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不知道他们会动什么心思。
这次北伐,杨丛义筹备多年,费了无数心血,绝不容许失败,如果败了,不但他自己要身败名裂,很多跟着他一起打拼多年的人也会被连累,甚至就连大宋的命运都要被改写。
在济南府呆了五天之后,杨丛义入行营面圣,打算辞行,先去前线将各路兵马镇住,先要保证不败,而后才能求胜,至于济南府的七万兵力,稍后北上也不是不行。
入营之后,稍稍寒暄了两句,不等杨丛义开口,赵昚便吐槽,说随行的文武大臣年纪都大了,突然离开汴京来到济南府,有诸多不适应,加上天冷了,不少人身体不适,纷纷诉苦,不愿再继续前行,希望等到天气温暖了,或是他们身体好一些,才能继续北上,大臣们都不愿意离开济南城,他虽然是皇帝也不能强迫他们,毕竟一个个都是对大宋有过巨大贡献的老臣,他正为此头痛不已。
杨丛义还未到嘴边的话被赵昚这番话压了回去,心下不由的暗自叹息。
等天气温暖,最早也得到明年二三月份,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等他们身体好那就更不可能了,一个个年纪都大了,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他们这是摆明了不想配合杨丛义北伐,让他统一燕京,或者是不愿意让杨丛义得到这件百年未见的大功勋。
之前史浩在,他能压住这帮老臣,他与杨丛义虽然不是一路人,好歹也不会那般狭隘,在大义面前,不论如何也不会太拖杨丛义的后腿,更不会使绊子挖坑,纵使其他文臣反对声浪再大,史浩也能压得住他们,不致破坏北伐大计。
可如今史浩被赵昚留在了汴京,这帮老臣便脱离了史浩的控制,他们要想搞事,还真没人能镇的住他们。
也许,赵昚决定御驾亲征便存了削弱史浩在朝中的影响之考虑,如今来到济南府,放任这帮随营老臣赖着不走,更有利用他们牵制杨丛义之意,同时皇帝亲临前线,又能分掉杨丛义作为北伐大元帅对大军的影响力和他在军中指挥权力。
如今看来,赵昚这次御驾亲征乃是一计多用,所图甚多,怕是筹谋已久。
杨丛义很快想起离开汴京前史浩的些许异常,看他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恐怕他在赵昚宣布要御驾亲征那一刻起,便已知道赵昚想借此削弱他的权力和他对群臣的影响,心境落入尘埃之中了吧。
赵昚只把三省、六部、各司的空架子留在汴京,任史浩施为,要是做的好,他是宰相位高权重,自然是应该的,要是他做的不好,或是汴京、地方出现差错、变故,作为宰相和留守,弹劾他的奏疏便会漫天飞舞,到时候他的宰相之位只能让出。
史浩离开汴京,赵昚便能摆脱他的影响,挣脱他的束缚,一人控制整个朝廷。
杨丛义此时方才明白,他还是轻看了赵昚御驾亲征这个决定。
大军北伐,赵昚御驾亲征,他想要的不光是监控杨丛义,限制、分割、收缴他对军队的指挥权力,亲临前线,赢得将士军心,以统一燕京的千古功勋博取声望,赢得天下臣民之心,还要借此整顿朝廷,削弱、消除史浩等一帮力主迁都汴京的老臣权力,完全将朝廷控制在自己手中。
………………………………
第763章 精武兵符
杨丛义对争权夺利并无兴趣,也不贪恋权势,离开朝堂对他来说是解脱,赵昚要收回他手中的权力,他也乐意交回去,但前提是要收复燕京。
现在对他来说,手中的权力和地位,都及不上收复燕京重要。
与赵昚闲谈了半个时辰,杨丛义将话题拉回北伐本身。
“整个北伐目前来说还比较顺利,燕京城外已经集结十二万军队,平州、来州也能调集两万军队,辽阳府、锦州之敌都被牵制,一时难以支援,但我们的时间也很有限,如果不能在寒冬到来之前拿下燕京,大军在燕京城外就很危险。大臣们年事已高,不宜北上河间府,济南府住宿、生活条件都很好,距离真定府和燕京也比较远,很安全,都留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还有,所有转运北上的军需粮草都要经过济南府,这里水、陆交通也便利,皇上如果把行营设在济南府,居中调度,将士们在前线定无后顾之忧。”杨丛义看着赵昚,不疾不徐的说道。
赵昚却道:“行营设在济南府距离前线太远,既然是御驾亲征,又何惧危险,不说到前线跟将士们并肩作战,至少也应该把行营设在河间府。众爱卿都是大宋肱股之臣,收复燕京这等丰功伟业,他们应该参与,更应该见证。还是等一等,让他们随行营北上。”
杨丛义顿了一顿,而后道:“皇上,可眼下燕京局势并不算好,集结燕京的四路大军中,其中两路近十年没打过仗,还有多少战斗力,不进过一场战斗,谁也不清楚。而金军在燕京有十多万精锐,战斗力并不弱,他们战马充足,来去如风,行动迅捷,如果他们集中兵力攻击其中一路北伐军,战局恐怕马上就会对北伐军不利。”
赵昚闻听此言,稍稍有些吃惊,他对军队并不熟悉,如果连杨丛义都不不知道各路军队有多少战斗力,他更不可能清楚。这次从淮河、长江一线调集了不少兵力,他们在那边确实闲置多年,如果他们的战斗力不够强,北伐结果会怎么样?
“你不是说这次准备较为充分,攻下燕京没有问题吗?”赵昚随即发问。
“之前预计能调集三十万大军参与北伐,正常来看确实不会有太大问题,可临战调整之后,现在真正能出现在燕京城外的兵力连一半都不到,敌方也有十多万军队,兵力相当,摆开阵势能打个平手,想要包围他们,几乎不可能。”杨丛义虽然不是实话实说,但也没有夸大多少事实。
“各路金军不是一打就跑,一直在败退吗,如何能跟大宋军队打成平手?”赵昚不解,先前那么多战报,一直都在说各路北伐军大胜,接连收复城池,而金军不堪一击,更有甚者,闻风而逃,为何现在到了杨丛义嘴里就完全变了样?
“那只是金人策略。十几年来,不管是面对宋军,还是面对真定府金军,他们都是采取这种收缩防御圈的做法,将外围驻军全部收缩至燕京周围二十里,外部压力太大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将全部兵力收缩进燕京城。他们在城里储备的粮草物资足够半年之用,而不管是宋军还是真定府金军,都很难调集大军包围燕京城半年。十几年来,他们正是采取这种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杨丛义解释道。
赵昚沉默了。
果然,想取燕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容易,更不像杨丛义之前说的那样十拿九稳,难道是准备的时间还不够?
赵昚等不了。
他现在已经不算年轻,再过几年就到知天命的年纪,此次发动北伐若不能拿下燕京,之后恐怕不会有比此时更好的机会。
也许该妥协一下,操之过急便会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永远失去统一燕京的机会。
“多位爱卿身体不适,我不能把他们丢在济南府。你先回河间府前线主持大局,若兵力不足,御营七万军队,你可先带两万北上。”赵昚思虑多时,最终做出了这个决定。
“也只能如此了。”杨丛义没有拒绝,他今天入营要的便是这个结果。
“燕云是自太祖以来历朝历代君臣百姓之痛,两百年来大宋军队能靠近燕京的机会屈指可数,而自靖康之乱后,我们能来燕京,更是先前不可想象之事,更不敢想我们还有几乎收取燕云。之前我将统一燕京之事全权交给你,现在依然作数。太祖太宗曾经有言,谁能统一燕京,不管是不是异姓,皆可封王,此承诺依然做数!”赵昚忽然严肃起来。
“臣明白。臣自年少进入武学之日,便心存收复燕云之志,期间不管是不是身在军中,此志都未曾变更过,以前不变,现在不变,以后也不会变。此生不复燕云,臣死不瞑目!”杨丛义再次表明心志,十几年来,他已经多次在赵昚面前表明过心志,只是这一次,多了一份决绝之意。
“好。我一直相信你,相信只有你才能带领大宋将士收复燕云!”赵昚点头,说完取过一半兵符向杨丛义递过去,同时口中说道:“燕京胜则天下安,精武禁军你也一并带走。”
“不可!精武禁军乃是天子私军,他们的职责是拱卫京师,保护天子。皇上御驾亲征,不可预料之事太多,精武禁军更不可离开行营!”杨丛义闻言,心中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