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汴京朝廷便以六贯每担的价钱,将府库粮仓里的粮食卖给西金,然后再用两贯每担的价钱从民间收购粮食,大大的赚了一笔。

    原本大宋朝廷是严禁向金国出售粮食的,可汴京朝廷实在太困难了,急需钱财渡过难关。

    当然这种粮食买卖只能朝廷出面来做,交易地点也只有洛阳西边的函谷关,除此之外,一经发现有人私自将粮食卖给金国,就会以死罪论处。

    不过豪门大户有的是关系和手段,偷偷摸摸的也能卖些粮食到金国,数量不是太多也就是了。

    北定二年这个冬天,缺少粮食的西金、东金在汴京支持下度过了饥荒,同样的,汴京朝廷也在完颜亮和完颜雍给付的金银和四千余优良马匹中度过了难关。

    算下来,唯一受害的就是蒙古草原那些挑起叛乱的部落,因为他们的牺牲,西金、东金和大宋,全都平安的进入了北定三年。

    北定三年春,完颜亮和完颜雍都无意马上发动剿灭对方战争,粮食和牛羊有多珍贵,他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春天和夏天都不是发动战争的好时机,耽误了农耕和放牧,等冬天来临,战争便注定要失败,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在春夏发动战争,再急迫,他们也得等到秋天到来。

    两金无战事,汴京自然也不会在此时发动战争,原因有三,一是穷,二是穷,三还是穷。

    虽然三年免赋税的承诺已经结束,但从开始收取赋税,到赋税入库,还得半年时间,并且在收取的过程中,就有很大一部分赋税就地被支取,最终能上缴国库,进入汴京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即使今年开始恢复收取赋税,朝廷依然可能入不敷出,因为迁都不久,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前两年,江北各地官府一人当成两人用,处处都缺人,汴京也不敢开恩科,就是因为没钱。组织一次科举考试,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绝不是小数目,入不敷出的汴京朝廷承办不起。

    但从北定三年起,朝廷恢复赋税收取,便有了稳定的财源,科举考试关乎大宋未来,便不得不开始筹备,这也是汴京几年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二月初,皇帝下诏汴京开科举取士。

    随后礼部颁发文书,传令各地,命各州、府、军于同年四月二十五日举行州试,取前五名,于同年九月十五赴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

    礼部下发的文书中并未规定江南各州府学子是否可参加汴京礼部试,但碍于两廷隔江分治,汴京礼部的科考文书并未发往江南。

    不过,比较巧合的是,临安今年也是科举之年,礼部省试是在二月,殿试预计会在三月举行,放榜时间一般在四月中旬以前,临安落榜的考生是有机会参加汴京科举的,只不过要看江南各地州府是否会如期举行州试。

    江南州府如何,汴京无权过问,但汴京给江南江北学子同等的机会。

    二月中旬,江北各州各府接到礼部要求组织州试的文书之后,知州、知府马上开始筹备州试事宜。

    淮河以南,一直都未曾中断科举,而淮河以北之前在金国治下,科举不常定,官府也不太重视教育,如今要组织州试便困难重重。

    首先,北方州府主官不少都还是金国留下来的官员,已经多年没有举办过州试,极度缺乏经验。

    其次,淮河以北地区,在金国治下三十几年文教不兴,真正的读书人已经不多见学子较少。

    还有,按照惯例,在举行州试之前,州府治下的各县要先进行初步选拔,剔除掉学业不精的假读书人,可各县知县县令都是在金国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又能有多少学问?能选出什么样的读书人?

    所以,淮河以北各州各府的问题远比淮河以南复杂,并且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如果汴京有人也好说,可汴京太缺人了,不似临安,单单太学就有学子两千,更不必说各州各府几乎都有书院,还有州学学馆。

    县里靠不住,各州各府只能自己把关,虽然各州府只有五个名额能进省试,但州府担心选上去的学子给本州丢脸,于是给各县参加州试的名额多达五十人,只能多不能少,就是担心学问好的学子被遗漏在地方。

    除此之外,甚至还有州府规定,若有学子发现参加州试的学子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可以直接到州衙报名,不须县里的审批。

    这是几十年来,淮河以北,首次在汴京举办科举,谁敢不重视?

    若是最终张榜,本州推荐上去的学子榜上有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四月初五之前,各县基本将推荐参加州试的名单上报完毕,等待州府确认。

    四月初十前后,各州陆续将州试名单发向各县,张榜公示。

    四月二十日开始,各县学子考生陆陆续续赶往州府,准备考试。
………………………………

第713章 州试

    四月二十五日清晨,各州府考院前挤满了等待入场的考生,高矮胖瘦,长弱老幼,不一而足。

    人群中年纪大的,已经是须发皆白,年纪小的,仅仅只是十多岁的孩童。

    不论长幼,但所有考生脸上,无一例外的都是激动热切的神情,恨不得马上冲进考院大门。

    他们几十年才等来的一次科举,这绝对是一次翻身的良机,人人都不愿意错过这次机会,今年错过了,再等下次就不知道是何时。

    申时一刻,考院前一声钟响,守卫禁军打开考院大门,官吏宣布考生进场。

    州试终于开始了!

    激动的考生带着笔墨,列队通过简单检查,走进考院大门。

    待数百考生全部入院后,又等到申时三刻,官吏一声令下,考院值守禁军关闭大门。

    考院内,考生分区按编号落座后,便各自开始滴水研磨。

    与此同时,州府主官一声令下,场内吏员开始分发试题和答卷。

    而后,州府主官便亲赴各个考区宣布考场规矩。

    申时四刻一到,考院内钟声一响,州试开始。

    各州府州试题目基本都是州府主官自己所出,极少数是让州府之中学问较高的官吏代为出题,但不论是谁出题,理论上在考试之前都是保密的。

    但由于这次州试礼部只给各州府五个推荐名额,所以考题难度不宜太简单,当然也不能太难,能主掌州府的人都是脑袋灵活的人,只要想认真选拔,出的考题就能选出前五名来。

    州试从申时四刻开始,至酉时四刻结束,一份试题,整整五个时辰。

    州试原本不止一天,不止一科,考虑到北方文教偏废日久,各州府又多年未组织州试,缺乏经验,所以礼部下达的州试要求便没有那么严格、繁琐,反正省试是要严筛一遍的。

    州试结束五天后,州府公布本次州试前五名名次。

    就在各州州试张榜当天,之前从汴京赶赴各州负责督查州试的禁军小队出现在州府主官面前。

    他们向当地知州或知府出示了礼部和枢密院共同签发的调阅令,要将州试前五名考生的答卷调往汴京留存,同时还要考生当面核对笔迹,并在考卷上留下考生左右两手大拇指指印。

    看着禁军小队突然出示的调阅令,有些知州、知府略有疑问,有些直接吩咐属下官员马上遵照执行,有些则犹犹豫豫,还有些甚至质疑禁军的身份和调阅令的真实性,一幕幕几乎同时在数百州府发生。

    为防州府不配合,调阅令上有约定,限时三日,三日内调不出答卷,或核对不了考生信息,取消该考生省试资格,该州名额也不再增补,至于对省试名额不足的各州如何处罚,科举结束之后,朝廷自会公布。

    此次礼部主导下发调阅令,便是防止由于匆忙举办科举,州试、省试不能有效管控,让心术不正之人钻了空子,折了朝廷的颜面。

    这次举办科举,皇帝赵昚极为重视,因为这是迁都以来第一次举行科举,也是中断近四十年后,汴京开科举,所以特令宰相史浩亲自主持此事。

    科考舞弊,历来都很难根除,更不用说在几十年没有科举,又疏于管理的江北。

    史浩在跟赵昚表达了州试、省试极有可能存在舞弊的可能性,按目前朝廷对地方的治理情况又难以管控的现实之后,赵昚想起了杨丛义跟他提过的情报网和秘谍,于是便提议史浩去问问杨丛义的建议,看他有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史浩带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了一趟枢密院,向杨丛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