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丛义想以此,将七万军队打造成只进不退的大宋强军,一直到夺取燕京为止。

    汴京他已经不看在眼里了,即使徐州、蔡州、邓州方向北进失利,宿州大军也能拿下归德府,直达汴京城下。

    从流求北上山东的精武军和护卫军,已经在拿下益都府和沂州临沂,金军将很难进入山东,只要他们再拿下济南、泰安,以大军占据济南,真定、河间、燕京一带的金军拿不下济南,便不敢南下救援汴京。

    杨丛义得知他们顺利夺取益都府和临沂之后,对于夺取汴京,他已经没有太多担心,只有一个顾虑,那就是朝廷会不会因为一场微小的失利,就彻底让主战派失势,使北伐成为不可提之事。

    如今完颜亮与完颜雍在燕京一带对峙,随时都可能展开大战,只是完颜亮还是对宋军有所顾忌,即使他再狂妄自大,也不敢南北同时开战,一旦他们在北方率先开打,大宋得知消息之后,肯定会发动进攻。

    但可惜的是,除了杨丛义、沈缙等人,朝中根本没人知道金国北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今都以为金国北方只是发生了如同各路忠义军那样小打小闹的动乱而已,殊不知,金国已然有两个朝廷,一个辽阳,一个在汴京,当然汴京这个朝廷随完颜亮而动,完颜亮在那儿,朝廷就在哪儿。

    如果朝中有人知道辽阳完颜雍自立为帝,拥兵十万,占据燕京与完颜亮四十万大军对峙,激进派肯定马上下令淮河以北的宋军全力北伐,夺取汴京。

    幸好他们不知道,杨丛义也不想告诉他们,因为他得等机会,等完颜亮与完颜雍开打之后的机会。

    另外也是担心会被朝廷所猜忌,一旦山东之事暴露,总会有人找出私自调兵这条罪名,他们才不管回易护卫军到底算不算军队,如果这条罪名扣到头上,不死也得脱层皮。

    其实不用杨存中提醒,杨丛义也知道此时北伐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完颜亮不蠢,既然他想北上剿灭完颜雍,就不会不考虑汴京一带的稳固问题。

    若是完颜雍剿灭不了,宋军又攻入汴京,最危险的恐怕就是完颜亮,所以他在汴京周围肯定部署有一支强军,一旦宋军有进犯汴京的意图,必然会给宋军狠狠一击,迫使宋军后退。

    大宋朝廷南迁之后,多次北伐失利,纵使前期顺利,结果却无一不是遭遇一场失利之后,朝廷立场转变,主和派抬头,导致功亏一篑,大宋军队拼死拼活,最后还是回到原地。

    跟大宋打过几十年交道,金人当然明白宋朝廷这种胆小怕事的秉性,他们是害怕失败,第一次失败丢了汴京,第二次再败,可能就要丢掉临安。

    完颜亮要想全力跟完颜雍斗一场,就必须先将宋朝廷打怕,哪怕只是让他们吃一场败仗,只要大败一场,宋廷就不敢再轻动,而他就可以全力剿灭完颜雍。

    所以完颜亮至今迟迟没对完颜雍动手,也许就是在等宋廷主动北伐,对金军发起攻击,他好找机会给宋军狠狠一击,彻底熄灭宋军北伐的妄想,再依靠主和派的手将主战派全都赶出朝廷,南边无事,他才能安心调兵北上,剿灭完颜雍。

    杨丛义对完颜亮在真定府、河间府聚兵不动,是很怀疑的,完颜亮一天不对完颜雍动手,完颜雍的实力便会一天天增强,各州各府各势力看到完颜雍无事,肯定会主动投诚、归附,这对完颜亮很不利。

    他相信完颜亮肯定明白,只是担心会被南北夹击,不得不等待机会罢了。

    整个金国和大宋,现在最想赶紧开战的肯定就是张浚、陈康伯和大宋皇帝赵昚、金国皇帝完颜亮等人。

    其他人则都是在被动等待,或是站在场外看戏。

    完颜亮一定在汴京一带留有一支强军,这是毫无疑问的,首次北伐失利也是完全可能的,杨丛义根本不怀疑,所以他就必须取得一场胜利,给大宋朝廷信心,不然以后将彻底失去北复中原的机会,更不要说燕京。

    今年停战以来的八九个月,杨丛义除了亲自全程督促新组建的精武军训练,每隔一个月都要跑一趟宿州、亳州、陈州和永城、临涣等地,亲自督察各军训练和伙食供应。

    严禁各级将官克扣士兵粮饷,一经发现,追回被克扣的粮饷,就地免职。

    同时下令,严禁军中赌博酗酒,一经发现,军官降职,士兵鞭刑。

    要想打胜仗,没有严明的军纪根本就是妄想,仅凭一时意气,即便能侥幸胜上几场,最终可能一仗就败了回去,还会丢掉性命。

    还好,驻守陈州的左军都统制苏仲,驻守亳州的中军都统制薛望,驻守宿州的右军都统制潘诚和驻守临涣的前军都统制袁华,他们四人都是当初的宣威军旧人,杨丛义带他们多次打胜仗取战功,在他们心里素有威信,所以他下达的军令,各军都不打折扣的坚决执行。

    他们都知道,杨丛义辛苦练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恢复中原,青史留名,而他们将是恢复中原的主力,如果青史上有杨丛义的名字,也必然会有他们的名字。

    青史留名的诱惑,足以让他们全力以赴。
………………………………

第662章 帮扶信任

    苏仲、潘诚、薛望、袁华等一众将官练兵下功夫,将士听指挥,能吃苦,得益于充足粮草供给。

    原本宿州都统制统辖的近七万兵力,粮草供给都是朝廷负责,奈何每月消耗的粮食实在太多,从江南运过来,路途遥远,路上损耗严重,还不一定供得上开销。

    于是在供给六个月粮食之后,朝廷便只能给现钱,由各军自行采购粮食,同时将征购粮食的任务压到驻军所在州府。

    宿州、亳州、陈州一带的粮食早在去年完颜亮率军南下时搜刮一空,民间已经很难买到粮食。

    作为忽然被启用,直接从老家到宿州来任知州的张孝祥,面对粮草问题,他是很头疼的。

    州府县虽然已经恢复秩序,百姓回到旧地安居,但他们也缺少粮食,也许明年春天就会发生饥荒。

    杨丛义的七万大军需要粮食,宿州十几万百姓也缺少粮食,这是一个大难题。

    好在杨丛义给他介绍了一个商贾,告诉他只要有钱,就可以通过贸易途径,从其他地区购买粮食。

    张孝祥手里是有钱的,也是朝廷为安抚宿州等地的百姓专门拨付的一笔钱款,有十几万贯,有商贾他就能解决最棘手的粮食问题。

    虽然他考中状元之后,一直在临安任职,没有治理过地方,但他本身就起自底层,对普通百姓非常了解,只要没有天灾兵祸,没有苛捐杂税,百姓就很快恢复生产,过好自己的日子。

    所以,在他看来,治理地方就四个字“无为而治”,只要管好属官,不让他们胡作非为,一州一府之地就能自然恢复,用不了多久就能昌盛,但前提是,百姓遭遇不可抗的灾祸时,官府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庇护,助他们渡过难关,不然州府必乱。

    在有商贾帮他解决粮食问题之后,张孝祥轻松了。

    闲下来的张孝祥并没有坐在城内的州府衙门跟文人墨客吟诗作对、舞文弄墨,而是走上街头,走出城门,走进夜旷,走进百姓破旧的院子,走进军属营地。

    在城外他看到了更多为生活奔走,不知疲倦的百姓,他知道,只要百姓在,宿州在明年春耕秋收之后一定可以繁盛。

    他的信心来自于宿州近八万随军家属,八万人能开垦很多良田,杨丛义承诺给每个带来家属的将士五亩土地,张孝祥命令州府官吏调查统计之后,将数额提高到十亩,并且在上报朝廷同意之后,所有新开垦的土地,免除三年赋税,田地所得,全归军属自己。

    与此同时,他还跟杨丛义协商,打算将军中一些不能作战的驮马买过来,借给百姓开垦荒芜的土地。

    但军中的驮马杨丛义是打算分给随军家属的,张孝祥自然不能强求,也不会强求,因为他买驮马劳力本来主要就是想借给随军家属,如今军中直接分配,倒给他省了不少事情。

    宿州的张孝祥如此,亳州任职的辛弃疾也为民生忙碌。

    辛弃疾本在山东义军首领耿京手下任掌书记,代替那支实力强大的义军去了一趟临安,请求归附宋朝,在得命封官,回山东后,方才听闻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害,数十万义军也分崩离析。

    愤怒至极的他,亲率五十骑直奔五万余人的敌军大营,一举将张安国抓获,并带领了一支几千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