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考生身份核对无误,则该考生省试成绩便最终确定。

    省试考试结束之后,整个评阅和考生身份核对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考生的省试最终成绩和名次确定后,由礼部上报尚书省,尚书省与皇帝看过省试成绩和名次,验看过前三名考生的原卷,确认成绩和名次排列无误后,由礼部放榜,公示通过省试,进入殿试的贡生名单。

    礼部贡院放榜当日,考生、学子和普通百姓将贡院外围了个水泄不通,争相往榜前靠近。

    本次确定的殿试人数与贡院放榜人数相同,都是一百八十人。

    年初筹备科举时,原本预计的殿试人数为一百人,省试之后发现,本次省试考生成绩比年初预料的要好,加上汴京四十年未开科举,于是尚书省、执宰和皇帝商议之后,将殿试人数增加为一百八十人。

    六百多考生参加省试,近两百人通过省试,进入殿试,如此高的通过率让未曾参加今年科举的学子们后悔不已,与此同时,不少落榜考生大受打击。

    当然本次省试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替考,州试、省试身份不符的问题存在,查出来了企图蒙混过关的有二十余起,考场夹带、抄袭舞弊的,也有三十多起,无一例外,全部都被取消了资格,取消了成绩。

    通过这次省试,朝廷发现,江南、江北考生成绩差距很大,特别是淮河以北与江南的差距大的离谱。

    江南学子中通过礼部州试的五十名考生,全部通过省试,进入殿试,而淮河以北几百名考生中,只有三十一人通过省试。

    这些年来,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文教之衰败,让人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赵昚恨不得马上下令恢复汴京太学,恢复各州府官学,无奈朝廷缺钱,还不富裕,根本无力复兴文教。

    贡院放榜半个月后,冬月初一,两百名考生进入讲武殿,由皇帝赵昚亲自主持殿试。

    殿试之后的答卷同样糊名、誊抄阅卷。

    十天后,殿试阅卷结束,考生成绩确认,名次基本排定。

    不过前十名的名次还要皇帝亲自确定。

    五天后,皇帝召见礼部推荐的前十名考生入殿问策。

    又三天,最终殿试名次确定。

    冬月二十四,东华门外放榜。

    同时下诏,特此礼部奏名举人王桐以下一百八十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放榜当日,汴京城内锣鼓喧天,茶楼酒肆预定一空,亲友同学相互道喜,榜上有名者,从此便有机会走上仕途,更有机会位列执宰,如此喜事,他们自然要庆祝。

    考生庆祝、新科进士庆祝,汴京朝廷也在庆祝。

    赵昚当朝大肆嘉奖成功主持此次科举的礼部官员和宰相史浩,一次科举便为朝廷选拔出了一百八十名人才,有他们加入,何愁大宋不能复兴!

    说到兴起时,赵昚当场宣布明年再开一次科举,再为朝廷挑选一批人才!

    史浩和礼部官员听闻此话,忽然感觉头一沉。

    举办一次科举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巨大的,今年这次科举前前后后忙了近一年,不知从各部各司借调了多少人手,欠下了多少人情,要不是此次科举是宰相史浩亲自主持,他能从中协调,礼部上下官员就是全都累死,都办不成这次科举。

    以目前朝廷的情况,每年来一次,有些困难,也不太合适。

    史浩作为宰相,又是赵昚信赖的老师,自然不能让此事成为定局,于是他马上委婉的提出了异议。

    他说通过今年这次科举,发现考生的质量还不是太高,每年考一次发现不了多少合格的人才,与其每年耗费财力,不如隔年举行一次,也让江北学子有时间专心读书,追求学问。要是每年考一次,学子一年到头都在赶考路上,就没有时间好好读书,不管多考几次,学问都很难有进步。

    赵昚稍稍一想,发现老师说的话有道理,淮河以北文教衰落,若是本就不多的学子们每年都在忙于奔波考试,确实没有太多时间安静的坐下来学习,若学业没有进步,考再多次,也考不中进士,长此以往,对朝廷选材并无好处。

    于是赵昚便收回成命,说宰相思虑深远,何时再次举行科举,到时再议。

    几天后,吏部组织本次考中进士的一百八十人参加为期半个月的集体学习,学习完毕将要一一授官,大部分会派往地方为官,在地方上进行培养。

    根据朝廷的规划,这批新科进士,三五年内将会取代掉很大一部分州县主官,在金国统治下做过官的官员,将会陆陆续续被淘汰,从淮河以南北上的官员和新科进士,会逐步取代他们的位置。

    当然这些针对前朝旧官的规划只有皇帝、执宰、尚书省主官和吏部尚书、侍郎等人知道,其他人则无从得知。

    就在汴京在忙着省试、殿试选拔治理地方的年轻人才时,北方的西金、东金在入秋之后再次动起刀兵。

    只不过这次战争是由完颜雍率先挑起发动。

    去年五月完颜雍趁完颜亮忙于平定蒙古草原诸部叛乱之时,一路从临潢府、庆州向西蚕食推进,半年下来向西蚕食几百里,并且趁完颜亮无暇分心之时,进一步巩固了与北方草原各部的关系。

    今年以来,完颜雍继续向西渗透,并且计划再次从奉圣州出兵,绕道草原,直捣大同府!

    不过他的意图被完颜亮识破,但他并没有就此退缩,反而投入更多兵力,从南北两路同时出兵,直取大同府。

    完颜亮兵力虽多,但主力四处分散,一部分驻在真定府、河间府,一部分驻在太原府、平阳府,一部分驻在关中,这三地与大同府之间不是有群山险道相隔,便是有大河深谷阻拦,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支援。

    而完颜雍的部队在草原上一路驰骋,不消十天时间就已抵近大同府三百里之内,若无阻拦,三两天内便能直趋大同府。

    心高气傲的完颜亮自然不会轻易让完颜雍打到自己城门下,于是亲自统领大同府周边八万大军北上迎击完颜雍。

    与此同时,命真定府、河间府金军进攻燕京,伺机夺取平州或奉圣州,逼使燕京守军回援燕京。
………………………………

第715章 对耗国力

    完颜亮与完颜雍在南北两个方向开战,持续一月有余。

    在宽广的北方草原,两军你来我往,优势便打,劣势就跑,不是追不上,便是堵不住,双方始终没能抓住机会给予对方致命性一击。

    这种奔袭追逐,让双方将士都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随着风雪到来,军心逐渐不稳。

    但此战完颜雍是进攻方,占据一些优势,作战之地是在完颜亮控制区域,追逐行军途中,遇到大小部落,直接便抢了,补充行军粮草,甚至顺手便将对方灭掉,铲除投靠完颜亮的部落,便可以此警告其他部落,进一步打击完颜亮的支持势力。

    随着战争的持续,完颜亮的势力范围不断受到破坏,日子不好过。

    而与此同时,完颜雍也不是那么好过,毕竟双方交战接触的地点是在完颜亮的地盘上,完颜亮的粮食物资可以从两三百里外的大同府补充,而完颜雍则要从千里之外的辽阳府补充。

    因此时间一长,双方便势均力敌,谁也占不到好处。

    而完颜雍妄图以主力拖住完颜亮,分兵一支与燕京出奉圣州的军队一起攻打大同府的图谋,也被坐镇大同府的西金太子完颜光英轻易粉碎。

    原来他从大军中分出来的那支军队还没跟燕京军队汇合,便在距离大同府一百多里外的兴和遇伏击,全军覆灭,而从奉圣州西进的燕京军队,打算翻越天镇北边的山峦奇袭大同府,不想却在天镇以北山区中了埋伏,败退而走,退回奉圣州。

    就在双方围绕大同府展开纠缠之时,驻守真定府与河间府的西金守军骤然向燕京发动了进攻,出兵十万,声势浩大,十天之内连下数个州县,直逼燕京外围的涿州、固安等地。

    先前辽阳府和燕京判断,由大宋济南府和大名府在南边牵制,完颜亮部署在真定府、河间府的兵力绝对不敢大规模调动,于是在完颜雍发动千里西征时,驻守燕京的兵力便被抽调了将近三分之一。

    再加上要分兵出奉圣州袭击大同府,此时燕京周边驻守兵力不及顶峰时一半。

    真定府、河间府西金驻军不顾一切北击燕京,大大出乎燕京留守预料,等对方连下数城,攻至涿州、固安,燕京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