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9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月初六,经过一个多月筹备之后,济南府通往大名府的官道扩展硬化工程,分为六段,同时开工。

    与此同时,杨四娘拿着大笔现钱联合本地商贾,在济南府投资新建数个规模颇大的水泥制造作坊,为硬化官道保障水泥生产。

    三个月后,山东境内的主要官道硬化完毕之后,济南府通往河间府的硬化官道开工修建,这条路没有商机可图,因此是有两个神秘商贾投资捐建。

    又过了半年,河间府通往大名府的硬化官道也开始修建,这次同样是有两个神秘商贾捐建。

    随着硬化官道出现,陆路运输得到空前发展,各地商贾开始组建自己的车队,要运货便需要载重量大又稳定的四轮马车,而这种马车只有一个地方出产,山东益都府平易车马场。

    这个车马场自然也是杨四娘召集其他商贾一起投资筹建,她只要出钱出技术,其他事务有共同投资人和官府帮忙,至于能不能赚钱,她根本不担心,因为她做的一切都是依照杨丛义的意思,杨丛义不想手里有那么多钱,想全部花出去,顺便做些实事,她自然不会反驳拒绝。

    如今早已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汤家背负使命的儿子,她北上济南府,只想轻轻松松的活着,钱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只要有陪伴就够了。

    连续在多地投资各类作坊,捐建几条官道硬化之后,杨四娘手里还有很多钱,于是在杨丛义的建议下,她又开始出钱投资采矿,石炭、铁矿、铜矿不挑不选,能投资就投资,至于赚不赚钱,这不是她要考量的。

    就在河间府开始修建硬化官道的同时,她投资的几个石炭开采场也在河间府开工了,根据杨丛义的设想,这些开采出来的石炭除了供应河间府、济南府驻军,还可以通过海路运往江南换粮。

    河间府、大名府、真定府、河东等地,哪里有石炭、哪里有铁矿,杨丛义手里有地图,他是很清楚的,只是哪些现在能开采,哪些能用,他不能确定。

    经过千年发展,到了大宋,炼铁炼钢技术已经发展的很好了,所以大宋相比周边国家来说,并不缺少铁器,甚至还能用来出口,大宋的钢铁数量是能满足需求的,但这种东西还是多多益善的好。

    宋军与金军相比,短板就在战马,战马的问题不解决就永远会处于下风。

    但杨丛义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就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短板。

    修路开矿、建造各类作坊,便是他应对困局的招数。

    至于这个招数能不能奏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他筹划多年,对此很有信心。
………………………………

第729章 投军之路

    日月轮换,光阴流转。

    转眼间,时间来到北定八年。

    乍暖还寒的一场春雨过后,太行山中渐渐转暖,枯草泛绿,万物复苏。

    十几匹快马从丈宽的土路上飞驰而过,扬起一阵尘土。

    正在路边十多丈远的田地里劳作的老农,听闻马踏而过传来的声响,迅速抬头直身,盯着不远处的十几匹快马,直到对方转个弯消失在视野中。

    他们这个小地方很少会见到马匹,更别说刚刚过去的那种高头大马,这种景象已经很多年未曾见过了。

    老农盯着骑着高头大马的人消失的地方,陷入沉思之中。

    “爹,你看啥呢?”旁边的年轻人见老农还在出神,忍不住出声发问。

    老农没有回话。

    过了一会儿,才忽然说道:“要打仗了,准备准备,马上进山避一避。”

    儿子不解,面现疑惑:“打仗?我们这儿连当兵的都看不到,会在这儿打仗?”

    老农解释道:“我们这儿虽然不打仗,可哪次北边南边打仗,军队不从我们这儿走。哪次军队从这儿走,能有我们的好?你娘当年就是这么没了的。。。。。。”

    说着老农沉默了,儿子也低下了头。

    片刻之后,老农又说道:“走吧,今年这地种了也是白种,早点进山吧。”

    老农说完收起锄头,向田边走去。

    而在他的身后,忽然传来儿子的声音,那个声音让他浑身一抖。

    “爹,我想去投军。”

    说出这句话的儿子,看着地上的青苗,没有抬头。

    “你跟老二进山吧,他年纪比我小,攒点钱、攒点粮,过几年就能给他娶个婆娘了。”

    儿子说完提着锄头赶上了老农,走到了前头。

    老农抬头望着远处的山头,久久没有说话。

    许久之后,他才默默的扛起锄头沿着脚下的小路往前走去,前边的儿子早已消失不见。

    几天后,古树挺立的村口,一高一矮两人相对而立。

    “哥,你能不去吗?”个子稍矮的少年问道。

    “咱家都留在这儿是没指望了,该要有人走出山外闯一闯。爹年纪大了,再过几年估计都种不动地了,你在家里好好照顾爹,以后娶个婆娘,给咱家留个后。要是我混出个名堂,就会回来找你和爹,要是回不来,就当我死了。”个子高些的年轻人平静的回道。

    “不去不行吗?在山里我们也饿不死!”弟弟继续劝道,眼里有了泪珠。

    “这不是会不会饿死的问题,你年纪还小,有些事等你长大些,你就明白了。好好照顾爹,我走了。”年轻人抬手拍拍弟弟的肩膀,而后甩手将小包裹挂上肩头。

    “我不明白你可以跟我说啊,你不说咋明白?”弟弟大声喊道,泪水多眶而出,滚滚而下。

    “记住,爹不容易,照顾好爹。”

    年轻人说完,提着一棍结实的木棍转身向村外走去,任由弟弟在身后哭泣,始终没有回头。

    这一去生死难知,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回到这个生养了他二十多年的地方。

    但即使是死了以后,魂都找不到回来的路,他也要义无反顾的走出去,去参军,因为这是他该做的事,也是唯一能改变他的命运和他们家现状的机会。

    一路上,饿了吃干粮、野菜野草,渴了喝溪水,穿过一个个小村小镇,一路走一路问,一个多月后终于进了一座有围墙的大城,和顺城。

    进城之后,青年四处跟人打听,询问可以去哪里参军。

    然而城里并没有人知道何处募兵,不过有人给了他一个建议,让他去衙门问问。

    对普通百姓而言,衙门并不是一个好地方,若无必须又不得已的情况,无人会轻易踏上衙门前的台阶,因为在百姓们看来,只要普通人走进衙门,他不是坏人,就是准备害人,好人是不会往衙门前凑的。

    青年几经问路,提着木棍、背着包裹来到和顺县衙前停住。

    门前两个衙役正闲着无事,忽见一人手提一根结实的木棍来到衙门前,一惊之下不由之主的抬手握住了手中的刀把。

    “干啥的,没事儿别瞎看!”其中一衙役仗着手里有刀,立即出声训斥。

    青年赶紧问道:“两位大哥,我想参军,在城里问了好多人,也没人知道。两位大哥消息多,知道能去哪儿投军吗?”

    “投军?”

    “你来晚了。募军部队走了大半年了,早就不招人了。”

    青年得知这个消息,顿时难掩脸上的失望之情。

    走了这么远这么久,就这么回去不成?

    因为不甘,因为想改变现状和命运,才千辛万苦走到这里,如果就这么回去,即使不被赶出村子,一家人恐怕再也没脸在村子里待下去。

    募军结束了,他该何去何从?

    “回去吧,别在这儿站着了。”一衙役冲青年挥了挥手。

    青年失神一般站在原地,好似没有听到对方吩咐。

    “走了,别给我在衙门前碍眼啊,不然我们可动手了!”另一衙役见青年不为所动,也不理会他们,顿时就有些恼了。

    衙役的声调一高,马上将青年从失神中惊醒,但他好像并没有听到他们之说了什么,只听他随即问道:“两位大哥,你们知道能去哪儿找到军队吗?”

    “不知道。赶紧走,想去哪儿去哪儿,不要站在这儿!”一衙役再次提醒。

    “大哥,我走了一个多月的路才到这儿来,求你们给小的指条路!”青年抬手行礼,并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

    “不是跟你说募军部队走了半年了,你还在这儿磨蹭啥!哪来的回哪儿去!赶紧走!”另一衙役一扬手里的佩刀,高声训斥。

    “大哥,小的好不容易才从老家走来这儿,求求你们帮帮我!”青年再次抬手行礼央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