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西夏兴庆府李仁孝君臣的反应,加上虞允文在关中筹集运送粮草物资的艰难,和北方严寒的气候,让兵临宋夏边境的宋军冷静下来,止住了继续向北进军的步伐。
随着寒冬到来,宋夏两军在边境驻扎下来,双方相隔十里,谁也不敢发动攻势。
宋夏两国联系中断四十多年,如今随着宋军重返临洮、兰州,两国边界又要重新划分,不然接下来两国之间的大战将不可避免。
很明显,西夏国在这场斗争中不占优势,加上皇帝李仁孝素来不喜武将,又忌惮权臣,更不愿轻易动刀兵,所以很快兴庆府便向汴京派出特使,希望恢复两国几十年前的友好关系,重新划定两国边疆界域。
李仁孝之所以急于想跟大宋重新划定界域,而不是为他的宗主国金国张目,是因为他知道金国丢掉关中,必然再难南下,金国实力可能真的受损严重,既然金国回不来,就应当早日与大宋共享和平。
其实他急派特使赶往汴京还有其他深意。
一是借此机会试探金国态度,想看金国在跟大宋作战之时,还有没有余力对西夏国用兵,如果确定金国无力对西夏用兵,那么则可乘机解除与金国的宗主国关系,两国平等相交,不必再看金国脸色,不必年年再给金国上贡。
二是取得宋夏两国和平,使得川陕无战事,西夏不动刀兵,而大宋则可集中国力在东面继续对金国用兵,牵扯住金国,进一步削弱金国实力。
甚至还有幻想,若金国实力大减,女真族撤回遥远的东方发源地,而大宋没有马场,缺乏战马,无力顾及关外茫茫草原,那么关外原属辽国后属金国广阔无边的土地,西夏将毫不费力的收入囊中,假以时日,或许西夏或许还能取代曾经的辽国和金国地位。
西夏兴庆府君臣脑子转的很快,盘算的也很好,但能不能实现,一靠谋划,二靠实力,很明显,匆忙之间,这二者他们都不具备,只能寄托于汴京不了解西夏,又正与金国交战,无暇顾及。
汴京此时确实无暇顾及西夏及其他周边小国,他们的精力和视线全都被关中、陕北、河东、大名府、济南府、河间府等地,牢牢的吸引住了。
北伐!
收复关中、河东、河北,告慰靖康之乱死难的无数英灵,告慰无数背井离乡、被迫南迁的百姓,夺取云中、燕京,告慰太祖太宗,告慰两百年来无数为此牺牲苦战的将士,告慰历代为此奋斗不息的君臣!
北伐是汴京的一切,也是江南无数百姓和忠义士难以磨灭的情节。
关中、河东已经收复,几十个州府县没有官吏接管,真定府、燕京、云中方向正在备战,北方急缺文臣武将,到处都需要人才,到处都是机会,江南士子浪子忠臣义士,个个蠢蠢欲动,都想北上发挥余热,泼洒他们的满腔热血。
但他们缺少推荐的机会,也还有顾虑,因为汴京始终未曾向天下颁发招贤令。
大宋崇尚提携,而不是自荐,多数人是等待提携派官,而不是自荐求官,这便是大宋文人,他们有他们的坚守和尊严。
江南在等待,关中、河东、陕北也在等待。
虞允文已经六十多岁了,关中、陕北、川蜀军政大事全是他一肩挑起,忙的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再这么忙下去,估计很快就会累死,关中、川蜀、陕北急需得力帮手。
而河东三府,平阳、太原、忻州,同样需要大量人手。
辛弃疾能力虽强,但毕竟年纪尚轻,为官经验并不是丰富,再加上北伐西路军远离中原汴京,事务繁忙,他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跟归降的前朝旧臣旧吏斗智纠缠,而要稳定河东几十个州县又少不了他们。
因此辛弃疾一再派人赶赴汴京,请求朝廷速派能臣干将入河东。
而汴京赵昚、史浩等君臣,随着各路大军频频传来捷报,先是兴奋庆贺,吐气扬眉,而后就很快发现,伴随越来越多的州府土地被收复,粮草物资和人力需求也越来越大,转眼间便满是忧愁。
因为汴京无人可用,粮草物资储备亦不充足。
………………………………
第741章 宰相荐官
汴京城,大庆殿,满朝文武,沉默无声,眉眼低垂。
赵昚高坐在大殿宝座上,脸上神情紧绷。
来来回回扫视殿中众臣之后,再次发问:“有哪位爱卿愿去太原府,出任河东安抚使?”
殿中依然无人言语。
半晌之后,年近六十的史浩站了出来,只听他道:“皇上,河东北抵云中,东临幽燕,西连黄河,南通关中,对大宋来说,地位十分重要,河东失则大宋危,如今刚刚收复,民心未稳,确实该派重臣入河东抚慰万千百姓。辛弃疾尚且年轻,能管军中事,却南顾河东官吏百姓,长此以往,不管不顾,对朝廷绝非好事。臣自请入河东,为皇上分忧,为大宋靖边抚民。”
史浩此言一出,殿上众臣纷纷抬眼偷瞧史浩与赵昚。
只见赵昚脸色一缓,而后说道:“史相为大宋分忧,忠心可鉴,但正值北伐关键时期,多事之秋,汴京离不开你,你得居汴京协调统管三省六部,河东不需要你去,还是另遣重臣吧。”
史浩听闻此话,也不再坚持,随即回道:“皇上,既然诸位臣公不愿自荐,臣想推荐几个人选,供皇上参考挑选。”
“史相要推荐何人?”赵昚脸上神色再次一缓。
史浩转头看了一眼殿上诸多同僚,只听他说道:“翰林学士莫济老臣持重,入朝多年,不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在汴京,都十分清廉,堪为百官楷模,臣举荐莫济出任太原知府兼河东路宣抚使。同时举荐海州通判朱熹入河东,知平阳府,举荐北定三年进士、归德府司事杨简入河东,知忻州事。”
赵昚听闻此言,微微皱眉,不由得问道:“史浩何故举荐莫爱卿和朱熹,据我所知,他们素来与你不和,朱熹公然诋毁你,前几天莫爱卿不是还上了弹劾你的奏折,史相这是以德报怨吗?”
殿中站着的翰林学士莫济闻听此言,脸色大变,而史浩面色不改,恭声回道:“臣不知有怨,若以怨而德报之,是有心也。况且当今天下尚不安定,边疆新复,急需能臣干吏,臣忝为大宋宰相,不敢以私害公。”
赵昚静静的看了史浩一会儿,而后抬眼望向人群中的莫济,问道:“莫爱卿,史相举荐你入河东,任封疆大吏,爱卿作何感想?”
翰林学士莫济急忙出列,抬手行礼道:“回皇上,边疆未靖,臣才疏学浅,恐难以胜任!”
“若莫爱卿不能胜任,爱卿可否为大宋举荐一位可胜任之人?”赵昚不喜欢这个回答。
各路北伐军接连收复众多旧地,正需要干臣去接管安抚,而朝中重臣却都一个个躲在汴京不想动,紧盯着宰相的位置,又生怕别人抢了他们现在的位置,着实让赵昚恼怒。
若不是现在急需干臣,赵昚恨不得直接让他们致仕,回家养老去。
“这。。。。。。皇上恕罪,臣无合适人选可举荐!”莫济无言,心下虚的厉害。
“既然莫爱卿无人举荐,那爱卿便去河东,代朝廷安抚河东臣民。”河东关中急需官吏充任,赵昚不愿再跟他们扯皮推诿拖延。
莫济思虑片刻,见史浩和皇上似乎心意已决,只能抬手行礼道:“臣遵旨。”
虽然莫济对未知的河东边疆怀有一丝恐惧,心中甚是不安,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皇帝的安排。
“好,河东就交给莫爱卿了。至于朱熹、杨简,不必再问他们意见,即刻草拟诏书,拔擢他们入河东,与莫爱卿共理边疆,抚慰百姓。”河东人选确定,赵昚的心情终于好了一些。
但接下来还有更重要更麻烦的关中、陕北和川蜀,这些地方地域广阔,山峦纵横,形势复杂,更令人忧心。
“据报,虞卿在京兆府整日忙的昏天黑地,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川陕几十个州府要他统辖,关中、陕北四路大军数十万将士粮草物资供给也需要他一肩承担,关中、陕北刚刚收复,急需稳定民心,供给粮草稳定军心,哪位爱卿愿去川蜀、关中协助虞卿?”赵昚目视群臣。
殿中文武大臣默然无语。
只要留在汴京,留在朝廷,留在皇帝身边,留在皇帝眼前,便有成相的机会。
关中虽然距离汴京不远,但一旦离开汴京,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也许过不了几年就会被朝廷忘记,远离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