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哉大明-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孙承宗自己,也为自己的“临危不惧”感到欣慰。

    这都是“战术推演”带来的好处啊!

    事前就将交战中的几种可能罗列出来,然后再随后一一列出本方能够采取的应对措施,哪些方面具有优势,哪些方面处于劣势,优势的话如何尽可能地将其发挥到极致,劣势的话又该如何尽可能地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皇帝陛下说,这些事情,本该兵部职方清吏司分内之事。他们负责将面临的所有困难、我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一一罗列,供上位者选择。

    现在年逾七旬的孙承宗,看到兵部职方司送来的行动方案清晰明了,敌方如何行动,我方如何应对都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他再去冥思苦想。

    按说皇帝陛下也没有指挥过、或参加过过什么战役,可为何看上去简直就像是斫轮老手,把他们这些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比下去了。看来只能用天纵神明来解释了。

    孙承宗对皇帝陛下提议的这种战术推演感到由衷的钦佩。

    但是,如此算无遗策,也并非就是说己方一点儿损失都不会有。那些实在无法避免的牺牲,该付出时也要咬牙忍痛割爱。

    就像是眼下塔山城中的这些来不及运走的物资。

    其实,这已经是接近最完美的结局了。

    兵部职方司送来的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可是要将除宁远城之外的几个城堡中的物资尽数毁去的,这是倒数第二的最差的结局。那倒数第一最差的结局就是,这些物资被后金得去,变成屠杀我大明子民的凶器。

    真要发生那样的结局,蓟辽总督孙承宗也只有自裁以谢天下了。

    相对来说,塔山城中这些来不及运走的、剩余的物资,舍弃掉也并非不能接受。况且……也并非没有代价。

    ――――

    从大凌河堡至塔山,有近百里的路程。硕托率领着一个千人队,跑完全程大概需要三个时辰。因此,这剩下的三十里路程,差不多要一个时辰。

    关于战马长途奔行的速度,众说纷纭。

    先来说说最快的记录。

    现代赛马的最快纪录,是跑完千米的距离,用时在一分钟之内。至于具体是用了五十七秒、还是五十八秒,没必要纠结。在此不是统计比赛成绩,斤斤计较意义不大。

    就是一分钟之内跑完一千米的距离,也已经非常恐怖了,照此计算,一小时岂不是六十公里?!

    但是,赛马的纪录只是短途冲刺,若是令赛马跑至五公里、十公里之上,是绝对维持不了那个速度的。而在实际中,也根本不会有人真的按照战马的短途冲刺的速度,来计算其长途奔行的能力的。

    战马在奔行第一个十里的速度,绝对要快于连续奔行第二个十里的速度,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同样道理,第二个要快于第三个十里,以此类推……如果一直奔行下去,战马最后势必要脱力而死。

    这并非心口雌黄。

    还是拿历史记载来佐证吧。

    三国时,曹操在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是这样记载的:“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记载中说他是:“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再说一下那支曾经打遍欧亚无敌手的蒙古铁骑。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九十至九十五公里,也就是在两百里之内。

    。。。
………………………………

第222章 硕托垫场3

    再看看蒙古铁骑的突击的例子。

    蒙古大军攻占北俄罗斯时,蒙古铁骑总共只用了两个月零五天的时间。这样算下来,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八十五至九十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两个月零十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五十五到六十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五十八到六十二公里。”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绍兴十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五百多里以外的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

    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三百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行军距离在二百里之内。

    当然了,这期间是有休息和睡眠的时间,甚至也包括一些战斗的时间,并非完全纵马驰骋的奔行速度。

    另外就是传说中的所谓一人双马、甚至一人三马了,这多半也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在实际的战斗生活中,恐怕没有人真的就如此行事。

    想象一下,一个士兵骑着一匹马,后面同行的还有一匹、甚至两匹,骑行了二十里或三十里之后,再换乘另一匹。这是所谓的“一人双马或一人三马说”的逻辑。

    可是,在疾驰了二十里或三十里之后,即使是“空驶”的战马,也是需要消耗很多体力的,因此是否能够保持出发时的速度,都是大成疑问。

    长途奔行一人双马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那另外的一匹战马,是用来背负人、马所需粮草和辎重的。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代行军打仗的要旨。

    轻军急进,是没有辎重能够跟得上的,沿途恐怕也没有本方的后勤人员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因此他们就只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了。所以,一个人,再加上两匹马的口粮,的确需要专门有一匹马来背负的。

    反正一个人若是干了一天体力活的话,至少要多吃两个馒头的。而一匹马一天二三百里跑下来,光吃青草或者干草是绝对不行的,没有足够的豆料,第二天战马肯定四蹄发软的。

    古代驿站之间的距离,鲜有超过四十里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马匹奔跑能力的极限。而且驿卒换成马匹时,那马匹可是“以逸待劳”地等待着,如此才能承担起下一段三几十里的路程。

    因此,按照最快的战马奔行速度,每天三百里已经有些许的水分了。

    百里的距离,差不多就是要四个时辰。好,人家后金“赶时间”,百里的距离从四个时辰缩减至三个时辰,那么三十里的距离,肯定最少需要一个时辰了。况且他们并非只有在最后的三十里,前面也还有七十里的路程可跑。

    因为事先已经有了腹案,因此有这一个时辰的时间,对于孙承宗和大明军队而言,已经足够布置一番了。

    不过,若是知道了此后发生的事情,若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孙承宗是宁愿简化其中的某些手段的。

    因为当时的场景的确惊险万分,孙承宗的那颗老心脏,绝对不能承受第二次。

    ――――

    硕托率领的后金千人队由大开的北门驰入塔山城时,大明搬家运动的最后一辆满载的大车,也就是堪堪驶出塔山城南门的门洞。

    若是硕托进入北城门之后毫不停留,直接穿城而过,兴许很快就能看到那一大队迤逦而行的车队。

    塔山城南北向只有不到五里的距离,纵马狂奔之下,要说起来也是很快就能赶到。

    事情若是如此发展,硕托的这个千人队就会与护卫搬家运动的明军缠斗起来,即便后金不能取胜,可明军若想利索地走脱也不是那么容易。

    更有甚者,后金兵出了南城门之后,或许会有其他意外的发现。

    可硕托在领命奔袭塔山之时,皇太极就一再严令,此番不以与明军的缠斗为要旨,重点在于获取明军的粮食辎重的讯息,若有违反,那可是要重罚的。

    何况硕托催马驰入塔山北门之后,就发现路上有粮食洒落的痕迹。硕托不由心中大喜,带领着手下,风驰电掣般就顺着痕迹寻找了过去。

    靠近塔山城南墙的地方,是一处有围墙环绕的广大的地方。里面是堆放草料和军械辎重的堆场,中间是占地接近两三亩的库房,库房中就是硕托、或者整个后金都在梦寐以求的粮食和草料。

    硕托当先到达此处之时,他所率领的千人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