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的吗?”葛三仔一听这话,当即急促的问出声来。
这急促的三个字里充满了惊喜与希望,他渴望这是真的,他想要自由,就像在海上一样。
杨丛义停步转身,看着葛三仔满是期望的眼神,郑重的许下承诺:“葛三仔,从今天开始,只要你跟着我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满十年就还你自由,说话算话,这是我说的。”
葛三仔看着杨丛义,这次听得清清楚楚,当即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哭道:“多谢杨爷,小人以后一定会好好做事,报答杨爷!”
“好,希望你记住今天说的话。起来吧。”杨丛义说完转身就走。
葛三仔起身,抬起衣袖擦了眼泪,牵马跟上去,落在杨丛义身后三步。
“杨爷,我们这是去哪儿?”走了好一段距离,葛三仔忽然开口。
“给你买匹马,我们即刻返回泉州。”杨丛义头也没回。
这次可是花了大价钱,并且花的自己的钱,现在想来就有些肉疼。不过也没办法,用朝廷的钱把葛三仔买出来肯定不行,但为船队下南洋西洋考虑,他又不能随便就放弃这个人,最后只能自掏腰包。
一早,杨丛义带着葛三仔去马市,挑选一番,买了一匹耐力较好的马之后,二人当天上午便催马离开广州,一路北返泉州。
杨丛义二人一路不耽搁,七月初十终于返回泉州。
在客栈住下,稍作休息之后,杨丛义带着葛三仔先来到泉州造船厂,察看海船建造进度。
虽是七月炎热的夏季,船厂里的工匠们却不避酷暑,大汗淋漓的忙碌。整个船厂比上个月来时,繁忙了许多,工匠也多了不少。
费大人不在船厂,有事自然是找老吏。
老史虽然也是满头大汗,但面色很好,精神气很旺。
“大人,我们已经建好了四十艘海船,另有二十艘在建,十几艘旧船在检查修补,估计在九月中旬左右就能全部造好。”
不等杨丛义继续问,老吏又道:“十艘战船也在建造,进度也近半了,中秋之前肯定能建好。那艘四千料大船麻烦一些,虽然我们年初就找来了之前建造‘神舟’的图纸,但在建造中还是遇到一些麻烦,进度稍微慢一些,大船估计要在十月才能建好。”
“是什么麻烦?”杨丛义听这话就有的担心了,若是他们不熟练,建造出来的大船到了海上不安全,那就是天大的麻烦。
老吏回道:“大船空间太大,内部结构太复杂,建造一艘大船的难度比建造十艘小船都难,配件太多,内部拼接安装十分麻烦。”
“有没有安全隐患?”杨丛义有些顾虑。
老吏赶紧摇头摆手,回道:“那倒没有,龙骨我们采用的是合抱大木,然后用特殊手法进行拼接,船长二十一丈九尺,这种大船在海上就跟在地上不一样,不一般的风浪不受影响,大风大浪也只能让它晃一晃,关键部位的船板都是一尺厚,有些特殊部位更厚,只要不是风帆全开,顺风撞礁石,一般的碰撞不会有任何事,撞不坏。所以大船在海上的安全问题,大人尽可放心,担保无事。”
这么一说,杨丛义就放心了,一尺厚的船板,确实没有什么东西能撞破,除非故意往礁石上撞,这艘船要是建好,那肯定无比雄伟,长二十多丈,那在海上真可称得上的是庞然大物,要比这两千料的海船大的多了。
通过老吏,杨丛义又了解到,现在船厂的工匠已经有一千四五百人,船厂也扩大了不少,很多人吃住都在船厂,天亮开始做工,一直做到天黑,有这些人在,完全能保证造船进度,基本不用太担心。
他们一起去看了已经建好的海船,四十艘停靠在海边的海船,一眼望去,黄橙橙一片,十分壮观。造船厂外的海区快被沾满,只留下一个进出的航道。
这些建好的船可以换个地方停靠了,该去找找市舶司的严大人,协调几个专门用来停靠回易船队的港口,到时候商贾把物资运来也好暂且存放,以后分类装船。
杨丛义打算暂时留在泉州,先建立泉州回易督造处,在泉州就有时间随时察看船厂造船进度,是以,在船厂转了一圈之后,就告别老吏,离开船厂回到住处。
葛三仔已经知道杨丛义的身份,所以对他也越来越尊敬。若不是杨丛义坚持,他连饭不敢跟杨丛义一起吃。
“爷,我们这是要弄多少船,刚才在船厂听说的都有七八十艘,这么大的船队真要出海去南洋?”葛三仔憋了好久,还是忍不住问出来。
“对,不光要去南洋,还要去西洋,天竺要去,大食也要去,甚至还能去更西边的罗马。这次的船队很大,估计会超过一百艘大船,南海、西洋的海路你熟吧。”
葛三仔回道:“我自己带船去过三趟,还算比较熟悉,以前船从广州出发,顺风二十天左右就能穿过千里长沙,然后会进入万里石塘,进入万里石塘后小岛暗礁很多,速度可以慢点,去了几趟,也找出了一条比较安全的水道,到三佛齐国后,往西边去还好,那边好像是海湾,直接西行就能到天竺,不用沿着海边绕行。”
接着又问道:“这么大的船队,去南洋西洋,速度要比去一艘船慢,一艘船出去一趟,回来一年就够了,一百多艘船,至少得两年,要是运气不好错过风季,花的时间更多。”
杨丛义道:“早一年还是晚一年,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安全。这次回易是否安全,关系到以后还要不要回易,如果这次船队出去,再顺利回来,以后出去的人会更多。我让你跟我回来,就是看中你去过南洋和天竺,今年冬季如果能出海,你要跟着去。”
葛三仔道:“爷安排就是,你让我去哪我就去哪,水路我熟,只要跟着我走,船队肯定能安全出去,安全回来,不会遇到大风浪,也不会触礁。”
“好,以后出了海好好做,自然有你的好处。”杨丛义笑道。
“爷就放心吧。海上我熟的很,保证不会有事。”
“船造好了四十艘,舵手和水手现在还一个没有,等我找好落脚的地方,你替我招募一些。”
“是,爷。”
第二天,杨丛义找到市舶司严大人,跟他说协调港口的问题。
整个泉州湾有五六个港口,离泉州城近的几个港口比较繁忙,舟来船往的也不方便,航道也不是特别宽。靠外海的秀涂港、蚶江港、石湖港,三港一北两南,厄守泉州湾口,虽然离泉州城稍远,较为偏僻,但水域开阔,船只进出方便。
杨丛义与严大人协商之后,当即确定了这三个港口作为朝廷回易船队的专用港口,其他商船一律不得在这三个港口停靠。
港口确定下来,杨丛义还得亲自去看看具体位置和情况。
这次采购的物资很多,商贾运来的物资不可能直接从他们的船上搬上回易商船,也需要经过仔细检查,然后才能交割,商贾的货船一来,随时检查,随时搬上回易商船交割,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回易督造处的人再多也忙不过来。
………………………………
第177章 修建港口
最好的办法,就是所有商贾运来的物资在港口卸货,先来的先检查交割,然后分类集中保存,等所有物资都运来之后,再统一装船。
如此一来,三个港口都要修建仓库和货场,不然到时候肯定乱成一锅粥,难以交割清楚。
等看完三个港口之后,杨丛义发现要做的事情很多,三个港口都不存在货场,仓库就更不要说了,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他们自己来做。
回易督造处没有那么多闲钱来给泉州建设港口,他再次找到市舶司严大人,讨论建设港口货场和仓库的问题。杨丛义把建设货场和统一管理仓库的利弊跟严大人分析一番之后,严大人虽然明白这对港口后续发展来说是有好处,但三个港口一起建设,需要花费一大笔钱,市舶司拿不出钱来。
更关键的是,建设港口也不是市舶司说建就能建的,需要层层审批,先报泉州州衙,再报福建路转运使司,再报工部、户部,经朝廷审批同意之后才能拨付钱款,然后才能征调劳役开工,像泉州这种沿海大港,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工部派员前来勘察督造,又得另外再走一番复杂的程序。
总之一套申报流程走下来,没有三五个月是完不成的,朝廷同意建设了,官府发布公告征调劳役的时候又要看季节,春季不能征调,秋季更不能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