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帮衙门里的老油子,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要是天天误事,迟早还是要给他们换了。
但官吏眼前并无心揪他们的问题,等以后有空了再慢慢收拾他们。
衙役连忙回道:“问了,他说要来投军。我们这儿是衙门,投啥军啊,再说募兵部队早就不募兵。我们跟他说了,让他回去,他赖在衙门口,怎么说都不走。”
官吏听完,转眼仔细打量了门前的青年一番,而后冲他问道:“你叫啥名字?”
青年见到官吏,一时有些紧张,便静静的站着没敢出声,此时听到对方问话,赶紧抱拳回话:“回大人,小人姓孙,家里排行老大,村里人都叫小人孙大郎。”
“孙大郎,你有啥本事就想要投军?”官吏看着青年问道。
孙大郎回道:“小人也没啥本事,会打猎,有一身力气,能抗两百斤的东西走两里地不休息。”
“只有一身力气可投不了军,投军是要打仗的,打仗凭的可不是力气。”官吏说完,稍稍一顿。
而后马上又道:“不过你想要投军,也不是没有机会,本官正好要领队给一处关隘守军送军粮,你可以跟本官走,要是路上卖力,把军粮按期送到,本官帮你说说,让你投军。”
“小人愿意!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孙大郎一听要给守军送粮,有机会投军,顿时转悲为喜,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五日之后,一支长约半里的运粮队从和顺出发,向北边行去。
………………………………
第730章 整编入军
半个月后,和顺运粮队抵达县城东北方向一处关隘,军粮如期送达。
这个关隘不大,驻军仅有一百来人。
“周大人,以后就暂时不用送军粮过来了。”关隘守将在交接账册上按过手印后,如此说道。
“军队有调动?”负责军粮运送的和顺县周大人试探着询问。
“军队调动的事,大人还是不要打听不要过问的好。”关隘守将没有透露的意思。
见守将口风很紧,周大人赶紧道:“高将军见谅,我也是随口一问。既然交接完毕,我们就先回去了。”
“慢着。”
“高将军还有何事吩咐?”
“我们需要人手,能不能给我留三十个人在这儿?”关隘守将高将军忽然问道。
周大人闻听此话,面显为难之色,口中道:“高将军,此时正值春耕农忙,这些几乎都是主要劳力,留下三十个可能就影响三十户家庭,把人留下,我回去可不好跟县大人交代。”
“赶走了金人,所有人都能安心种地,不然种出来再多的粮食还不是被金人抢去,这个道理大人应该明白,其他人应该也明白。”高将军回道。
“话虽是这么说,要是他们不愿意,我也不能强迫他们留下,不然就是给高将军找麻烦了。”周大人似乎并不愿意留下他带来的人。
“愿不愿意确实要看他们自己。我也不要多少人,三十个就够了。大人要是为难,我亲自去问他们。”
“这样最好不过。”周大人其实也很难拒绝,和顺募军多次,青壮年所剩无几,但要打仗,又不能没有人,上面没有来强征就已经够可以的了。
和顺运粮队数百人集中在关隘前,周大人先跟大家说了几句,将了一番众人也听不太懂的大道理。
而后关隘守将高将军高声道:“留在军中,不管老天爷长不长眼,庄稼能不能丰收,都有军粮可吃,并且我能保证,有我一口吃的,就肯定有你们一口!只要跟着我,不但有饭,以后还有军饷拿,甚至还能有官做!愿意留下来的,就到我这边来!”
运粮队种的孙大郎一听这话,想也不想,马上抬腿走出队伍,毫不犹豫的向高将军方向走去。
孙大郎走出队伍,其他人几乎都还在犹豫。
这几年虽然乱,但明显要比金国统治的时候好多了,至少很少有军队和官府来抢他们的粮,可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谁也不能保证,并且谁都知道军中这碗饭不好吃,搞不好就要丢命,但如果运气好,他们这些最底层的人就有机会当官吃上皇粮,这种诱惑稍有野心的人都很难抵挡。
片刻犹豫之后,陆续有人从运粮队种走出来,来到孙大郎身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过来,不多时,孙大郎身旁就聚拢了好几十人。
一刻钟考虑结束,见运粮队中再没人过来,高将军宣布选人结束。
周大人随即带着和顺运粮队离开关隘,回返和顺城。
而孙大郎等四十多个选择留下来的人,在经过五天基本训练之后,很快分散编入关隘守军之中。
十日之后,全部守军撤离关隘,向北方赶去。
孙大郎等才加入军中不久的新兵随军而动,他们没有兵器,要做的就是带上所有粮食和暂时用不上的军备,他们在队伍中的作用与驮马、毛驴相似。
连续行军六天,队伍到达一个城池,进城休整两天,而后全部编入一支规模更大的队伍。
三天之后,近五百人的队伍离开那座城池,继续往北方行军。
行军近十天,五百人的队伍到达一座更大的城池,平定州。
在城外十里换装后入城,进驻军营休整。
数天后,五百人被整编进更大的队伍。
又过了五天,三千人的部队从平定城出发,沿绵河西进至寿阳县。
在寿阳县,忽然出现的这支规模颇大的部队,受到当地县官质疑,拒绝向他们提供粮草补给,但当统兵官拿出令信与调兵文书之后,寿阳县官这才将城中粮库仅有的粮食送往军中。
接收粮食当天,部队便以要马上驰援太原府为由离开寿阳,继续西进。
六月初九,部队到达阳曲县东五十里外一个叫凌井的地方,得令在此驻扎休整。
部队行军近千里来到此地到底所为何事,除了统兵官和几位主要将校,无人得知,也不允许打听。
在此驻扎九天之后,三千人的部队终于再次行动起来,翻山越岭,进入阳曲。
部队在进入阳曲后,径直行军到一个叫做大泉沟的地方,而后便在那里驻扎下来,既没有南下阳曲县城,也没有北上忻州,许多将士迷惑不解,却不敢询问,只能等待统兵官王桐的军令。
部队在大泉沟驻扎四天,阳曲县得知消息派人前来打探,直接被驱离,没有给对方任何解释。
数天后,探子来报,忻州方向发现一支军队,全军规模约有五千人,距离大泉沟只有三十里多里。
军中将士闻听这个消息顿时有些紧张,他们虽然到目前为止并不知道来这儿具体做什么,但几乎所有人都能猜到这次肯定是要真刀真枪的打仗了。
军帐中,九个将校加上统兵官王桐,聚于一处议事。
“忻州军已经出动,半日就能到。按照先前的既定计划,我们只要跟着他们一起进城就行。”王桐说着扫视众人一眼,又道:“现在情况有变,只跟着他们还不行,还要加入他们的队伍。大家怎么看?”
众将一听此话,脸上神态各异。
“为啥要加入他们的队伍?我们可是独立的军队,凭啥加入他们?”马上有将校问道。
一有人发问,随即便有人附和。
“其中原因上面没有细说,只要我们明白一点,加入他们,统一指挥,对各方都有好处。我们远道而来,这一仗必须速战速决,一旦出现其他变故,我们这几千人可就回不去了。”统兵官王桐也不知具体缘由,但他知道轻重。
众将不言,有人话到嘴边,预言又止。
“手下兄弟们最近都在问,我们走这么久,到底是要干啥,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我想问问,我们到底要干啥?”终有将校问出困扰他们很久的疑惑。
随即,众将校的眼睛齐刷刷的看向王桐。
王桐没有马上给他们答复,思虑片刻后说道:“这次行动目的还需要暂时保密,现在还不宜透露。等有了确凿的命令,我会马上告诉你们。在这之前,管好自己的兵,耐心等待我的命令。”
听到这话,众将难掩失望之情。
“之前就跟你们说过,如果此战能成,日后荣华富贵少不了你们的!安心等待命令就是了,走了这么远,还在乎这一两天?”王桐说完再次扫视一众将校。
“是,将军!”
有人称是,有人应和。
“好了,王珙留下,其他人回去整顿军队,等待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