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哉大明-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县做为一县的父母官,其最主要的职能是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和科举等。这个时代也还都是以农立国,教化百姓和劝民农桑自然是父母官的重要职责。

    卢承业承担此次重任,可谓正当其职。

    ――――

    经过事先打探得知,盘踞在杜阳山的流贼,属于本地人居多,而雍山那边却是外来的人员占了相当一部分。

    卢承业请示了洪承畴洪大人之后,也没有与曹文诏商议,而是直接给他下了通知,要他开始准备。

    杜阳山真正的当家人,就是李老柴,点灯子是他的副手,也就是二当家的。

    这李老柴真是人如其名,精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相对于其他类似的情形,“麻杆儿”一词已经基本可以算作极致了,可对李老柴来说,却是仅仅蜻蜓点水般的点到为止。

    李老柴究竟瘦到什么程度,实在是难以一言以蔽之……这么说吧,当他一龇牙的时候,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原来瘦竟然可以达到恐怖的程度。这并非有意贬损。因为他的牙齿,似乎都没有牙龈包裹,仿佛就是那么直翘翘地杵在牙槽骨上,那形象……基本与骷髅无二。

    可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活骷髅一般的人物。尽管目前的杜阳山上还没有其他叫得出名的英雄好汉,可即便是眼前这两百多人,要想都弄的服服帖帖的,也不是那么容易。

    总而言之,凡是头领,都不是随便就可以当得了的。

    李老柴之所以能够接受朝廷的条件,让朝廷官员到山上宣示招抚,对他也好,对杜阳山上的众人来说也好,都是出于无奈。

    因为,在三天之前,外出的兄弟就在偶然间发现,有少量官兵在杜阳山附近活动。

    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老柴和点灯子及众位兄弟都是好一阵紧张。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派人前去打探一下,官兵来了多少,以及所处的方位,以此来断定他们有没有外逃的机会,以及从何处外逃成功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眼前杜阳山的现状,守是守不住的,他们对此心知肚明。而且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没有什么包袱,一俟得到官兵在附近出现的消息,他们几乎拔脚就可以转移,根本连行李都不用携带。

    说实话,不是他们就那么舍得了坛坛罐罐,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坛坛罐罐可舍。除了身上穿的衣物,手里拿着的刀枪棍棒之类的家伙,根本就没有其他多余的物事。

    不要以为这是有意贬低,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后世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其实拿过来套用一下,也是非常符合杜阳山现状的,那就是:你以为土匪窝里就有多余的现银啊!

    实在地说,这个时候的流贼,还远没有以后李自成和张献忠们成长起来之后的那么风光,造反的形势,也远没有达到在大明王朝“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那么“喜人”的程度。

    此时他们的“造反事业”,完全是处于草创阶段。

    而就是这个草创阶段,虽然刚刚开始,却似乎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

    ps:求推荐,求收藏。谢谢!!!

    。。。
………………………………

第137章 请君入瓮1

    李老柴派了三十名手下出去,四处探听官军的动向。

    他是想摸清了官军的兵力和动向情况之后,好带领众人寻机外逃。只要跳出官军的包围圈,没入茫茫的群山里面,就是再多几倍的官军,也休想将他们困住。

    在山下官军的布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们是不能像没头的苍蝇那样胡乱闯的,弄不好刚巧闯到人家布好的陷阱里面。先去探明对方的虚实,总不失为稳妥的应对之策。

    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出去了三十名喽啰,回来的只有十来人,连一半都不到。

    因为那三十名手下是分头行动的,下山之后他们彼此间并没有联系,因此回来的人也并不知道没有回来的人为什么没有回来。

    其实那些没有回来的人,是在山下遇到了官军。

    在远处就发现了对方人多,因此他们明知跑不掉的,就赶紧将手里携带的家伙偷偷扔掉了。

    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匪”的时间尚短,还没有脱去泥腿子的本色,也或许是官军事先得到了明确的指令,反正官军见到他们之后,并没有如以前那样敲诈勒索与危言恫吓双管齐下。

    “赶快回家种地去!你们这些泥腿子……不种地,难道还想造反不成?!”就这么胡乱骂了几句,就把他们往家里赶。这个家,可就真是“过日子”的那种家,不是“这日子没法过了”的那个山头上边的家。

    有官军围困,即便想回杜阳山也是不可能了。

    没有多远,又遇到一些官军。这些官军与他们刚刚遇到的明显不同,不仅口音是非常熟悉本地人的声音,打扮也有所不同,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是不一样。

    “别走了,什么?你是本地人?本地哪儿的?哪县哪乡哪里的?里长叫什么?甲长是谁?”

    这一连串的问题抛出,能把你的脑门子问出汗来。

    “怎么了?大冷天儿的,怎么还出汗了?”那位负责问话的还不依不饶,依旧继续“消遣”着:“是不是得病了?有病可得赶紧医治,赶紧给你请个先生吧,要不然耽误了可就麻烦了……”

    “好了好了,别穷开心了,先过来登个记吧,”旁边一位赶紧接过了话茬,并把他拉到了一边,“姓什么?叫什么?哪儿的?嗯,好了,登记好了,那……说说吧,干过什么坏事儿没有?伤过人没有?若是伤过人……那就赶紧交代,官府会从轻发落,若是现在不交代,等过后查出来……那可就是加重处罚了,这你可要想清楚!”

    那没有返回杜阳山的将近二十来人,基本都是这种遭遇。

    当然了,李老柴对此是不知情的。

    不过,尽管不清楚那二十名手下是如何“走失”的,可根据那回来的十来人的汇报,说来的官军很多很多,他在感到大事不妙的同时,也感到有些纳闷:没作过什么大事儿啊,真是,值当的吗!

    但是,也不能就此束手就擒、束手待毙啊,总还得想法子找条活路啊。

    这次他们是在夜间下山,人员也还是三十名,只不过并不像前次那么分散了,而且二当家的点灯子也亲自七八个人下山打探。

    二当家点灯子号称是鬼点子最多,有他出马,李老柴应该可以放心。

    而点灯子带领的这一队喽啰,打探的是一条死路。

    之所以说是一条死路,是因为这条出山之路……根本就不是路。路之所以为路,是因为“走的人多了,所以才成为路”,不管是那个时代还是以后的什么时代,这句话基本都可以成立。

    而这条所谓的路,几乎没有人走过。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条路。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这条路的中间,是一道二十多丈的悬崖绝壁。平时也只有采药之人尝试着攀登过,但也有失足跌落的传说,其他人都是绕道而行,根本连一探究竟的心都不敢有。

    如今若是还有别的办法,李老柴也不会打这个主意。

    点灯子几人,带好了绳索,来到悬崖上端的时候,正好天也亮了。

    他是打算着,将绳子的一头,在悬崖上端,找一颗大树、或石头固定之后,人再抓住绳子,从上面往下面出溜,应该也能到达悬崖底端。他本来以为,这么高的悬崖峭壁,从下面往上爬肯定不易,可从上面往下应该是容易一些。

    可等他们将绳子固定好之后,从悬崖上面往下一看,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多么的天真。

    悬崖很高,这倒不是问题,慢慢儿下就是了。

    有问题的、而且问题还很大发的是,这悬崖不仅高,而且峭壁的表面并不光滑,残留的植物枯枝倒也罢了,那凸出的怪石可是有着锋利的棱角的。再说那时候的绳子都是以麻撮合而成,下端如有重物,绳子中间只要在怪石的棱角上来回“晃悠”那么几下,就很有可能应声而断,绳子下端的人肯定也会“轻轻滴、不带着一片云彩”地、就“绉”了。

    “这可怎么办?!”点灯子虽说自命点子多,可面对这种境况也是只有挠头的份儿,总不能把人马拉到这儿来,一个个都下了饺子!“要是没有那些个凸出的大石就好了!诶……”

    到底是点子多的点灯子,终于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