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缙道:“杨兄这么说,沈某就放肆了。”说完也坐下。

    杨丛义笑道:“这样才对,我们有同场辩议之谊,当称兄弟。沈兄,喝茶。”

    二人拿起茶杯,各喝一口。

    之后杨丛义便将回易督造之事大致跟沈缙讲了一番,之后才提起招募人才之事。

    只听杨丛义说道:“船队远洋出海,表面看,依靠的是坚固的海船,实际上依靠的还是各种人才,要有老水手领航,要有军队护航,要有各种工匠,要有宗教人士安抚人心,没有人,什么船都抵不住大风大浪。现在很多事都已经开始准备,正是用人之时,不知沈兄是否愿意加入我们回易督造处?薪俸每月五贯,如果以后跟随我们出海,薪俸翻倍。”

    沈缙道:“杨兄既然开口,又跟我说的如此明白详细,我岂有拒绝之理。只是目前,我尚在太学,等我回去告个假,稍作准备,三日之内再来找杨兄。可好?”

    杨丛义笑道:“自然可以,沈兄自可回去准备,我在此等沈兄三日。”

    沈缙起身告辞。

    杨丛义又道:“沈兄若有相熟之人愿意一同出海,自可全都一起带来。”

    沈缙应是,起身而走。

    好不容易拉到一个人,杨丛义很高兴,现在他缺的就是帮手,好多事情,没人根本就办不成,军士要招募,宗教人员要招募,数额还不小,看病郎中也不可缺少,想想就头大,晚上心忧的睡不着觉。

    不过也没有办法,人手有限,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先把宣威军建起来,再去招募其他人员。

    两天之后,沈缙来了,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太学同窗,都是这次落榜的学子。

    杨丛义异常高兴,当即授三人督造参军的职务,负责协助他开展回易督造之事。别人来了,还都是太学生,就得以视重视,给他们职务名份,也好开展工作。

    沈缙三人也很高兴,能参与这等大事,历练一番,对以后发展也会多有帮助。并且,这个杨大人并没有官架子,都是以兄相称,以太学生的身份授了参军之职,给足了他们面子。

    杨丛义当即就把今后要做的各项工作,跟三人细说一遍,三人听的明白清楚,船队要人不下六七千,现在没人,最重要的就是招募人员,最近一段时间都跟招人有关。

    时间紧迫,没有过多的寒暄,杨丛义直接就将要去安庆军招募之事,告诉大家,明天一早出发。

    三人高兴,自然无异议,当即告辞,回去准备。

    这趟离开临安,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就算下次回来,就算回来,估计也不会停留。招募到军士应该直接就带去明州建军,开始训练,等一切步上正轨,第一批船应该也造好,舵手水手也要开始招募训练,所以货物采购之事,他应该是帮不上忙了。

    杨丛义当天就跟汤鷽吃了饭,道了别,这一年多来,他们是真正的同窗,朝夕相处一年半,感情比较深。仔细想来,除了汤鷽,杨丛义几乎就没有朋友了,来到宋朝四年,还真够失败的。

    朋友不在多,有时候一个就够了。杨丛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或许以后会有更多的朋友,也说不定,但愿前路不会孤独。

    汤鷽忙的不可开交,一天到晚都在接待厂商,洽谈货物采购。两人好不容易抽了半个时辰的时间一起吃了顿晚饭,饭间谈的还是物资采购和人员招募等督造之事,以后不常见面了,有事书信联系。

    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哪里容得浪费半点时间。

    第二天一早,杨丛义租了一辆马车,装上一千五百两银子,带着沈缙三人,直出余杭门。

    杨丛义已经习惯了骑马,另外三人很少骑马,受不得马的颠簸,只能坐马车。

    可马车的速度比马慢了一多半,骑马一天能行四百里,马车只能走两百里,耽误时间较多,但也没有办法,他们三人不熟悉路途,丢下他们三人先行,又怕他们迷路,走错了方向,耽误更多时间,最后只好一路同行。

    不过幸好,从临安出发前,他已经给陈大人写了一封信,关于募军之事,请他帮忙宣传一二。现在要赶的就是时间,若陈大人一声令下,募军之事传遍他治下六县,等他们赶到怀宁,正可开始募军挑选登记。

    以后要赶路,少不得骑马,沈缙等三人时不时也换骑一下,初时不太感兴趣,多骑几次,就都喜欢上,想骑马还得商量,商量不好就得抢。

    杨丛义也随他们抢去,他就不去抢了,安心坐在马车跟另外两人聊聊天也挺好。

    通过聊天知道,另外两人其实都是沈缙在太学几年结交的好友,一个永州的,姓江名恺,一个台州的,姓林名嵩。

    江恺家庭条件一般,家里有十多亩水田,也不愁吃穿,祖居江州,祖上无人为官,到了他这一代,兄弟有三人,他最小,从小又比较聪敏,读书也用心,便从私塾一路读到县学州学,前几年又考进太学,今年第一次参加科举,没什么经验,发挥不好,直接落榜。

    林嵩家庭条件尚可,祖上曾经有人做过知州,但那也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幸好祖上留有不少田产房产,房产在金人搜山检海之时破坏了一部分,田产倒没受影响,凭借祖上功名,他在台州过的倒也滋润,不过祖上的功名随着时间流逝,影响也渐小,到了他这代便在父辈逼迫下走上科举之路,自小家里就有先生,长大点就进了州学,前些年顺利考进太学,也是第一次参加科举,省试就落榜。

    沈缙家里的情况跟林嵩比较像,祖上也有大官,不过也是四五十年前,家里情况还好,虽然有些败落了,但毕竟曾经有积累,也算衣食无忧。

    只要在马车上,不聊天的时候,沈缙总是会拿出一本书来看,封皮都不见了,杨丛义问过他看的什么书,他只说是杂书,杨丛义也拿过来翻看过几下,确实是杂书,也就不再过问。
………………………………

第148章   应征不成

    不知疲倦的赶路,八天之后,四人赶到怀宁。

    当天晚上,陈大人设宴,为四人接风洗尘,怀宁衙门主要的官员都到了。按理说,他们是来募军的,身份是武人,官位又不高,文官不可能都来,但陈大人亲自设宴,给足了杨丛义等人的面子,其他人也不好不来,毕竟陈大人的面子,他们还是要顾及。

    酒宴一开始,杨丛义四人便以后辈之礼,先敬陈大人一杯酒。环顾满桌,陈大人进士及第的出身,又是知军,地位最高,第一杯酒先敬他当之无愧。第二杯酒,四人敬谢怀宁官员款待,以及对募军之事的支持。第三杯酒,满桌共饮。

    几味菜过后,杨丛义起身举杯道:“丛义能有今日,全赖陈大人不吝提携,从太湖县到怀宁,给了我许多机会,后又经大人举荐,才得以进入武学,方有今日,大人之恩,没齿难忘!敬大人一杯!”

    陈大人笑道:“你能今日的成就,全赖你实心用事,为朝廷举荐可造之才也是为官者的本份。你从太湖县走出去,如今又回来,也是机缘,有句话你要记在心上,前路漫漫,来日方长,要坚守本心,万万不可懈怠!”

    二人举杯同饮。

    接风宴,算是公众场合,杨丛义不好和陈大人闲话家长,便向众人大致介绍了这次回易督造之事,造船建军货物采购等事,也说明了厉害。众人对扬帆出海,经南洋去西洋极西之地很好奇,毕竟那些地方很少有人能去,六十艘的船队,出海回易更是没有听说过。

    杨丛义又把西洋极西之地的情况跟大家做一番介绍,众人这才对那个地方有些模糊的了解。

    在座的都是读书人,对汉唐盛世多少都有了解,从海路要去的国家,汉唐时从陆路都能到达,不说安息、大食,跟天竺的联系,从汉时到唐末一直都没断过,一直都是翻越高原大山,经过吐蕃再到天竺,唐朝时多次遣使出使天竺,大食就不用说了,安西都护府差不多跟大食接壤,发生内乱,他们的王子直接逃到长安,在长安住了几十年,后代也一直都在长安。

    只不过世事变幻,大唐衰落,直到如今,已经有两三百年,西边有夏国阻挡,西域诸国早就不通了,断绝了来往,要是海路能通,当是好事。

    众人举杯,对杨丛义他们所做之事,又是一番祝愿。

    募军之事,陈大人早已知会各县,第二日一早,杨丛义等四人分兵两路,杨丛义带着江恺去太湖县,沈缙跟林嵩留在怀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