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知州的一番话,戴骢听的十分受用。

    虽然戴骢品级比马知州低,但他是京官,一到地方,代表的就是朝廷,何况他现在又是身负皇命的回易正使,奉命出使南洋,地位更是尊崇。马知州赞扬他的这话,他此时完全不必推辞。

    随后马知州便把他全力支持回易船队,调配、搜集船队所需物资的经过和结果,轻描淡写的告诉戴骢,并说为了满足船队南下所需,他几乎把府库的存余和城里商户、富户的累积都搜集出来,凑了整整五大船,至于搜集物资所花费的钱财,州府可以自己想办法,让戴大人不必分心。

    戴骢是聪敏人,一听就知道马知州的意思,当即就说马知州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回易,若回易能成,马知州也有一功,采购物资的花费,也是朝廷的回易成本,当有回易船队支付,但现在船队已经出海,现钱不多,这些五船物资的费用就挂靠在回易督造的账上,他会给临安去一封文书说明情况,这些费用先从今年广州要上缴的赋税里支出。

    马知州跑这么远过来,等的就是这几句话。

    二人又闲聊许久,得知戴大人和黄大人从没来过广州,远来一趟不容易,当尽地主之谊,马知州立即又十分热情的邀请他们去广州作客,广州有许多临安所没有的特产和美食,定要好好去品尝品尝。

    盛情难却,戴骢被说动了,正要答应进城,却听黄大人说道,现在已是正月,冬季风马上就结束,南下的时间不多,多耽搁一天就多一天风险,延误船队南下大大不妥,不如船队归来时,再进广州作客,就是在广州停留十天半个月,也没问题,不必赶在这一时。

    黄大人最后又对方知州大大的感谢一番,明言回宫之后,一定会向官家禀明方知州为国家社稷所作的努力和他的一片苦心。

    方知州连得正使和副使赞扬与承诺,心下欢喜。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他非常满意,眼看天色不早,又不方便留在船上,便起身告辞。

    双方又是一番嘱咐之后,方知州才被送下神舟主船,自行返回广州。

    休整、补充完毕,船队浩浩荡荡的离开广州,一路南下往琼州所在的千里长沙而去。
………………………………

第209章  学习剑术

    从广州出海就进入陌生的千里长沙,船队的航行速度降低不少,之前一天一夜航行的路程,进入陌生水域后就要走两天。

    离开广州重新出发十天之后,海上北风已经逐渐减弱,风帆全部升起,速度也不比以前快。

    对此,杨丛义比较焦虑,一旦二月冬季风结束,夏季风开始形成,整支船队还在南海,那就要面临强烈的西南风,船队便要逆风而行,在南海逆风而行,这就是嫌活的太久。

    从泉州出发的太晚,如今已经没有好办法,如果要想在夏季风形成之前出南海,就不能按之前预定的航线走,先到安南,再到占城,还要到真腊停留。必须改变航线,最多在琼州补充淡水之后,直接南下,哪里都不停留,一天也不耽搁,如此才有希望在一个月左右穿过南海,走出万里石塘。

    可这个航线太冒险,几乎没有海船不在占城中转,一个多月不补充物资是难以想象的,当然回易船队所携带的物资足够,每艘海船装载的淡水,节省一些,喝一个月也不成问题,但这条航线估计没人走过,就是葛三仔,他也没有冒险从广州直下南海。

    这条直下南海的航线一个是没人走过,不知道有没有危险,另一个是戴骢的阻力,他是回易正使,负有出使南洋各国的使命,从安南、占城、真腊边上过,却不上岸不进城,这显然有失大宋天朝体面,戴骢绝对不会答应。

    杨丛义站在甲板上感受着比半个月前减弱不少的北风,望着一望无际、空远辽阔的大海,也只有干着急,只能期望夏季风晚点来。

    “杨大人,这海上什么都没有,你看什么呢。”

    忽然身后一个声音打断他的思绪,杨丛义回头笑道:“张道长,不再休息一会儿?”

    张柳笑道:“三个时辰也够了。”

    望着大海,伸展、活动一下手臂之后,又笑问道:“杨大人,有没有兴趣过几招?”

    杨丛义连连摆手道:“不是道长的对手,还是不要让我丢人现眼了。”

    张柳笑道:“杨大人言重了,不过是切磋几招,点到为止,况且大人的枪法也独树一帜,颇为凌厉,很有可取之处。”

    杨丛义连连摇头,笑而不语。

    张柳接着说道:“这些天在船上实在太闷了,杨大人,你不觉得闷吗,随便比划几下,打发下时间也好啊。”

    杨丛义笑道:“我这枪法练了不过三四年,火候不到,跟道长对练还是差得太多。不如我跟道长学剑吧,道长以为如何?”

    张柳剑法了得,当日在回太湖县的官道上已经见识过了,一人对六七人丝毫不落下风,昨天见他练剑,忍不住技痒,就提出跟他切磋一番,当时就有好多军士出来看热闹围观。结果一连切磋几场,杨丛义每次都在三招之内被制住,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脸可丢大了。

    不过幸好,也有其他军士自持有些武艺,也上前切磋,张柳是来者不拒,结果是无人能接两招,都在两招之内被拿下,如此一来,杨丛义三招被制住,也不是那么难看。但终归是输的太惨,很丢面子。

    记得以前在武学,杨丛义跟汤鷽也切磋过,汤鷽练剑时间不断,两人枪来剑往,杨丛义的长枪总是占据上风,汤鷽从来就没有讨得过便宜,长枪比剑厉害,枪能克剑,这是常识,长枪压剑一筹,再正常不过。

    可是跟张柳切磋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似乎他的剑专门用来克制长枪一样,每次他一出手,都让杨丛义觉得自己手里长枪是个累赘,恨不得立即把枪丢掉,但一丢掉吧,手里就没了兵器,便只有束手待擒。

    总之,跟张柳切磋,感觉很别扭,总觉得手里拿的长枪很碍事,很多余,他一旦动起来,长枪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切磋过后,杨丛义更加确定张柳的剑法很高明,他拿着长枪是打不过的,如此才想着干脆跟他学个一招半式,之前也有过学剑的想法,现在这么说,也不算是临时起意。

    张柳听后笑道:“杨大人真想学剑?”

    杨丛义则笑道:“道长的剑法外传吗,不是出家人能学吗?”

    张柳笑道:“自然能学,练功夫本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大人想学,我就能教。这剑法也不是秘技,人人都可以学,至于能不能学会,那就要看悟性和造化。”

    杨丛义笑道:“这么说,道长的剑法好像不易练成,是不是要学,我得再考虑一下,免得最后学不会,耽误道长时间啊。”

    张柳笑道:“杨大人多虑了,以大人的悟性,要是还学不会,那就没几个人能学会了。”

    杨丛义笑道:“那我就跟道长学一学?”

    张柳一笑,转身进舱取剑。

    太阳偏西,要不了半个时辰就得落下去,天便要黑了。

    张柳拔剑,把剑鞘给了杨丛义,担心他不熟悉这种兵器,一开始就拿剑会伤到自己。

    白天的时间不多,二人在甲板立即开始教学剑术,一个教的认真,一个学的认真。

    杨丛义练了四年枪法,身体协调性还可以,学剑问题不大,一招一式学的不算慢,张柳很是欣喜。

    一般来说使贯了长兵器、重兵器的人,要他使轻兵器就很不适应,会有抵触情绪,因为不同的性质的兵器,使用习惯大不相同。比如长枪攻击方法以刺、戳、点、扫、挑,而剑的攻击方法就太多了,像点、刺、劈、撩、抹、穿、扫、斩、削等,剑法是必须配合步法和身法的一种功夫,非常精细,变化多端,使贯了大开大合的兵器,再要学剑就很困难。

    但杨丛义似乎并没有阻碍,学起剑来如初学者一般,手法上几乎看不到使枪的痕迹,这一发现,让张柳很是吃惊,心里直呼难得,也许他是练功夫的天才。

    有此发现,张柳就教的更仔细认真,若是杨丛义学剑真有所成,那也是一番不错的善缘,也是他下山游历结下的机缘。

    杨丛义心无杂念,一招一式用心学习,全都慢慢记在脑子里。一套剑法不知道有多少招,半个时辰学了十二招,太阳就落山了。

    等太阳完全落山,杨丛义当即停止练剑,高声向甲板上的军士下令:“降下主帆、后帆,悬挂灯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