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他们对峙起来,积蓄实力。苏仲率军去嘉祥,薛望率军去梁山,潘诚率军去郓城,袁华驻守兴仁府,各军好好训练,静心等待时机。”
“是!”
众人接令。
“兵力可以自行招募补充,但有一条,绝对不能强征壮丁,破坏农桑事!我们在北方的粮草,若从南方运来,多有不便,若有意外,只要本地田地不荒芜,我们便能采购到粮草,应付意外。明白吗?”
“明白。”
对于杨丛义的补充之语,他们哪有不明白的道理,去年把近二十万军属带来宿州、亳州、陈州,就是为了恢复当地农桑,为军队提供粮草补充。
临安太远,江南太远,运量路上出现意外,大军若断了粮草,必生祸乱,很早之前,他们就懂这个道理。
“各军到了驻地之后,专心驻守训练,尽量不要干预当地官府治理。还有,你们的粮草由兴仁府供给,不要私下征购粮草,更不能有强抢之举,不论以前如何,现在都是大宋百姓。”杨丛义听闻归德府宋军有强征百姓存粮之举,生怕苏仲、薛望也学了去,丢掉了军纪和规矩,故此特意点出。
“是!”
苏仲、薛望感受到杨丛义扫过他二人脸上的目光,当即抬手应命。
潘诚、袁华也随之抬手应声。
随后,众人又就具体的军中训练,如何应对金人重甲骑兵,商议许久,共商解决办法。
一议半天,方才散去。
第二日,苏仲、潘诚、薛望率军离开兴仁府,进驻东面和北面重要县区。
其实嘉祥本不需要太多人驻守,但杨丛义担心李显忠部会被张浚召去归德府,一旦北方金人得知消息,派遣一支军队从东平县或是平阴县南下偷袭,牵制宋军北伐,嘉祥驻军便能以最快速度拿下偷袭金军,或是截断他们北归的退路,将他们困死在南方,或是将他们逼往山东。
就北伐来说,杨丛义现在只能相信自己,特别是张浚第一次北伐,在济州遭遇惨败之后,他已经不再相信张浚等人,加上这次苏仲、薛望在杞县又遭遇成闵算计,损兵折将,他更不可能再信任归德府的那帮人,他们或为私利,或为名声,大宋的利益在他们眼中并不是排在第一位。
杨丛义甚至怀疑,苏仲、薛望军队在杞县被坑,不仅仅是成闵一人所为,或许张浚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他的怀疑是有根据的,五月第一次北伐,他便被张浚排除在北伐军之外,成为边缘人,不想两将不和,北伐军在济州遭遇惨败,大军退回徐州城。
而后,杨丛义冒险,以一己之力北上,挽回北伐败局,取得巨大的战果,才让北伐得以继续。
但此举,毫无疑问会极大的损伤张浚的自尊心,他作为一个现在大宋军中资历无人能出其右的老帅,竟然比不上一个并无多少资历、异军突起的后辈,这让他怎么能接受?
不灭一灭杨丛义的风头,他怎么指挥北伐军队?
………………………………
第683章 难题
十月二十五,襄阳城。
“大人,许州来信。”
虞允文放下手中的账簿,接过官吏递来的书信。
亲自拆开,看过之后,久久不语。
“大人,可是许州发生了大事?”
“催要粮草,调遣兵力。”虞允文眉头紧蹙。
“又要粮草?上个月不是才调集八万担粮草北上吗?两年来,邓州、唐州一直在打仗,没有一个月停止,田地荒芜,军粮都是襄阳在支撑,上个月城内粮仓就已经空了。”官吏一惊。
“还能从大户手里采购多少?半个月内能不能凑齐五万担?”虞允文抬头问道。
“不瞒大人,打仗几年,襄阳普通百姓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大户也不会有多少存粮,若出高价,或许能采购一两万担,再多就不可能了。要是时间充裕,去江陵一带应当能凑齐五万担。”官吏十分为难。
“那就这么办吧,分头行动,襄阳采购到的粮食赶紧送往许州,从江陵采购的粮食也直接往许州送,能送多少就送多少,这一仗估计还要打很久,不能让前线将士断了粮草。”虞允文颇有些无奈。
“是赊欠,还是付现钱?”
“打仗怎么能赊欠。付现!”
“账上可没有多少钱了。”
“钱的问题我来解决,粮食问题你负责。”
“是,大人。”
“民夫预计还能征调多少?”
“能征调的都已经征调了,从户籍来看,最多还能征调一万余人,超过这个数额,百姓就会弃田逃难了,这几年本来田地荒芜的就厉害,若是百姓不堪重负,逃难成风,襄阳恐怕也无人种田了,不是要逃亡江陵,就是要逃亡深山老林。”
“那就再征一万人,送往许州。”
“是,大人。”
官吏得令离开,虞允文眉头未有半分舒展。
朝廷此时北伐绝不是最好的时机,朝廷从上到下,都没有做好准备,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人没人,现有军队就连防御金人南侵都很勉强,哪里有余力北伐?
去年虞允文奉命来襄阳与吴拱一起主持北伐之事,来到襄阳了解一个月后,便认为两年之内不具备北伐条件,继续深入了解一个月,又认为三年之内不能北伐,三个月后,更是觉得要想北伐取得战果,至少要准备五年时间。
对军中和地方了解的越深,虞允文对北伐越没有信心。
朝中只想北伐,却不做多少准备,况且还有很多人从中掣肘,朝廷不能一心,地方上更是没有北伐意愿,谁都知道,一旦打仗,官府受累,百姓受苦。
总之,从朝堂到民间,绝大多数人没有北伐意愿,上下都无多少实际准备,所谓北伐,只是新皇和激进主战派一厢情愿罢了。
五月听闻新皇赵昚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前线将帅下达北伐诏令,虞允文很不赞同,因为那时根本不具备北伐条件,于是他当即就向新皇上书,请求延缓北伐,声言至少要延缓三年,给荆襄、江淮军民充足的准备时间,而后再行北伐,方能成功。
可皇帝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他的上书也石沉大海,北伐之举无人能阻止。
好在那时朝廷的北伐只有徐州一路大军,并没有要求襄阳、蔡州、颍州一同出兵,他与吴拱便多了一些准备时间,好应对金人的报复。
但当他在襄阳听闻张浚主持的北伐节节胜利,短时间内夺取济州,正在兴仁府进发之时,心里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这跟他的预想完全不同,在他看来,从徐州北上,根本不可能夺取济州,更不可能北伐成功,可北伐军夺取济州的事实,让他心里开始矛盾,他想不通。
然而,仅仅在几天之后,北伐军溃败,北伐失败的消息便传到襄阳城来,当时虞允文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当然不想朝廷好不容易提起勇气,冲破重重阻力举行的北伐以失败告终,但此次仓促北伐,惨败的结果正如他所预料,如果朝廷因为此次失败,而开始听从他的建议,精心筹备五年,他自然欣慰。
但朝廷再次无视了他的建议,因为北伐失败,朝堂上的主战派忽然被主和派取代,‘议和’顺其自然就成了朝廷接下来的议题。
朝廷一旦决定跟金人议和,筹备北伐将再无可能,好不容易收复的城池土地要还给金国,边军也会同时裁撤,这是虞允文不能接受的!
就在临安争论不休时,焦急无奈的他,当时就找吴拱商议,可不可以从邓州发动北伐,夺取许州,让朝中主战派,重新掌握临安的权力。
不过吴拱未得朝廷命令,并不敢贸然行动,最终只是朝邓州、唐州方向增加兵力,以防金人重兵迫和。
那时的虞允文是绝望的,他想北伐,他想恢复中原,张浚惨败,主和派掌权,他梦想的一切,归于泡影。
他自太平渡之战,声名鹊起,而后很快出掌军事重镇的军政大权,地位与以往,不可同日耳语,地位不同了,所思所想也不同以往。
如果朝廷不北伐,继续议和,他从军中得到的名声,很快就会成为他仕途上永远摆脱不掉的拖累,更别想出任宰相。
但好在,没过多久,亳州方向就传来了好消息,杨丛义率军北上,夺取了兴仁府!
拿下兴仁府,大宋这盘北伐大棋便活了,只要兴仁府不丢,主和派便无法掌控临安朝堂,北伐便能持续下去。
得知消息的虞允文激动了好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