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胜文丝毫没有嫉妒之心,他反而感到非常高兴。上司的认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信任,而且他也看李锦很是像那么回儿事儿,很有发展潜力,将来的成就,恐怕绝对要在自己之上。因此,对于上司祁新维的提议,何胜文欣然同意。
果然,李锦脱出何胜文的羽翼之后,很快地就成长、成熟起来。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毕竟因为从未单独执行过任务,没有经验而出现过一些失误,但之后他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很好地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而何胜文也并没有因为他不再是自己的小弟了,就彻底放弃甚至成为路人,还是像以前那样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许是因为两人分开不做一处,有了一定距离之后,对于李锦所犯的错误,产生的失误,何胜文反而看的更为清晰,更为明了,指点李锦的时候,所起的作用更为有效,更为显著。
有何胜文这位大哥的帮助,有祁新维这位上司的赏识,李锦想不“成长”都不可能。
很快李锦就从一名普通的锦衣卫校尉,被提拔为从七品的小旗,与他们米脂县老家的县大老爷,也不过仅仅相差了一级。
县大老爷的排场和威势,当时对于他们那些乡下的土包子们来说,那根本就是大神一般的存在,是高高在上的菩萨神仙……就是次一等的县丞、县尉和主薄之类的人物,绝大部分的乡下人都是几年见不到一次的。
一跃而成为从七品的“朝廷命官”,这对于李锦,对于李家来说,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不啻鲤鱼跃龙门,是足可以夸耀乡里的。李锦将这个消息,辗转告诉了还在边塞服刑的叔叔李鸿基。
李鸿基知道后,自然也是非常高兴,回信嘱咐侄儿要好好干,他也会在边塞好好表现,争取早日赎净自己的罪责,早日重复自由身,叔侄俩一起为光大米脂李家的门楣共同努力。
――――
李锦及手下的十名弟兄都是骑马而行。侯三儿虽然是戴罪之身,但为了赶时间,因此也是同样的待遇。
北京至天津大沽口大约三百五十里,策马而行的话,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
出了京城,沿着官道一直向东放马奔行了三十多里,李锦轻轻带住了马缰,并且挥手示意身后的同伴们也控制住速度。待又前行了一里多路,路边出现了一处小树林时,李锦率先一抖缰绳,马儿就从官道上拐了出去,奔向了那片小树林。
后面的锦衣卫弟兄们看着自己的小旗策马奔向了小树林,大家也就都随后而行,然后慢慢的在小树林的旁边停了下来。李锦下来战马,自有手下的锦衣卫校尉过来接过了缰绳,将马儿牵到一边补充水分和草料。
若是全程总共有着四五十里、甚至六七十里的路程,李锦他们会一直马不停蹄地奔行过去。但是,前行可是还有三百多里呢,若是一直不歇气儿地奔行下去,就算人受得了,胯下的战马也受不了啊。
众人下了战马,有的喝些水,有的从马背的行囊中抓出几把豆料,递到战马的嘴边,给战马补充着“燃料”。
正在这时,就听到小树林的那一边忽然传来了“砰”的一声大响,紧接着,一阵惨叫之声也随即传来。
李锦他们听到传过来的声音,不禁相顾大惊。
“砰”的那声大响,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只要没有任务,只要上面没有安排特别的事情,他们几乎隔上一两天,就都会到京城的西山靶场进行半天的实弹训练,那一阵阵“砰砰”的声音,那一蓬蓬腾起的烟雾,是这段时间他们最为熟悉的场景。
“有人施放火铳!”
这种火铳,与猎人打猎所使用的那种鸟铳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的,通过发射时的声音就完全可以分辨的出来。
这种制式火铳,绝对禁止在民间使用,就像制式的弓箭和弩箭那样,若是私自藏有,那是视同蓄意造反论处的。
那声音刚刚落下,李锦已经向小树林的那边奔跑过去。
………………………………
第305章 得来全不费工夫1
那个姓董的人,其真正身份是个通译,也就是后世的翻译。《 他是做为托雷斯的私人翻译和向导随同而行的。当然了,托雷斯是不会将自己的杀手身份,以及此次在大明所执行的任务,与他和盘托出的。
随着大明与泰西之间贸易的增长,大明输出的货物越来越多,而同时从泰西输入大明的货物也在不断增长。
开始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大明内地的行情,与大明的商人也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因此就没有合适的分销商与其合作。所以,那时的销售方式,都是泰西商人将自己带来的货物,直接整体转给或售给大明港口当地的大商人。
这样做倒是省事,可因为货物的量很是庞大,而且还是一次性、或三两次就彻底出手,因此价格就肯定不会多么的令人满意。
这满意不满意也是相对的,反正对于泰西商人来说,即便是一次性出手,他们所获得的收益,也远比他们在泰西那里的收购价格,以及万里航行的费用为高。当然了,若是没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收益,肯定就没有人愿意万里迢迢、而且中间还要冒着船毁人亡的风险,来经营这劳什子国际贸易了。
但是,收益的最大化,是任何一个地域、任何一个时期经商者的最高追求。
随着泰西商人往返大明的次数增多,他们与大明各个港口码头的商人的接触也日渐增多,他们就也想将贸易长期保持下去。此后他们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明的美好风光为借口,有意识地深入大明内地,了解大明内地的市场行情,同时也与一些小一些的大明商人进行接触,试探进行贸易、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如此一来,语言交流就成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绕过的一道坎儿。
开始的时候,都是由曾经合作过的港口码头当地的大明商人,为他们提供随行陪同的人员,当然翻译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随行陪同人员之一。
可是,这就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了。
第一,行走路线是由那些陪同人员确定。第二,所接触的人也是由陪同人员挑选。其实,最终都是由在身后的大明的大老板确定和挑选。
你不是以游山玩水为借口吗,好,那咱们就只游山玩水,至于其他的……对不起,你们没有说,我们也就无法按照你们的要求,来为你们提供便利条件了!
其实,对方要干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大明的商人心里也跟明镜儿似的。同行是冤家,何况是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就更是无异于从嘴里掏食儿了。
泰西商人一看这也不是个办法,或者说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一俟这个过程走过之后,他们就开始寻找另外的途径了。
因此,像董翻译这样无根无凭,既没有“组织”,又没有背后老板的“个体”翻译,就应运而生,并且自从诞生之日起就炙手可热起来,此后也逐渐开始成为一个比较吃香的行业。
他们此前也大都托庇在某个大商人那里,只不过后来看到这一条可以“**自主”,且能够较短的时间之内“发家致富”的门路,所以才选择了“单挑”。
因为到底是有着多年的老板与伙计的关系,起初大明的商人私下拿出一定的好处,授意这些个体翻译,带着泰西商人行走于大明商人“可意”,接触那些“可意”的人。
可是,做为商人,毕竟也是八面玲珑、心思缜密之人,若是做的太过明显,人家不仅绝对不会安装你划的道儿走,而且个体翻译的“声誉”自然也是大大受损。
因此,后来泰西商人去大明内地什么地方,接触了些什么人,大明的大商人就多半只能在“事后”得知了。
这仅是“获悉”,而不是像此前的那样“阻止”。从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方面来说,虽然与之前的大包大揽不可同日而语,可也算是预先有所防范与准备。
说实话,董翻译接下托雷斯这个“活”的时候,一看对方给出的价码,就知道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去京城游山玩水,就知道其中是有着一定的风险的。可话说回来,他们所接的“活”中,有几个是真正的游山玩水,不都是带有其他目的吗?
至于其中的风险嘛……人家不是也给出了额外的报酬吗?!
反正这是在大明的土地上,若是真的遇到承受不了的风险,大不了自己脚底抹油不就行了。虽然对北方,对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