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举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的所做所为完全超过了枢密院的部署安排。

    并且他这一支北伐军的行动速度,也大幅快于粮草补给速度,以朝廷给他补给的粮草情况来看,换了任何一个将领,也不敢率军直插大名府,因为粮食补给不够,一旦被金军南北夹击,必败无疑,而他却带领北伐军牢牢占据大名府,甚至还有余力派兵南下压迫黄河以北的金军,迫使金人同意迅速议和。

    当日陈康伯跟皇帝一起召见李显忠、吴拱时,的确跟他们二人说过,要他们动一动兵马,给金国皇帝压力,逼迫他早日答应议和条件,却从没指望过远在四五百里外的杨丛义,也没给他下达过任何指令,只愿他能坚守大名府就好。

    不想最先行动的却是大名府的北伐军,一路南下几百里,连克州县,将金军残兵逼退至黄河北岸的章丘城,却又围而不攻。

    杨丛义这一番匪夷所思的行动,就跟与远在归德府的大宋君臣有过面对面的详细策划一般,但陈康伯知道,不论是皇帝还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几百里外的杨丛义下达任何命令。

    除非,这一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也许早在文武百官刚从临安出发,杨丛义就已经跟某些人策划好了这些行动,不然大名府的北伐军不可能在议和刚刚开始的时候便挥军南下,兵锋直指汴京,逼迫金国皇帝答应议和条件,而那对章丘残兵围而不攻之举,实在是神来之笔。

    陈康伯脑筋急转,迅速思索一番之后,不得不怀疑杨丛义应该是跟朝中某些大臣关系密切,是他们共同策划了这一切。

    那么朝中有谁跟杨丛义有关联,跟他关系密切?

    杨存中吗?

    此次他留在临安,并没有一起来归德府,临安距离大名府上千里,不可能及时互通信息。

    如果不是杨存中,跟随皇帝一起来到归德府的文武百官中,还有谁跟杨丛义关系密切,能给他递消息?

    陈康伯排查同来的文武百官,发现其中好像并没有人跟杨丛义有交集,或是藏的太深,太过隐蔽!

    面对金国皇帝完颜亮的询问,陈康伯思索过后,只能回道,杨丛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统兵将军而已,并没有特别的身份和来历。

    此话说完,完颜亮命人将一沓文案资料放在陈康伯面前,而后说了一句话:杨丛义,不简单!
………………………………

第699章 惊天消息

    腊月十八,金人确认北伐军东、西两座全部后撤百里,撤至杞县、通许之后,随即开始准备撤离。

    腊月十九,数十万金军分为前、中、后三军,先后撤出汴京,金国皇帝完颜亮与文武大臣随大军撤离,往西边郑州方向而去。

    在他们后面是数不清的车队,装着无数粮草辎重和箱子,箱子里面是什么,无从知晓。

    车队之后是随同逃离的金国人,男女老幼,人数多达万人,他们带着无数家财离开,马车装的满满当当,地上留下深深车辙。

    这些人不是汉人,依据之前的约定,大宋监察使陈康伯没有阻止。

    腊月二十一下午,汴京城里最后一支金军撤出城外,向西赶去,陈康伯率军接管汴京,占据各处要地。

    当天夜里,金人尽数撤走的消息传至杞县、通许,李显忠、吴拱各带两万精兵连夜动身,赶往汴京。

    第二日巳时,李显忠、吴拱先后赶到汴京城下,每人派遣一万军队入城,听从陈康伯调遣,其余军队在城外待命。

    经过北伐军三日一寸一寸反复搜查,陈康伯确认金人并没有在汴京城做手脚,城内安全可控之后,方才派人回报归德府。

    腊月二十七日,赵昚同文武百官一道赶来汴京。

    在汴京城外,筑起高台,赵昚和文武百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告慰先祖。

    而后大宋君臣从东门进入汴京城,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欢庆。

    来到行宫,坐上金主完颜亮几天还坐过的宝座,赵昚心内激动不已,当即宣布,大赦天下!

    百官赐钱十万、绢百匹!

    淮河以北的百姓,三年免赋!

    北伐将士论功重赏,将士死伤者,抚恤翻倍!

    赵昚一时之间,意气风发。

    收回汴京,重回旧地,群臣也大受鼓舞。

    但很快,大宋将士们流血牺牲,拼死拼活才得来的北伐胜利,便转为对赵昚个人的溢美。

    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盛赞新皇赵昚,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知人善任,不愧是太祖血脉!

    赵昚听得很是欢喜,不由的有些飘飘然。

    腊月二十九,已快到新年交替之际,赶回临安过年,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便有朝臣建议,在汴京欢庆新年!

    不等议定此事,忽然有人提议,何不在汴京重建都城,临安临安,终究不是长居久安之地,既然已经夺回汴京,就该将都城迁回汴京。

    此议一出,君臣陷入沉默之中。

    但迁都还是不迁都,这个问题已经在每个人心里扎根。

    百官见赵昚不语,便无人敢再提。

    迁都历来是大事,何况汴京曾被金人占据三十多年,如今刚刚收回,民心尚且薄弱,贸然建都并不适合。

    并且函谷关以西还是在金人手中,若他们再次毁约,东出函谷关,则汴京危矣。

    还有,大宋都城临安是太上皇赵构亲建,如今他精神尚佳,身体还好的很,若迁都汴京,要不要将他一起带过来?他愿意来吗?

    汴京虽有繁华美好的梦境,但也有一场永生永世难以忘记的噩梦,回来很可能只是徒增伤悲而已。

    此后,迁都汴京之事,无人再提。

    君臣连日在已经繁华不再的汴京城流连,大街小巷,无处不去,似乎在找寻记忆中一些美好的东西。

    与此同时,吴拱的北伐军进驻洛阳,堵住金人从函谷关东出的通道,李显忠分兵驻守郑州、兴仁府、归德府和汴京,杨丛义的北伐军退回大名府。

    隆兴二年最后一天,大宋北伐军无战。

    隆兴三年,正月初十,赵昚带着文武百官离开汴京,东行至兴仁府,慰问归附的官吏百姓,大加赏赐。

    正月十七,赵昚带着百官从兴仁府北上,渡过黄河,准备前往大名府慰问北伐将士。

    结果行至澶州附近,大宋君臣听闻一个惊天消息。

    正月十二,太上皇赵构出德寿宫,在大庆殿召见留守临安的各部各衙官员议事!

    这个消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在赵昚、陈康伯、史浩等君臣及文武百官心里炸响,众人顿时惊慌失措。

    大宋要乱了!

    要变天了!

    这是每一个人心底的声音。

    但谁也不知道临安到底发生了什么,前来送消息的人不是传令兵,更不是官员,只是一个朝臣家里的下人。

    消息是真是假,无从辨别。

    慰问队伍当即停止前进,调头返回兴仁府。

    与此同时,派人飞马回临安探查消息。

    赵昚和百官在恐慌不安中,渡过了八天。

    正月二十五,确切消息送回兴仁府:太上皇赵构于正月十二开始,一连五天于大庆殿召集留守临安各部官员议事,并于选德殿、崇政殿召老臣议事!

    消息确切,太上皇这个是要干什么?

    赵构要做什么,呼之欲出,赵昚和百官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是他们不明白赵构为什么要这么做。

    若真如众人心中所想,如此以来,赵构置皇帝赵昚于何地,置文武百官于何地?

    兴仁府远离临安千里,那里到底发生了何事,众人根本不清楚,临安未曾派遣任何官员来行营,也未有朝廷的任何书信。

    在兴仁府空耗下去,根本不是办法,但皇帝赵昚和太上皇赵构的事,是皇家自己的家事,谁无法掺和。

    但此时刚刚跟金国议和,若传出大宋内部出现巨大的变故,恐怕金国转眼就会撕毁和议,重启兵戈。

    皇家家事,亦是国事!

    陈康伯身为宰相,历两朝,力主抗金北伐,大宋方得有今日之成果,他哪里忍心大好局势,就此葬送。

    群臣私下议论纷纷,臣心已然不稳,若再继续这么拖下去,好不容易拼来的成果转眼就会付诸东流。

    沉默多天之后,陈康伯主动求见赵昚,提议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不议他事,就议太上皇入主大庆殿之事!

    几天不见,赵昚精气神全失,脸上无光,眼中无神,往日的朝气,不复存在。

    听闻陈康伯提议,赵昚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