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北和山东、河北的杨丛义,在当今局势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谁也不敢轻视,甚至还能左右天下格局!

    史浩心里极为矛盾,赵昚若想在北方立足,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撑,否则即便临安不发兵威逼,单单是金人,就足以让他走投无路,可是一旦拉拢杨丛义,让他支持赵昚,那么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历来边关武将入朝掌权,祸患无穷,况且眼下乃非常时期,入朝之后,也不可能罢免他的军权,如此以来,众人头上悬的就不止一把刀了!

    要保赵昚皇位,大宋难免分裂,重陷战火之中,还有武将乱政之患,改朝换代之忧,但若不保赵昚皇位,那么他们一众留在兴仁府的文武大臣,又将何去何从?此时回临安,免不了致仕归田的命运,留下的这么多人,谁甘心?

    还有,赵昚自暴自弃的态度,也让史浩和一众大臣有力都无处使。

    即便如此,史浩等人也绝不甘心就此返回临安去!

    他们如今是赵昚的臣子,不是太上皇赵构的臣子!重用他们的皇帝也是赵昚,而不是赵构!

    不论陈康伯回临安能争得何种结果,留在兴仁府的文武大臣都不能坐以待毙,赵昚遭受打击,自暴自弃,他们作为臣子却不能放弃!

    一天后,史浩再次入行营被拒,赵昚不但不见,还传出话来,自此以后,谁也不见,有事自决!

    对于这个学生在此时的表现,史浩失望至极,但却无可奈何。

    可越是如此,史浩想要证明自己,维护赵昚皇位的心也越发坚毅。

    作为帝师,他怎么能允许别人轻易剥夺他学生的皇位,即便对方是他学生的养父也不行!

    经历了漫长的思虑,史浩最终决定冒险一搏,赵昚的皇位必须保住!

    如今赵昚谁也不见,留守兴仁府的一众大臣便以史浩为主心骨,史浩想做什么,几乎无人反对,因为只有赵昚继续当皇帝,他们才能保住既有的名和利,他们的诉求与史浩所为一致。

    稍稍安置了兴仁府事务之后,史浩轻车简从,直奔大名府。

    汴京李显忠和洛阳吴拱,几十年前就有声名,算是前朝老将,与临安有很深的关系,此时不可能争取过来,是以,史浩根本没有考虑他们两人,只把重心放在大名府的杨丛义身上。

    二月十一,史浩马不停蹄,赶至大名府。

    听闻皇帝的老师史浩不避风尘亲自赶来,杨丛义出城相迎。

    “末将杨丛义,见过史相!”

    城外,杨丛义率领大名府一众统制将校,给予史浩极大的礼遇。

    “杨将军快快请起!”

    史浩上前几步,伸出双手扶住杨丛义,同样给了对方极大的面子。

    若在以往或是其他情况下,想要一个使相主动上前伸手相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可如今就在众人眼前上演了。

    “杨将军,这次赶走金人,收复汴京,让大宋得以重临中原,北伐右路军居功至伟!原本皇上要亲来大名府慰问犒赏全体右路军,无奈半路出了一些小小变故,皇上和一众文武大臣返回兴仁府处置,一时走不开,便派我来大名府慰问,顺便核实北伐将士功勋,好论功行赏,以激励我大宋将士,继续保家卫国,抵御敌人!”

    史浩当着前来迎候的大名府一众统制将校,高声说明来意。

    “末将代右路军拜谢皇恩!”杨丛义当即向南方恭恭敬敬施了一礼。

    而后说道:“末将等听闻皇上御驾亲征,驾临汴京、兴仁府,早就想拜见皇上,无奈没有接到诏令,北边真定府又有几十万金军虎视眈眈,末将等不能轻动。正月听闻皇上要来大名府,末将等欢喜不已,不想却是空欢喜一场。不过,既然史相亲来,也是无差,末将等欢迎之至!城内已备好酒菜,为史相接风洗尘,请史相入城!”

    杨丛义言罢,众统制官将校当即向两侧退开,让出一条通往城门的路来。

    “杨将军请!”

    史浩说罢,抬步向前,在杨丛义陪同下,往城内而去。
………………………………

第701章 两帝共存

    二月下旬,一支大宋军队自北向南渡过黄河,于二十五日抵达兴仁府辖下东明县境内,安营扎寨。

    二十七日,诸军统制赴行营,拜见皇帝赵昚。

    三月初六,一个消息飞马传回临安,朝野震动。

    消息中说,北伐右路军统帅杨丛义忽然亲率十万大军进驻兴仁府,携五十员战将赴行营,拜见赵昚,君臣相聚三个时辰,期间密议天下局势,当天多数战将返回驻地,而统帅杨丛义则始终在行营内,截至消息传出,仍未曾离开。

    大宋天下经不起折腾啊!

    得知这个消息的陈康伯急的差点昏死过去,好一番调理,才缓过气来,当天便面见杨存中、汤思退等人继续商议如何平息乱局。

    及至深夜,还是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争论不休。

    汤思退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上皇重临朝堂,那么大宋就只能有一个皇帝,不在临安,不在中枢,自然不能是皇帝,坚决拥护赵构重登帝位,力主下诏废除赵昚,贬为庶人。

    杨存中原本也支持汤思退,一国不能有二主,靖康之乱后,是太上皇赵构于大宋风雨飘摇之际,重建了临安朝廷,护住了大宋半壁江山,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论功勋资历,赵昚都无法跟赵构相比,即使是在赵昚当皇帝之后收复了失地,收复了汴京。

    但如今杨丛义从大名府率军南下兴仁府,声援赵昚,让杨存中有了顾虑。

    杨丛义的东路军有多少兵马,杨存中虽没有确切的数字,但从杨丛义控制的黄河以北包括整个山东在内的地盘来说,军队数量不会少于十五万人,甚至可能会达到二十万人。

    手里拥有如此数量的军队,杨丛义的决定足以影响天下大局。

    按兵不动许久,如今忽然率军进驻兴仁府,那么很显然,杨丛义要公然支持赵昚。

    赵昚登基年头不长,羽翼未丰,除了恩师史浩,整个临安并没有几个心腹大臣,况且朝中那些老臣跟赵构的时间远超过跟他,若无军队支持,想要废除他,也就是一道诏令的事情。

    可现在赵昚有手握重兵的杨丛义支持,想要废除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搞不好就是天下大乱,若给北方的金国喘息之机,大宋恐怕就要亡在杨存中前头!

    所以,此时的杨存中开始考虑陈康伯的建议,两帝共存,设南廷北廷,划江而治!

    太上皇赵构趁皇帝御驾亲征在外,重临朝堂,便已注定大宋天下不可能再平静,宰相陈康伯匆匆返回临安就是想从中寻找稳定天下的万分之一的可能。

    可翻遍史书也未曾见到过统一的国家同一时间有两个皇帝共同执政,更别说有两个朝廷。

    但若不让天下百姓承认两个大宋皇帝同时存在,废除任意一个皇帝,天下立马便会纷争四起,刚刚北伐成功,收复汴京等北方失地的大宋便会重蹈靖康之乱的覆辙,到时候丢掉的就不仅仅只是汴京,而是整个大宋!

    陈康伯作为大宋宰相,他决不允许这一切发生。

    酝酿许久之后,“两帝共存,分设南廷北廷,划江而治”的构想在他心中渐渐形成。

    不过如何让赵构、朝臣和百姓接受这个构想,却是一个大问题,毕竟这等事,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南北分治之后,如何消除巨大的隐患,以防南北相互攻歼,并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但对陈康伯来说,解决眼前两帝共存的问题远比如何消除隐患要重要的多,若两帝无法共存,大宋马上就会爆发战乱,若解决了共存的问题,双方就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商议如何避免攻歼。

    可惜的是,陈康伯的构想一开始便遭到汤思退为首的前朝老臣的猛烈批判,说他是要分裂大宋,居心叵测,纷纷上书,要求罢免陈康伯宰相之职。

    赵构是绝对的聪明人,因为北伐,几支大军都驻守在北方,李显忠、吴拱、杨丛义,三人手握三十多万军队,如今大军在外,局势未明,而赵昚稳居兴仁府,拥护他的也有不少老臣,他们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很多都在地方为官,握有实权,一场成功的北伐,让赵昚的名望如日中天,临安虽在赵构手中,却不敢轻易动他。

    陈康伯作为宰相,主战派首脑,几年来一直在主持北伐,居中协调,与支持北伐的赵昚几乎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北伐成功,他的名望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