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资格这样对皇太极说话的。
“那……”挖掘壕沟、围而不打也的确是事前商议好的策略,因此代善此举也不能说是错误的,所以皇太极也是无语。
“空城,”此时,范文程和希福这两个谋士从大凌河堡方向联袂骑马返回。
刚一到的时候,两人就发现了堡内分外平静的情况透着异常,因此就一起骑着马,尝试着凑到堡墙的近前。
两人几乎来到堡墙边了,里面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既没有人声,也没有弩箭之类的射出。两人取出弓箭,向堡****了几支箭矢,里面同样没有反应。沿着堡墙骑行了一段距离,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没有炊烟,是空城无疑,”堡内若是有人,肯定是要轮流把守。五六千兵丁加上青壮杂役,就算没有其他任何居民,仅是这些怎么也得上万人。这一万多人轮流开饭,堡内的火头军肯定是一刻也不得清闲。
而两人又后退了一段距离,大凌河堡的上空没有一丝的烟气,不仅寂静无声,也是晴空无烟,因此两人一致断定,大凌河堡是座空城。
皇太极本来也是有着同样的感觉,此时见两人也是如此断定,因此更加确定。
派兵丁试探着接近堡墙,里面没有反应。接近堡门,撞击堡门,里面还是没有任何声音。派人爬进堡内一看,果然人迹皆无。
赶紧派人找到在通往锦州和松山的路上埋伏的岳托和硕托两只人马,他们也没有发现有任何的明军通过。
望影而逃是明军的一贯作风,可这连影儿还未见到就逃之夭夭,这也的确有些匪夷所思,后金大军的“威名”也实在牛叉了些吧?!
但是,等将大凌河堡的四门打开,后金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堡内之后,皇太极才终于明白,原来明军不是逃,而是撤。准确地说,人家是搬家了。
因此此时此刻的大凌河堡之内,别说是粮草军辎,就是稍长一些的木棍都难觅踪迹。
看来明军是早有准备,恐怕当后金在广宁和西平堡集结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搬家”运动了。
也是后金方面有些大意了。在大军出的之前,他们也曾按照此前的惯例派出了众多的斥候,而同样是战场上的惯例,派出的斥候遭遇对方的狙杀也是不可避免,因此对最近差不多十天之内返回的斥候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大凌河堡拿下,可皇太极却甚感失望。
没有道理啊,此前斥候回报的情况,都是说明军几乎每天都有满满当当的几十辆、上百辆的大车向大凌河堡、松山等处输送物资,而且时间也很是持续了一段日子。
当时得报的时候,皇太极还暗自高兴,“运吧,运吧,早晚都是属于我后金的,”他甚至在心里期盼着,大明输送至大凌河堡和松山等处的物资多些再多些。
即便对方后来改了主意,不在大凌河堡坚守了,撤退时肯定会带走一些物资,可不至于在几天之内就搬得如此利落,竟然连一点儿渣儿都不留吧?!
后金此次进攻大明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多地掠取粮食和军辎。达不到这个目的,即便“攻占”再多的城池,对他们来说,此次战役就可以断定是完全的失败。
皇太极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的原因,是因为大明显然也是看出了后金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既然可以撤掉一个大凌河堡,也就可以撤掉锦州、松山、杏山,那对于后金来说,可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现在要做的,就是一方面派出更多的斥候,深入到杏山、塔山,不计代价,也要探明大明的动向,同时也要派出数个千人队,深入到那些地方去,若是发现明军撤退的踪迹,一定要尽力阻止、至少也要延缓对方撤退的速度,等待后金的大军……”范文程向皇太极进言。
“不错,吾意亦是如此,马上安排执行,”皇太极表示赞同。
“请大汗慎重,切莫中了大明的奸计,”正要布置下去,可一边的希福却力主慎重。
做为皇太极的谋士,希福自然也是知道目前后金所面临的窘境,也知道此战必须有所大大的斩获,后金藉此才能度过难关。可他更认为,大明采取坚壁清野、主动撤退的策略,也同样是看到了后金的迫切所在,因此,后金若是情敌冒进,恐怕会落入大明的圈套。
按理说,希福的慎重也是老成谋国。他的意思,也并非完全反对发动快速的进击,争取在大明将所有的粮食和军辎撤走之前,尽可能多地截留下来。只不过在制定具体的进军路线和实施具体的行动时,最好采取稳妥的方针,以免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可眼下皇太极的心情却正是糟糕至极之际,因此以往视为心腹的希福,此时此刻的金玉良言,就不免很有些泼冷水的嫌疑。
“我大军所到之处,玉石俱焚,何惧雕虫小技……”皇太极的心气儿正极其不顺,因此也没丝毫的顾忌,冷厉的言语立即脱口而出。
希福看皇太极有些意气用事,自己就只好闭嘴,但是心中却不禁隐隐有些担忧。
。。。
………………………………
第220章 硕托垫场1
若是换做平时,希福怎么也得再行规劝几句。但是,考虑到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后金所遭受的打击,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就连他与范文程都有些技穷,因此,几句话堪堪到了嘴边,也让他生生咽了回去。
其实,别人劝与不劝,分别也并不是很大,因为皇太极本身到底也是一世雄才的“底子”,气势和自身的谋略远超常人,所以一时气话之后,还是该如何便如何。
他吸取了在大凌河堡的教训。接下来后金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四处寻找明军的踪迹。除此之外,还派出了五个千人队,其兵锋所指,也并非像计划中的那样直趋下一个目标锦州,而是越过了锦州,扑向了距离锦州十八里的松山,甚至是距离松山三十里的杏山,以及距离杏山还有二十里的塔山。
锦州可是大明在山海关之外的最大的一座城池,也是后金进攻山海关的一个重要的中继站。令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本来被双方视为必争之地的军事重镇,竟然直接就给忽视了。
仅就此点而论,双方可谓不谋而合。
如此,说明皇太极也并非墨守成规之人,他的反应还是多少出乎了大明王朝君臣的意料。
――――
大明王朝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孙承宗,秉承大明王朝皇帝陛下“锦州、山海关一线重点在于防御”的旨意,拟定了放弃易于遭受攻击、而又不利于援助的大凌河堡、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全线退守宁远的策略。
其实,锦州之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
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
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
若是锦州被围,朝廷不能不施以援手,而后金却是正等着鱼儿上钩。若是朝廷弃大小凌河与锦州等处于不顾,又势必寒了将士的心。因此,这样的地方,不如全部弃之。
但是,此时的弃之,只是暂时的,而且只能给后金留下空荡荡的城池,其他任何可以果腹、可以用作军辎的东西,必须悉数带走。实在带不走、或来不及带走的,也要付之一炬,绝不给后金留下一草一木。
即便是战略上的撤退,也不是堂堂的皇帝陛下能够首倡的。而卢象升终于不辱使命,将锦州等处城池所面临的严重形势,透彻地分析给孙承宗,孙承宗也是不负皇帝陛下的期许。
接到孙承宗的奏报,皇帝陛下大为赞赏。因为朝中的反对之声,不会直接冲着他来了。
“孙老爱卿暂且受些委屈,等这次战役结束之后,朕会给你补偿的,”皇帝陛下心里如此为自己圆成着。
战略上的主动撤退,与经过交战之后不敌对方的攻势而形成的败退或溃败,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若是寸土必争,坚守每一个城池,恐非善策。因为除了锦州的规模大一些,其他的大凌河堡和松山等处,面积都非常狭小,局促之地不仅无法安置足够的兵力,给养更是无法备足。若是一味坚守,总有力竭的时候,而届时因为后金在运动战中占据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