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丛义看着跪地哭泣的五个柔弱女子,紧了紧手里的刀,几番尝试后,心下不由的叹息,最终还是下不去手。

    “好吧,扬州城你们回不去了,回去也是死,跟我走,我给你们一个活命的机会。”杨丛义收起了手里的刀。

    “谢谢大人!谢谢大人!我们从今以后就是大人的人,当牛做马,服侍大人!”一听有活命的机会,五名女子纷纷叩谢,承诺攀附,托付性命。

    “赶紧上车跟我走。”杨丛义挥舞马鞭,将一辆马车驱赶走,转身来到另外一辆马车旁。

    五名女子闻言,马上拖着瘫软的腿,匆忙上马车,挤在一个车厢内。

    马鞭一挥儿,催马而走,杨丛义驾着马车继续往东去。

    大半个时辰后,马车来到京杭大运河边,此处有金军驻守。

    杨丛义向守军表明户部尚书身份,要来一艘船,而后带着五个女子登船,沿运河南下。

    一个时辰后,船只通过运河到达长江边。

    “大人,我们不能往前了,宋人的战船太厉害,一旦进入长江就危险了。”见船上的大人没有新的命令,小队长开口提醒。

    “瓜洲大营发生的大事,你听说了吧?”杨丛义问道。

    “听说了。”小队长小心回答。

    “大军马上就会北撤,本官要到长江对岸,去探探宋廷口风,而后再商讨重新议和。停战议和,此乃大事,宋人不会对我们不利,放心,不会有生命危险,赶紧渡江!”杨丛义解释道。

    “是,大人!”小队长一听将要北撤,顿时喜上眉梢。

    片刻之后,船只加快速度,朝江中行去。

    不多时,船只还没到江心,便被一艘大宋战船盯上,径直靠了过来。

    船上的金军士兵十分紧张,顿时就放慢了速度,不敢继续向前。

    一刻钟后,悬挂杏黄旗的大宋战船出现在十丈之外。

    原本小心戒备,随时准备发动攻击的大宋战船士兵,忽见对面船上举起一块白布,只听一声令下,纷纷放下手里的弓弩。
………………………………

第642章 攻城掠地

    绍兴三十一年,冬月二十七日,秀州行营接到战报:镇江守军击败敌军夜袭,杀敌万余,缴获敌船八十余艘,击毁敌船二十余艘。

    行营内,大宋君臣,坚守镇江的信心倍增。

    二十八日,泰州战报送达行营:二十六日敌军进犯泰州,攻破泰州城,大肆劫掠,百姓死伤无数!

    大宋君臣惶恐,逃亡派抬头,皇帝赵构准备随时撤离。

    二十九日,镇江战报送达行营:瓜洲渡敌军与扬州敌军内斗,敌军大部撤离瓜洲,进驻扬州附近!

    行营上下大喜,急令杨存中、虞允文查明敌军详情!

    腊月初一,接镇江急报:敌方大军撤离扬州,北返金国!

    腊月初二,再接镇江急报:杨存中、虞允文亲自渡江探明敌情,除扬州城还有近万敌军外,瓜洲渡附近,已无敌军!

    得知此消息,行营上下震动,赵构当即下令加快行军,五日之内赶往镇江府!

    同时下令,建康府、镇江府守军渡江反击,收复失地!

    腊月初六,镇江中军四万将士在都统制邵宏渊率领下率先出动,从瓜洲、真州渡江,合围扬州城,敌军弃城而去。

    中军立功心切,紧追不舍,追至天长县附近,遭遇五万敌军埋伏,奋战一天,损失万余人,退回扬州城休整。

    与此同时,建康都统制李显忠奉命率军从太平渡、建宁渡江北上,两线并进,一举收复和州、滁州,而后继续向北,先后收复含山县、昭关,而后于柘皋合兵一处,直逼庐州。

    镇江中军向北追击敌军失败后,休整一天,与后军两万人一同渡河向东,收复泰州、高邮、兴化,而后合攻宝应。

    在镇江中军、后军渡江完毕后,镇江前军两万余人在杨丛义率领下由真州渡江,带十日口粮,昼夜行军,直奔淮河渡口,盱眙县。

    最终于腊月初七傍晚在盱眙县南边的古桑追上等待渡河的敌军,于当晚子时对敌军发起攻击,战至天明,将尚未来得及渡过淮河的近两万敌军剿灭于淮河边。

    全军休整半天,从战利品中补充口粮、分配战马后,随即渡河追击,三天之内收复洪泗县、泗县和灵璧,斩杀敌军万余,缴获战马五六千匹,吸收义军四千余人。

    而后全军直逼宿州,当地义军协助下,不到半天时间攻下宿州城,杀敌六千余人,敌军士气衰弱,仓皇逃亡归德府。

    拿下宿州后,杨丛义力排众议,放弃继续乘胜向北追击,而是选择当先巩固既得城池,分兵东、西两路,收复周边地区。

    其中由苏仲权西路军都统领,率一万人向南攻取蒙城、应台两地,切断淮西敌军退路,与淮西可能追击的宋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彻底剿灭庐州、寿春一带的敌军。

    东路军由潘诚权都统领,率一万人向东攻取宿迁,与镇江前军、中军前后夹击可能逃窜的敌军。

    其余近两万人,在宿州休整,一边招募新兵,一边加强防御工事。

    两天后再度分兵一万,由袁华权都统领、薛望权副都统领,引兵渡河北上,夺取符离、临涣和永城,并伺机夺取临涣东边县镇,稳固宿州防御。

    腊月十五,薛望攻取永城,进逼亳州,袁华攻取临涣,后又夺取蕲县,进逼徐州。

    腊月十八,西路军送回消息,他们及时赶到应台截断经寿春北撤的敌军,与建康李显忠部,前后夹击,歼灭三万敌军,而后趁胜夺取颍州,正向西进发,准备夺取陈州。

    腊月二十,东路送回消息,他们已经夺取宿迁,在泗阳县,与镇江中军、后军前后夹击,剿灭敌军两万余人,正与中军汇合,北上攻取徐州。

    得知东路军消息之后,杨丛义命薛望分兵驻守临涣,命袁华率军五千向东靠近徐州,配合东路军和镇江中军攻取徐州。

    短短几天内,宿州便招募新军五六千人,一部派往永城、临涣加强防御,一部在宿州训练,协防宿州城。

    由于几度分兵,杨丛义亲自统帅的宿州守军已无多少老兵,大部分都是一路吸收进来的义军和招募的新军,组织涣散,战斗力堪忧,若敌军来犯,恐怕抵挡不了多久,是以忧心忡忡,各路捷报频传,也不能打消他的顾虑。

    无老兵可用,只能命新军和义军加强训练,并亲自上城巡守,加强城防管理。

    除此之外,急切期待东路、西路军取得战果之后,分兵回援,巩固现有城池。

    为此,杨丛义向东路军和西路军各下命令。

    命东路军夺取徐州之后,不得继续北上,若镇江中军北上,东路军则留守徐州,若中军留守徐州,东路军则退回宿州。

    命西路军夺取陈州之后,别再盲目西进,东归和宿州、永城驻军,东西夹击,攻取亳州。

    腊月二十五,东路军传来捷报,已与镇江中军一道夺取徐州,中军趁胜北上,他们已在徐州驻扎,巩固防御。

    腊月二十六,袁华率领军队返回临涣,宿州北部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

    腊月二十七,西路军传回捷报,已与淮西李显忠部夺取陈州和郾城,正率兵向东。

    得知西路军消息,杨丛义令袁华接管永城防务,命薛望率领永城、宿州八千军队西进,与苏仲东西合攻亳州城。

    腊月二十八,东路军传来消息,镇江中军北进受阻,正退回徐州城,待中军退回之后,东路军即刻返回宿州。

    腊月三十,东路军全军退回宿州,当天就奉命往西,与薛望合兵,从东面攻取亳州。

    同一天,西路军拿下鹿邑县的消息送回宿州,短暂休整之后,继续向东。

    正月初三,苏仲、潘诚、薛望,三军三万五千余人汇合于亳州城下,准备次日攻城。

    当天夜里,城内义士擒获亳州留守完颜守能,亳州不攻自破,降军一万一千余人,其中九千汉军改旗易帜,归顺宋军,另外两千余人收缴武器、衣甲,看管在军营。

    占据亳州之后,杨丛义严令,除探子之外,任何部队不得渡河进攻归德府,以稳固防御为主,带后方补给送到,补充兵力之后,再图北进。

    同时命令潘诚率军退回宿州,主持宿州防御。

    至此,苏仲为正、薛望为副的亳州守军达三万余人,杨丛义为正、潘诚为副的宿州守军达两万五千余人,袁华负责的永城、临涣等地军力也达到七千余人,杨丛义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