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执行这次任务,孙传庭所挑选出来的,当然既是在训练中表现出色之人,也是悍勇之辈,总之是些在训练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些人。
他们也都知道,他们的孙传庭孙大人,是皇帝陛下亲自挑选的练兵大臣。能够得入皇帝陛下的慧眼,那孙大人就肯定是皇帝陛下的嫡系人,而自己紧紧跟定了孙大人,自己也就等于成为了皇帝陛下嫡系人的嫡系部队……那,只要保持住这种关系,自己在大明王朝还不是横着走了吗!
但是,他们也知道,若要想成为皇帝陛下嫡系人儿的嫡系部队,可不是仅仅挂一个名头就万事大吉的了,那可是真的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关键时候敢于冲在前面,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总而言之一句话,关键时候要给孙传庭孙大人长脸,关键时候要给皇帝陛下长脸,那才算是“嫡系人儿之嫡系部队”该做的事情reads;。最新章节全文阅读
对于这种观点,尤其是那些有过落草的经历,后又经招抚而为良民的那些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些人,包括李老柴、独行狼、点灯子和张大胆等人,大部分都是最有眼力价儿,他们经多见广,知道什么时候该拼命,什么时候该做缩头乌龟。
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在训练中表现出色,只有这样才能入得了孙传庭孙大人的法眼,若是因此在皇帝陛下那里稍微挂一下“号”,那可就是无上的荣光了。若是此后几乎合适,自己再狠狠地表现一番,飞黄腾达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他们这些人几乎都有些恶习,有些还非常的严重,因此本来是孙传庭最先要防范、也是最感头痛的那部分人。可训练开始之后,这些人反而成为训练表现最为积极、最为主动的人。
很快,孙传庭就摸透了这些人的心思。能够有着积极表现,能够有着为朝廷、为皇帝陛下立功的心思,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好的势头。因此,孙传庭既感到很是高兴,也打算大加利用。
可是,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做其实是冒了相当大的风险的。若是利用得当,他们绝对是建功立业的好帮手,可若是出现偏差,这些人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孙传庭也不能为他们主持公道的话……一次两次他们或许还能够忍受,可次数多了他们就难免要故态复萌。可对于“主持公道”一事,目前的孙传庭人微言轻,因此他是没有一点儿信心的。
到了那个时候,孙传庭自己也都很有可能被裹挟至万劫不复的境地。
不过,好在眼下也还都处在一个上升期,他们为了能够有一个“好的出身”,一时也还心无旁骛,这也算是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反正对于这种势头,自己也只能支持,而不能进行任何的否定和打压。
――――
虽然身体都很是疲惫,可因为有了两千里跋涉的经验,短短的几十里就根本不在话下了。
“再行五里,前面就到了,”向导说道reads;。
“好,暂且停下,”孙传庭向自己部队的传令兵说道。传令兵接到命令,马上小声向后面传了过去。
命令是要孙传庭他们将在那里的鞑子赶出去,而不是勉为其难的聚而歼之,因此他早就想好了一个办法。
他打算把部队展开,然后“兜剿”过去,才能将鞑子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赶出去……这是他们接受的第一次任务,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因此孙传庭也没有更大的胃口,也没有更大的野心,只要能够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就行。
鞑子也不是没有突破他们的兜剿,向关内深入的可能,而且若是在以前的话,这种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但刚才询问向导,知道了那里的鞑子只有几百人,其任务似乎也是维持出入关口通畅而已,而不是内侵抢掠财物。况且现在已经狼烟四起,各处已经有了防备,就他们这点人马,如果贸然内侵的话,等待着他们的肯定不是“好酒”,而是“猎枪”了。
基于这个认识,孙传庭大胆地断定,不知关内虚实的后金鞑子不会选择突破内侵。
而若要实行兜剿战术,就必须要分出一部分人马从另一个方向包抄过去,如此才能形成所谓的“兜”。孙传庭同时还命令大家,不管是哪一部分接战之后,务须高声呼叫,听到声音的同伴也要大声予以回应,同时向那里聚拢。若有逡巡瞻顾者,军法处之。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吸引同伴前去助战,步兵与骑兵接战,必须要有人数上的优势才行。另一方面,也是让后金鞑子们摸不清深浅,不知大明有多少军队包抄上来。
关口附近都是山,很多边墙就是依山势而建,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慌乱间,后金鞑子一时恐怕无法分辨。
孙传庭如此布置,真实的意图是想尽快将后金鞑子吓跑了事儿。
对于孙传庭来说,这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他们这支部队,毕竟是经过了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虽然精神状态尚可,但军兵的体力消耗确实很大。因此一旦形成僵持的局面,对方毕竟是可以借助相当的马力,而且移动起来的速度又快,因此最先崩溃的,很可能就是自己这些疲惫之军。
………………………………
第379章 凝聚之力1
c_t;果然,双方接触上之后,很快就分出了胜负……或者说进退更为合适。'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
后金鞑子虽然并没有多大的伤亡,某种程度上他们因为借助马力的优势,在双方的缠斗中还占据着一定的上风。可一听到那似乎漫山遍野都在回应的呼喝叱骂之声,以及从四周源源不断、陆陆续续地赶来的明军,不明就里的他们就有些胆怯,并开始慢慢退却了。
其实,也并非完全的胆怯,他们是因为生怕被包围起来,生怕被越来越多的明军纠缠住不得脱身,在山地作战,马匹的优势会被降到最低,所以他们不得不采取暂时退却的策略。
与孙传庭设想的一样,后金鞑子们退却的方向,不是关内而是关外。但他们退却的速度很是缓慢,只比明军的速度快一点点儿。他们似乎是不甘心就此退却,似乎是要维持巴牙喇最后的体面,也似乎是要引诱明军追赶。
看着后金鞑子们开始退却,孙传庭约束着部下不要过于靠近,只是保持着对鞑子们谨慎的压迫,不去刻意逼近,同时也做出要引诱对方来攻的架势。而明军的这种做法,更加重了鞑子们“有古怪”的思想意识,退却的也就更加彻底了。
一俟鞑子们退出关外,孙传庭立即收束住了部下,并没有让他们进行追赶。
孙传庭如此做的原因,不仅是步兵无法追击骑兵,更主要的是,他没想到一向自视甚高的后金巴牙喇,为何这么快就选择了退却。( 广告)他怀疑这里面有猫腻,因此就以谨慎为要。
关于这一点,双方可谓是各怀戒心,轻易不会使出大杀招。
对面是巴牙喇,是后金的精锐reads;。孙传庭在双方从一开始接战,他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以往的传说中,后金巴牙喇可是从来没有主动撤退的时候。不管面对的是骑兵还是步兵,不管是人数上处于优势还是劣势,他们都是要死战到底的,退却……那是对方的选项。
而孙传庭尚不知道的是,这次巴牙喇们之所以不像往常那样死战到底的原因,是因为先行入关的那五百名巴牙喇受到攻击的消息,令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惑。
那名斥候前来报信的时候,虽然有意压低了声音,可周围的人还是听到了类似“中伏”、“危殆”等等的只言片语。这个讯息很快就在他们中间传开,“就这么短短的时间之内,‘中伏’还则罢了,毕竟道路不熟,可怎么就‘危殆’了呢?!”五百名巴牙喇,足可以冲杀一番的,即便要被对方吃下,那也得将他们的大牙硌下几颗来,怎么这短短的工夫……他们虽然没有亲眼见到,可心里却着实感到了古怪。
而且后来去增援的人马,临行前也留下了“一定坚守,实在不行暂退关外,但不得远离,以随时准备接应”的命令。因此,他们见对方的攻势很是凶猛,一时摸不清底细,生怕弄出什么古怪来,所以才选择暂时退却。
这一场战斗,因为是甫一接触一方就退却,而且鞑子都是骑兵,因此双方的伤亡都不是很大。
对于孙传庭来说,本方是步兵,而且是疲惫的步兵,能够将鞑子赶出去,就算是完成了任务,真的是别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