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泉州共出货四十船,所获钱财总计三千四百八十五万贯,加上在广州出售的货物,如今已有将近四千万贯收入。
若再算上神舟上存放的金银珠宝、珊瑚玉器等奇珍异宝,就目前所得已远超五千万贯,先一步赶赴明州的那七十船货,价值更高。
总之,这次回易完成朝廷交办的任务应当是十拿九稳,若是明州交易顺利,多赚上千万贯钱也不是问题。
陆游拿着账目,心中大受震动,都说百姓没钱缴税,朝廷没钱拨款,之前一直想不明白钱都到哪儿去了,如今他算是明白了,钱都在豪商巨富手中,都在王公贵族家里,钱都被他们收敛起来了,所以百姓没有钱,国库没钱,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朝廷没钱修路没钱赈灾。
船队带回来的西洋货物,价钱高的普通百姓看都不敢看,那些富商豪门却能一掷千金,更有甚者,直接整船买下,货都不用装卸,直接运走,他们的豪气初时让陆游很难平静,因为在他们面前,他是那么的贫穷。不过随着交易越来越多,他渐渐麻木了。
随后一个问题时常在脑中浮现,钱多少是多,多少是少?
他还跟沈缙就此事讨论过,最终他们一致认为,钱不存在多与少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够用就行了,真给他们几百万两银子,他们还不知道怎么花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回家去,谁愿意花谁花。
与此同时,又一个问题在脑海浮现,回易船队没回来之前,富商豪门手里的这些钱都在哪里?都放在地窖吗?若没有回易,他们把搜刮到的钱全都藏在家里,十年几十年之后,百姓手里还有钱吗?朝廷手里有钱吗?
这是个问题。
当年在临安游学,准备科考时,曾经与太学生辩论过关于“百姓藏钱一万贯,三年之内不交易便没收”是否合理的问题,当时心里就有疑问,百姓手里的钱从哪儿来,朝廷的钱从哪来,最终这些钱又流到哪里去。
那时他想不明白,后来做了回易参军,随船出海,才渐渐想明白一些。
如今那些商贾拿出手里的大笔钱采购了无数货物,他们势必要把手里的奇货提价之后进行售卖,再收回更多的钱来,从他们手里购买货物的人,又是从哪里弄来的钱?
毫无疑问,他们赚不了大商贾的钱,只能搜刮底层百姓。
所以如此高价的西洋齐货,对普通百姓来说没有丝毫好处,反而会让贪婪之人为获得足够的钱财满足私欲,不停的搜刮他们,带给他们更大的伤痛。
这些天陆游因为此事,内心煎熬不已,不知他来回易到底是对是错,这个问题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起,毕竟,一旦说出来,恐怕就被看成是不支持回易。随后马上就会有人问,既然不支持回易,当初为何出海?
为避免麻烦,他选择闭嘴,把问题藏在心里。
从泉州去明州,水路不足千里,顺风北上,不用太赶,七八天也就到了。
神舟上能跟杨丛义说上几句话的除了陆游之外很少,他又不喜欢一个人观舞听曲,所以时常会找陆游聊天。
能聊的话题很多,但很多时候不由自主的就会聊到回易,聊到朝廷大事。
年轻的陆游毕竟是读书人,尚未入仕途,心里有话根本藏不住,杨丛义很快就觉察到他对回易的看法和态度,对整个回易来说是很不利的,也很危险,因为他心底已经开始怀疑回易,怀疑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回易是必须坚持的朝廷大事,在杨丛义看来,挣钱是小,培养一种进取、冒险的精神更为重要。
现在的大宋*逸了,临安歌舞升平,高官小民一起享受安逸,地方驻军不再训练,享受太平,等危机来临,他们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
不能打仗,那就远洋冒险、练兵,激发随行将士们面对狂风巨浪时的勇气。
然而,这些话杨丛义不能跟他直说,他怕他会刨根问底,而他的来历和秘密,真的是秘密,不能跟任何人说起。
最终,他们的议论回到远洋回易的初衷,赚钱,丰盈国库。
对于陆游远洋回易带回来的高价奇货可能使普通百姓更加困苦、更加贫穷的忧虑,杨丛义给了他一个解释。
他告诉陆游,朝廷缺钱、国库空虚,于是才有了回易处,回易处是为朝廷赚钱的,朝廷赚钱跟商贾一样,大部分商贾赚钱只为传后世,而朝廷赚钱是为了花出去,拿钱办大事,最终回易船队赚来的钱,会通过各种途径再次回到百姓手中。
钱,只有流通才有意义。
当天,杨丛义跟陆游说了很多,解释了他所理解的回易和贸易的意义,而让陆游记忆深刻的,只有这一句。
………………………………
第537章 回京复命
钱财快速流通,整个国家生产生活才有活力,远洋回易意义重大。
陆游通过杨丛义的解释,想明白一些道理,他的心结解开了,如释重负。
与此同时,他对朝廷政策制定的深意和政令运行规律也有了一些自己理解,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多了些了解,整个大宋如今面临着什么危险,他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
几番深谈之后,陆游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对回易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他认为船队从异域带回来的东西,人人都觉得奇货可居,在大宋高价出售,可以赚大钱,那么运到西夏和金国,肯定也能卖出好价钱,或者直接跟他们交换,换一些大宋用金银都买不到的东西,比如马匹和牛羊。
陆游的这个想法很好,杨丛义马上开始考虑此事的可行性。
大宋自从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丢失,马场也全部落入金人手中,如今唯一的一个马场在荆湖,但马场面积有限,产出的马匹也不过才数千匹,加上大量百姓南渡,很多土地被开垦成农田,没有大片牧场,根本养不出好马,甚至连牛羊都成了紧缺物资。
如果真能通过西洋货从金人、西夏人换来大批马匹和牛羊,一能解决战马和运力的问题,二能增加耕地的效率,大宋每年的粮食产出将有一定增加,还能解放一些劳动力,他们又能从事手工业,或是其他农业生产,制造出更多商品,运往西洋,换回更多货物,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大宋的局面将会大大改善,将来不费一兵一卒,掏空金国和西夏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此事是否可行,杨丛义对陆游的想法还是大加赞赏,至少他开始认真思考回易的意义,真正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
几天后,神舟到达明州。
沈缙带领的船队已经跟闻风而来的各路商贾展开交易,就在杨丛义、陆游达到回易营地的当天,便有三船货交割出去。
截至当天,已经签订交易契约,而还没来得及交割的货物就有三十船之多。
绍兴、明州一带的商贾,甚至是从扬州、临安赶来的豪门大户,比等待在泉州多日的富商更加疯狂,他们的采购不论货物细分种类,也不论价钱,更不论数量,直接就从船册上挑选,要么一船,要么两船。
那些拿着一百万两、两百万两银子来采购货物的小商贾直接靠边站,根本轮不到他们上前,虽然回易船队一再强调先来后到,公平交易,然而在巨商豪门面前,小商贾哪有抗衡的资本。
眼看只有三十多艘船货物尚未交易,杨丛义不得不让沈缙放慢交易速度,这些货不能在明州全部出售,还得给临安留一些,至少得留下十船。
朝廷是要脸面的,大宋又有这么多官员,每年节日很多,赏赐的东西不能千篇一律,今年赏赐半领衣裳,明年再赏半领,肯定是不行的。
回易处是为朝廷办事,说是只要赚回钱来就行,若是真的只给钱,不给留几船货,那肯定是自讨没趣,杨丛义又不傻,这种事他当然要考虑。
还有,临安勋贵和朝廷大员很多,但真正有钱的并不太多,他们的财力根本无法跟豪商巨富相比,以他们的身份地位若用不起西洋奇货,那么回易也就别想再继续做下去。
当年有回易之功,汤鷽却被流放琼州担任一个小小的地方官,而他也被打发到昌国海岛,后面更是让他去了广南,经过这么多年,他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前的那番经历跟跟他们不无关系,或许便是当年船队回来大肆售卖奇货,却没有考虑那些家底并不丰厚的勋贵和高官大员。
船队在明州的交易,陆游加入之后,杨丛义便不再关注,也极少插手,那些商贾采买多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