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锜轻轻摇头,而后抬起手来,抓住虞允文的手,使了好大的劲才说道:“病情不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一事无成,而大功反由你这位儒生建立,我们这些武人惭愧难当啊!如今你来了,镇江就安全了!”
虞允文握紧对方的手,赶紧推辞道:“大帅过誉了,太平州之战若不是大帅及时派精兵强将支援,允文怕是早已变成太平渡口的一堆泥土,守住太平渡,允文或许有些许功劳,但若没有大帅派去的援军,仅凭允文一腔热血也挡不住渡江敌军。至于摧毁敌方水军千艘船只,使他们失去渡江能力,这全是大帅派遣的援军的功劳,允文只是筹备后勤,不敢窃取!儒生偶尔上一次前线还行,但要最终打败敌人、赶走敌人,还得靠英勇无畏的将士和精明的统帅!”
刘锜道:“你不必过谦,也不要往老朽脸上贴金,没有你在太平及时组建江防,带领军民抗击敌军,太平、建康都要丢了,镇江也守不住。太平一战,功勋卓著,满朝文武,有谁能及?”
“大帅过奖了,允文真的承受不起。太平之战的功劳,我可不敢独占啊!杨将军,你跟大帅说说战斗实情。”虞允文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杨丛义。
杨丛义赶紧上前两步,抱拳下拜道:“末将精武军统制权西路援军都统领杨丛义,拜见大帅!”
“好,起来。看来老夫眼光还不算太差,能协助虞大人击败渡江敌军,守住太平州,也算是大功一件。‘权’字就去掉吧,望你再接再厉,勇战敌军!”
刘錡喘着气,慢慢的,用了好大的力气才把想说的话说完,看着杨丛义的眼神,也满是赞扬、欣慰和期许。
“是,末将谨遵大帅之命,誓与敌军斗争到底,不复故土,绝不罢休!”杨丛义心中一动,当即接令,并在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面前立下誓言。
“好!不复故土,决不罢休!老夫老了,也许等不到那一天了,你们一定能行!”刘錡听到这话,忽然激动起来,脸上泛起了些许血色,说罢就咳嗽起来。
“大帅别太激动,等养好了病,才好带我们击败敌人,渡江北上,收复失地。”虞允文面上尽量露出笑意。
歇了好一会儿,刘錡才道:“老朽不成了,以后的战场是你们年轻人的,我老了,不能再拖累你们了。”
虞允文听了这话,脸色微微一变,但随即恢复正常,而后道:“大帅为大宋征战几十年,所立功勋数不胜数,更让敌人闻风丧胆,听说金主南侵,分派作战任务,西路、中路和海路都有人领命,唯独东路无人敢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江淮地区是大帅驻守,最后金主不得不亲率东路大军。大帅威名远波,即使不上战场,就坐镇在此地,敌人也不敢轻易进犯镇江府!”
“不成了。”刘錡轻轻摇头,而后道:“老朽老了,早先我向朝廷推荐张浚来镇江主持防务,可他迟迟不到,想来也是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了。听说敌军大举东来,已到真州附近,可老朽如今连床都下不了,镇江这危局,就只能先交给你这一介儒生了,老朽愧疚啊!”
虞允文忙道:“大帅不可,允文何德何能,能授镇江之事,这局势还得大帅主持才行啊!”
刘錡摇头:“老朽的身体已经不成了,渡江北上之后,一直在苦苦支撑,如今真是撑不住了,大限将至,撑不过这个冬天了。虽然不能继续为大宋征战,但不论镇江战事如何,我绝不会离开镇江,我的妻儿也不会,就是死,我们也要死在这里!”
刘錡的儿子默然无语,脸上神情没有太多变化,显然这话他已经听他父亲说过,甚至不止一次。
“大帅,别这么说,好好养病,一定能好起来的,将士们都盼着你能带领他们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虞允文紧紧的抓着刘錡的双手,诚挚无比。
“刘淮,把东西取来。”刘錡看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儿子。
儿子应了一声,从床边被褥遮掩处取出一个小匣子,双手捧着,递了过去。
刘錡接在手里,而后将小匣子放在虞允文手中,看着他道:“我已经不能下地,不知还能撑过几日,张浚又迟迟不见踪影,军中不可一日无主,从今日起,你暂任镇江都督府参赞官,暂领镇江军民,主持江防,抵御敌军。这帅印暂且由你保管,等张浚到镇江接任,或是朝廷另派其他人前来接任,你再交出帅印。”
听得此话,虞允文大惊,急忙就要将手里的匣子推开,可刘錡虽老,又重病在身,但一身精骨还在,他一介儒生,哪里推脱的开,只能忙道:“大帅万万不可,允文一介儒生,哪里担得起这等重任!还请大帅收回成命!”
刘錡忽然放了手,沉默良久才道:“局势这般不堪,满朝文武如今还有几人敢想打败敌军,敢想又敢到前线来的,除了你,还有何人?哪一个不是在想着逃跑,在准备逃跑?镇江府衙官吏还有一半吗?眼下这等局势,除了你,大宋恐怕没人敢抗,也没人能抗得起。你想眼睁睁看着镇江毁灭在敌人铁骑之下,还是率领军民,奋起抗击?”
虞允文心下一震,赶紧将小匣子拿在手中,双手捧起,恭恭敬敬的向刘錡行礼道:“允文遵命!誓与镇江共存亡!”
“好!镇江之事,从今日起,全权交给你。如何布防,如何御敌,我先前也有考虑。刘淮,把那几卷文书地图交给虞大人。”刘錡脸上忽有几分轻松之意。
………………………………
第611章 驳斥
接了帅印,虞允文感觉肩上的担子重愈千斤,从此镇江的命运就在他手中,一切责任就得他来担负!
幸好重病不起的刘锜给他留下了一些对敌之策,他也不是毫无头绪,只要督促各军各营落实到位,镇江的局势到不至于马上就不可收拾,撑过十天半个月,等张浚来接任,局势应当就会好转一些。
虞允文对镇江府各军全无了解,基本都不认识,虽然这些天跟杨丛义讨教了一些,但对军中之事和江防也还是一知半解,并不是特别清晰。
所以巡视各军各营、督查江防之时,虞允文便让杨丛义同行,遇有不解之处也好随时询问,见到江防不备,不按帅府要求布置江防的,也能及时指出来,命令各军马上调整,杨丛义俨然成了随行参谋。
实地巡视完镇江五十里江防,他们越发觉得形势严峻。
扬州的敌军与和州不同,由于当初和州宋军是提前撤离,他们有时间带走重要物资,比如船只,但扬州、瓜洲渡都是突然丢失,渡口江岸有数百艘运兵大船,如今全在敌人手中,有了大船就有渡江本钱,瓜洲渡丢失以来,敌军已经多次试图渡江,与大宋水军在江中作战,双方你来我往,各有损伤。
但随着时间推移,从真州、扬州聚集到瓜洲渡附近的船只越来越多,大小船只不下千艘,其中大船占据多数。
有足够的船只,敌军就有渡江能力,而这种渡江能力远远不是之前在和州可比的,也许这就是敌军在和州受挫之后,毫不犹豫的毁掉剩余船只,调转马头赶来扬州的原因。
据了解,镇江守军已经与扬州敌军在江中交锋五次,虽然损失不小,但好在当初刘锜在镇江提前有安排,将江淮地区的水军绝大部分部署在长江,两万水军,两百多艘战船,目前看来还能暂且守住江中防线。
前四次江中水战,都是刘锜亲自坐镇江边,宋军临战协调较好,及时出战应对,虽有战船损伤,敌军却未能接近江岸。
就在几天前敌军第五次渡江,刘锜病情加重,不能下床,战场无人协调指挥,江防水军各自为战,一战下来损失战船数十艘,若不是敌军准备不足,就已经成功渡江。
如今完颜亮统帅大军来扬州,兵多将广,船只数千,一旦大举渡江,镇江水军必然无法抵抗。
实地调研完毕,虞允文随即将原有兵力部署进行调整,将杨丛义统领的精武军、扬武军调到直面瓜洲渡的镇江渡口驻守,把镇江江防最重要的地方交给杨丛义。
与此同时,将渡口左右驻守的两支水军也划归杨丛义统领,跟精武军、扬武军一起组成镇江御敌前军,由他任前军都统领,统一指挥,部署迎敌。
“杨将军,第一道江防就交给你了,只要能阻止敌军渡江,你的后勤供应,我亲自负责!”虞允文神情肃然的看着杨丛义。
“虞大人放心,末将在,江防就在!”杨丛义抱拳接令。
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