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仍道:“所以我想弄些太学生去我那里。”
朱伯良一听是这事,有些为难道:“这……我倒是可以为子因你引荐一些与我有故……”
说到这,朱伯良突然觉得蔡仍好不容易才求他一次,他不能这么不给力,于是他语气一转,又道:“子因放心,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给你多引荐一些太生学,嗯……其实,子因如果只是想要些读书人,不一定非得要在读的太学生……”
蔡京的“崇宁兴学”太成功了。
每届三千,学时八年(由于学生入学时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对学生学习年限掌握比较灵活,很多不到八年就毕业了。),一届一届又一届,为北宋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
这也就导致,慢慢的,太学生积累的越来越多。
然而,北宋朝廷的官位是有限的。
所以,这几年,太学生的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本上,连一成的就业率都达不到,大多数太学生毕业了之后,是没有机会补官的,尤其是寒门学子。
最终,这些太学生或是成为私塾教师,或是成为小吏,或是成为幕僚,或是反复攻读,亦或是干脆就沦为无业游民四下找出头的机会。
朱伯良建议蔡仍可以从这些人中选拔人才。
朱伯良的建议让蔡仍暗自一拍脑门,心道:“对啊,我干嘛非得要应届生,往届毕业生也可以啊。”
不过,蔡仍随即又有些为难道:“可这往届……就是这些已经离开太学的太学生,去哪找啊?”
朱伯良自信一笑,道:“这子因你可问对人了,因为朝廷有可能会启用这些离开太学的太学生,所以,凡是离开太学的太学生,在太学都有备案,而我正是掌管这些备案之人。”
朱伯良又小声跟蔡仍说:“太子殿下之所以器重我,就是因为我掌握着这些资料,能为太子殿下选拔优秀的人才。”
蔡仍真没想到朱伯良会这么有用,他立即客气三分,道:“那就有劳朱大人了。”
朱伯良大包大揽道:“义不容辞。”
朱伯良随即语气一转,又道:“不过,这些已经离开太学的人,毕竟已经分开了,想要一个一个找到他们,需要时间,子因你那不着急吧?”
蔡仍怎么可能不着急?
所以,见朱伯良已经跟自己如此推心置腹了,蔡仍也就不再藏着掖着了,他对朱伯良直说道:“我伯父给了我一封手扎,我拿着这封手扎去辟雍外学,可以找吴祭酒和张博士要一百个太学生。”
朱伯良一听,不禁暗自侥幸:“幸亏我反应快,要不然就叫我这宝贝女婿小觑我了,话又说回来,我这宝贝女婿也真是有城府,明明自己就能办成此事,还非要考校我。”
蔡仍猜到了朱伯良所想,解释道:“按说,拿我伯父的手札,直接就可以去辟雍外学挑人,可朱大人也知道,人才与人才之间,也是有不同和差距,所以我才想求知根知底的朱大人帮我推荐一些。”
朱伯良恍然大悟,随即打包票道:“子因放心,我一定为你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其实我跟几个有机会考中进士的太学生关系不错,我尽量说服他们去投你。”
蔡仍道:“朱大人误会了。”
朱伯良有些不确定道:“子因不要最优秀的人才?”
蔡仍道:“非也,只不过每个人对最优秀的人才的定义有所不同。”
朱伯良道:“愿闻指教。”
蔡仍道:“我所看中的人才,并不只是那些会做华美文章之人,我更看重实用型的人才,像精通组织的,像精通管理的,像精通算数的,像精通律法的,像精通谋略的,等等……”
朱伯良恍然大悟。
蔡仍又道:“另外,我不要达官贵胄子弟,不要名门望族子弟,最想要的是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以及那些没有名气、没有门路的太学生。”
朱伯良大为不解道:“子因为何要这样的太学生?”
蔡仍叹了口气,道:“文尊武卑,那些达官贵胄、名门望族子弟和那些已经有名气、有门路的太学生,如何能甘心为我这个武夫所驱使,而他们既然不能甘心为我所驱使,我要他们又有何用?”
朱伯良懂了,他道:“此事更易也,子因你要的太学生,更渴望机会,我只要与他们一说,他们一定愿意去子因你的金吾军。”
朱伯良迟疑了一下,又道:“其实,按照子因你的要求,那些已经离开太学的太学生应该更适合你。”
朱伯良这么说,其实只是想彰显一下他自己,并没有别的意思,他一点都没想到一百个太学生根本满足不了蔡仍巨大的胃口,以至于蔡仍说:“那些已经离开太学的太学生,烦请朱大人也帮我联系联系,朱大人请放心,我绝不会亏待朱大人为我引荐的人才,更不会亏待朱大人,嗯……朱大人每为我引荐一个太学生,不管我能不能招到,都给朱大人五百缗辛苦费,上不封顶。”,他立时一脸愕然!
缓了好一会,朱伯良才道:“一百个太学生都不够子因你用吗?”
蔡仍也知道自己的胃口太大了,可他要得不是一军,而是建立造反的根基,因此自然是希望手上的人才越多越好。
不过,这种事蔡仍当然不能跟朱伯良说了,他只能半真半假道:“我准备创立一种新的制度,我为之取名为‘参谋制’……”
……
………………………………
我会坚持(坚强)的
…
订阅700,勉强到预期的一半。
心态确实崩了,现在的状态真不适合写小说。
还好,我还有一些存稿。
我会先靠存稿坚持几天,用这期间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然后再战。
也希望,在这期间,成绩能涨上去。
………………………………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后算账(求订阅!)
…
“参谋”这个词并不是后世才有的。
事实上,唐朝后期就已经有“参谋”这个词了——参谋是唐后期节度使幕僚之一,掌参预谋画。南制置大使与督视军马属官。辽北面行军官行枢密院亦有此官。
当然了,“参谋”真正具有后世参谋的意思,还得等到清末民初。
清末改革兵制,建立新军,军、镇(师)设此官,掌军训及谋划等事,军的幕僚长称总参谋官,镇的幕僚长称正参谋官,以下分别为一、二三等参谋官。
民国军队及军事机关亦置参谋,幕僚长称参谋长。
现在,参谋还只是不入流的小官,幕僚中的一种,并且是级别比较低的一种。
但这没关系,因为职名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职的职权是什么。
蔡仍给朱伯良简单说了一下自己“发明”的参谋制。
当然了,蔡仍不可能将犯忌讳的跟朱伯良,他只是说一些自己的参谋与幕僚的不同。
像:参谋的核心职责,是把战争指挥者的战略意图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战术任务,为此参谋甚至要下放到指挥(营)一级。而幕僚大多情况下就只能在统帅部,只能在雇佣他们的某一个将领身边。
像:参谋制下不仅情报收集和情报分析理效率和更精确,情报的客观性也大大增加了,而且参谋和其他后世现代职业一样进行了理性化,职业化,标准化,专业化。而幕僚,能力参差不一,编制不清晰,责任不清晰,跟将军的关系也在有个人色彩。
像:参谋和将领是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任命,晋升,处罚,薪金,等等,从理论上,两者都没有关系,(现在参谋由蔡仍来任命、晋升、处罚、发薪金,将来参谋由蔡仍所建的国家任命、晋升、处罚、发薪金),而且,参谋的职位和责任、权力是相一致的。而幕僚则完全不是这样,私人任用,职责含糊,待遇不明确,幕僚完全靠他们所依附的将领生存和行使权力,简单来说,幕僚就是他们所依附将领的附庸。
像:总参谋部是一整个军政体系,他们不归将领所管(现在只归蔡仍管、只归总参谋部管,将来只归国家管、只归总参谋部管)。而幕僚只是依附某一个将领的一个团体,他们只会听这个将领的。这也就导致,两者思维方式不同,性质不同,地位和未来的走向也不同。
像:参谋制是以经过统一训练的专业性极强的参谋组成的一个理性化的官僚文书制度,不是随便来几个幕僚就能组成的草台班子。
等等……
虽然蔡仍只跟朱伯良说了一个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