变得臭名昭著起来。

    本来一项很好很有效而且不可或缺的措施,之所以变得臭名昭著起来的原因,不是因为太监不堪委任,或是他们滥用权力,而是完全是因为太监分了文官的权。

    像巡抚那样属于临时性质一样,大明王朝的监军也属临时派遣性质,而且不止太监有监军的资格,文臣也有此资格。只不过太监监军所占的比例大,而且“名声”也要远远大于文臣,因此“太监监军”这四个字,才似乎成为了固定搭配。因此,每当提到“监军”这两个字的时候,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马上反应出的就是“太监监军”。

    其实,形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完全是因为文臣掌握着历史上的话语权,从这一点上说,毋宁说文臣更为无耻――请看以下事实:

    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因朝臣的激烈反对,说监军“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思宗朱由检从善如流,下令撤回了全部监军。可结果如何,没有了监军,没有了太监监军的“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的顽疾,那些文臣武将干起“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的事情来,更是毫无顾忌、肆无忌惮,大明王朝最终还不是“呼啦啦大厦将倾”……

    当然了,前世大明王朝最后的崩溃,说起来与太监监军还是文官监军关系不是很大的,运势使然而已。前面已有过一些分析,在此不再赘言。

    事实上,有明一代,太监监军和文臣监军(一般是御史)并列,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

    从永乐年间直到崇祯时期,朝廷都是重用太监,各支军队都派太监监军,在边镇的称为“监视”。

    说到底,还是大明王朝的官僚系统出了问题,皇帝陛下听不到真实的情况,底下的官员沆瀣一气,寡廉鲜耻,极尽欺瞒之能事。太监到底是皇帝陛下的近人,相对来说,太监向皇帝陛下汇报的情况,可信程度要远比其他的文臣高的多。前世的崇祯皇帝思宗朱由检,也曾经废除过太监监军,但是旋即又重新恢复,这就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如今的皇帝陛下虽然明知王朝的官僚体系出现了问题,可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没有试图轻松解决这个顽疾的想法。

    由“监军”改为“参军”,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其内涵却是不啻天壤之别。

    以往的监军制,固然是监军人员大权独揽,可很多情况都是地方将领推卸责任的非常好的籍口。

    而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