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言属实?”

    “千真万确!”

    杨存中微微点头,而后道:“好了,没你的事了,下去吧。”

    杨丛义不知何意,难道叫他来就为这点事?流言的问题还没为他澄清,就让他这么离开?

    可都指挥使大人已经发话,他还能如何。

    “是,多谢大人!”

    杨丛义抬手行礼,而后朝后退了几步,这才转身快步离去。

    出了官衙,心下才猛然一轻,大口呼气,定了定心神。

    殿前司都指挥使位高权重,一言可定人生死,暂时躲过一劫,杨丛义如何能不高兴!

    可接下来会怎么样,他就难以预知了,虽然问心无愧,可在各方权势倾轧面前,他渺小的像一只蚂蚁。

    既然无力挣扎,就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吧!

    杨丛义出了殿前司都指挥使司衙门,独自一人迅速返回署衙。

    他知道,不管是什么结果,张大人都回来会告诉他的。

    就在他离开之后,杨存中忽道:“张兵案,你觉得这个杨丛义所言是真是假?”

    张大人稍稍犹豫了一下,回道:“他没有必要说假话。”

    “此子要多多留意,不是大忠之人,便是大奸之徒。”杨存中眼角微缩。

    他之所以怀疑,便是因为杨丛义表现的过于坦诚,他经历的一切,看过的,听过的,在他面前没有丝毫保留,全盘托出,要么他真的坦坦荡荡,要么他心机深沉,已经做了准备,不怕任何人查。

    若是大忠之人,一切好说,倘若不是,自然就该驱逐出殿前司,或是尽早除掉。

    “是,下官明白!”张大人抬手应是。

    “回去吧,三天之内带着将校挑选章程来。”杨存中说完此话,便低头翻看面前的文册。

    “是,下官告辞。”

    张大人起身行礼后,赶紧离开,不愿再有半刻停留。

    跟高官显贵在一起,真的让他很难受。

    在张大人离开之后,杨存中随即叫来校尉,吩咐道:“去查查兵案秘书杨丛义的底细,三天之内我要知道他的所有消息。”

    那校尉应了一声,迅速退出,马上带人直朝殿前司兵案衙门而去。

    临安官场四散的流言,让杨存中心中不安,自从十年前宋金和议开始,武官武将在大宋的地位一贬再贬,特别是在当年一批名将元帅陆续交出兵权,从军中隐退之后,武人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地位大幅降低,军心离散。

    原本驻守在淮河、长江一线,能征惯战的几十万屯驻大军,这几年军备松懈,一年难有几次操练教阅,从上到下全在混吃等死,在朝中已无半点势力,归殿前司统帅的禁军也是一样,除了拱卫临安的几支禁军,其余的禁军比眼下的屯驻大军还要不如。

    即便武人的地位已经不堪到如此地步,可朝中那些咬唇鼓舌的文官集团还是不肯罢休,一心想把所有武人全部踩在脚下,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这让如今唯一一个站在朝堂中间的武人杨存中如何不恼火?

    十年之前,大宋朝堂随风雨飘摇,可武将辈出,现今却人才凋零,老将寥落,咸安郡王垂垂老矣,清河郡王张俊不问世事,少保吴璘久在西北边关,远离朝堂,满朝文官施加给武人的压力,全都让恭国公殿前司都指挥使杨存中一人扛。

    那帮卖弄唇舌的文人不过是想借南剑州之事给天下禁军、屯驻军一个警告,警告他们老老实实的不要妄动,更不要有小心思,最主要的是不要跟地方官府抢吃的,那是所有文人的禁脔,粗鄙的武人没资格触碰,连看一眼都不行。

    杨存中身在朝中十几年,早已将这一切看得清楚,韩世忠受不了满朝文官的排挤离开临安,张俊也受不住挖苦辞官还乡,而他杨存中不行。

    祖父杨宗闵、父亲杨震皆在与金军作战中战死,为朝廷抛了头颅,洒了热血,他作为后世子孙、将门之后,怎能轻易离开,撒手不管,若是这样,如何对得起战死的祖父和父亲?
………………………………

第413章  内侍造访

    朝中再艰难,纵使只有他一个武人,他也必须坚持抗争到最后,大宋不能亡,祖父和父亲的血不能白流!

    杨丛义说的很清楚,南剑州之事虽然确实错在神骑军,但若是不是州衙相互推诿不拨付粮饷,几千人又何至于自谋生路,而后才发展成难以控制的局面。这帮文官不追究拖欠、克扣驻守禁军粮饷的根由,反而指责禁军自谋生路,经商获利,与民争利,他们哪里是与民争利,不过是从达官显贵、豪门大户的米仓里抓了一把米,让他们不高兴罢了。

    他虽看得清楚,却也无力争辩,皇帝都发了话,他又能如何?可事关殿前司的流言蜚语不息,却让他烦躁不已。

    北方的屯驻大军早已分散成一支支分散的军队,由文官进行节制,西北方边军虽然还控制在武人手中,但他们远离临安,游离在朝堂之外,只有殿前司统管的禁军拱卫临安,周旋在朝堂之中,不得脱离,成了众矢之的,人人都想来踢一脚、踩一脚、骂一句,时不时的抓住机会就想制造事端,打压武人、打压军队。

    这次南剑州之事牵扯到神骑军和殿前司,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禁止军队经商看来已经是定论,无法更改,若还想借此机会离间殿前司与各地方驻军的关系,打压分裂殿前司的实力,却也没那么容易。二十余年前,朝廷仓促南渡时,殿前司名存实亡,如今刚刚恢复一些实力,岂可让文官肆意打压夺去权柄?

    可要破除流言,稳定军心,也不是那般简单,若能利用此次挑选将校,或许就能迅速凝聚军心。

    杨存中手拿文册,却是思绪万千,一心在想如何稳住殿前司好不容易争来的大好局面,重现殿前司曾经统管天下百万禁军的辉煌。

    “大人,宫里有位黄大人求见?”

    正入神思虑间,一亲兵近卫进来通禀。

    “宫里来的?快请进来。”一听来人,杨存中急忙吩咐道。

    近卫应一声,退出。

    少时,只见黄琦只身进来,一见杨存中便笑道:“下官见过国公大人。”

    “黄大人不必多礼,快快请坐!”杨存中放下手中文册,忙从书案后走出来。

    黄琦抬手道:“国公恕罪,多有打扰了。”

    二人谦让一番,杨存中先落了座,黄琦随后才在一旁坐下。

    “黄大人百忙之中莅临殿前司,不知是有何事啊?”稍作寒暄,奉上茶来之后,杨存中开口问道。

    内侍黄大人极少来殿前司,此番忽然亲自来此,必有要事。

    黄琦笑道:“下官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来见国公确实有事。”

    “黄大人不妨直言,能协助的,殿前司绝不推辞!”杨存中笑道。

    “好,那下官就直言了。”黄琦稍作停顿,而后道:“下官三年前奉官家之命组建回易船队,进行远洋回易,其中有一回易参军姓杨名丛义,从督造回易一直到去年返回大宋,两年半时间都在协助下官,不久前发现船队在西洋采购的货物出了些问题,需要找他核实。听说他如今在殿前司任职,下官不好冒昧的直接去找他,特来先见国公。”

    “杨丛义?”杨存中微微一顿,问道:“不知黄大人对此人了解多少?”

    黄琦道:“实不相瞒,下官对他了解的还算深,当初武学复建,他初入武学之时,下官就派人暗中观察过,他出身微寒,是得到当时的地方官推荐,才得以来到临安,通过入学测试之后进入武学,在武学一年半,读书求学十分刻苦,提前通过了公试,得以授官,后来他就协助下官督造回易,天南海北到处跑,造船、建军、招募各类人手,事事都能独挡一面,实在是难得一见的青年俊才。

    船队离开大宋出海以后,他任回易参军兼宣威军监军,先是护卫左司郎中戴骢去李越出使,李越王子作乱,欲对大宋使节不利,他带着一千余名宣威军在那边打了几仗,抓获了罪魁祸首李越王子,后来在南洋三佛齐国汇合以后,船队向西的海路被当地权臣大家族所阻,在他坚持下,宣威军又联合王室禁卫,一战灭掉了那个大家族,向西的海路这才打通。后来船队在往天竺的路上遭遇风暴,他不幸落海,好在大难不死,流落荒岛,四个多月以后又在天竺追上了船队,在天竺船队一份为二,戴骢以回易正使的身份独领一部在天竺回易,下官带着杨丛义等人去了更远的西洋塞尔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