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茶厂等,甚至还可以大量印制物资采购意向文书,把要采购的物资品种种类、参考价格全都印上去,然后到每个州府广为散发,而掌柜和账房先生只需要在临安等待,商家有意向自然会派人前来洽谈,如此一来很多麻烦都能避免。
汤鷽一听这个想法,脑子顿时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当即兴奋的跑出去,找那几个老账房。
物资采购的事情有了眉目,而杨丛义的事情还一团乱麻,好多人手都要招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所有人手里,在杨丛义看来最重要的就是防卫力量,这需要的是成建制的军队,军队他不可能自己组建,但这些军队要能海战,还能陆战,就相当于是要海军陆战队,海军是前缀,重要的还是陆战,所以能选择的只有禁军,可他只是一个低级武官,怎么可能调动得了禁军,这事儿得跟黄大人沟通汇报。
黄大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一次回易督造处,同时也留了联系的方式。
汤鷽告诉他,黄大人其实是内侍省的,官家的近侍。
得到这个信息,杨丛义便有些豁然开朗了,做远洋回易赚钱,必然是赵构的意思,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商人,也没人看得起商人,那这种事情只能派近侍去干了,关键是让近侍出去主持回易赵构也放心,不担心他们会中饱私囊,贪墨了回易的钱。
在大宋的历史上,皇帝经常会派内侍近侍去地方,监视地方大员,每次大的战争,前线也几乎都有内侍的影子,皇帝不相信统兵将帅,每次出征都会派遣一名监军,很多时候派的就是内侍,童贯就是个典型,从监军西北开始,作为一个内侍,后来居然能掌兵权二十余年。
如此想来,赵构让黄大人来主持三百万贯投资的回易也在情理之中。既然远洋回易是赵构的意思,那么协助黄大人赚回钱来,封赏自然就不会少,难怪黄大人敢保升官八品,以他官家近侍的身份,保不了他升官,那可就丢了面子。
既然黄大人身份特殊,招募的人才就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毕竟出海一趟会经过许多国家,出去代表的就是大宋的颜面,面子要有,硬实力也不能缺。
杨丛义当即就重新调整了船队的人员配置计划,在最初的计划里,除了回易人才账房掌柜、舵手水手、向导翻译、武装力量以及郎中外,就没什么其他人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代表的是皇家,就需要讲排场,歌舞人员要有,宗教人士要有,读书人更要有,毕竟是远洋出海,很可能就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需要他们记录下来这壮丽的开端。
再想的更深远一些,密谍也必不可少,毕竟大船队沿途停靠,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无法继续起航,在这段时间里,还是有很多风险,需得提前探知、化解。
………………………………
第144章 远洋护军
黄大人虽然是隔一段时间才来一次督造处,可他每天会派人来看看,有问题要商谈,也可以联系到。杨丛义的问题有很多,几乎全都需要黄大人出面协调。
在临安这种地方,可不像泉州,随便从临安出去一个官员,别人都得敬着。临安,天子脚下,勋贵公卿满地都是,莫说一个九品小官,就是四品五品官,别人不高兴不给面子,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去弹劾他,他反倒会纠结人来弹劾你。
杨丛义知道自己的处境,即使在泉州也谨小慎微,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越矩,回到临安就更是了,他需要做的事情,他自己根本办不到,必须要把黄大人拉出来,给他的事儿做。
在传信给黄大人两天之后,他如约而至。
“杨副使,听说你去了泉州,这么快就回来了?”黄大人神采依旧,笑容时刻挂在白净圆圆的脸上,看起来非常热情。
杨丛义笑道:“时间紧迫,不敢耽搁啊。”
两人先后坐下,就有仆人上前斟茶。
黄大人笑问道:“去泉州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杨丛义笑道:“一切顺利,所有造船事项都谈妥了,全部由泉州造船厂负责建造。这是造船清单和每艘船的造价,如果不出意外,这些都会在今年十月全部造好。”他将一张盖了泉州造船厂印信的清单递给黄大人验看。
黄大人接过去,认真看起来。
杨丛义接着说道:“两千料海船五十艘,用来装商品回易物资,每艘一千贯,两千料战船六艘,每战船艘可搭载军士五百人,每艘一千六百贯,一千料车船四艘,配铁轮,进退自如,可搭载军士三百人,每艘九百贯,还有一艘大船,四千料至五千料,作为船队的指挥船,是船队的核心,造价三千贯上下,全部造船费用约七万五千贯。由于时间紧迫,船厂要立即开工,我已从泉州府库暂借两万贯调拨给船厂,这是调拨凭据。”说完又将借钱收据和支付收据一并交给黄大人验看。
黄大人看完,连道几声“好”。
笑道:“杨副使辛苦了,以后需要调付钱款可提前告诉我,直接从户部拨付,私下协调借款出了纰漏,会有麻烦。”
杨丛义笑道:“时间太紧迫了,也是迫不得已,下次一定注意。”
黄大人将材料凭据收起,笑道:“造船后续付款,我让户部按你跟造船厂商定的时间支付。”
杨丛义有些犹豫的问道:“大人,直接让户部支付,会不会有问题?”
黄大人抬眼道:“会有什么问题?”
杨丛义道:“造船木料需要按时采购,一旦没钱买木料,船厂就得停工,工匠发不出薪俸,也会影响士气。若户部把该按时支付的钱拖上十天半个月,或着一两个月,那麻烦就大了,船厂一旦停工,再想动员起来就得不少时间,士气也有受影响,最终影响的就是交船进度。十月要把船全部造好,时间本来就很紧张,要再耽搁,错过了冬季风,今年就出不了海。我以为造船的钱必须先从户部支出来,钱要拿在我们手里,保证能及时支付造船厂,让他们安心造船,按时交船。”
黄大人考虑了一下,然后道:“你说的有道理,我跟户部协调,这部分钱我先支取,需要时找我支取。”
杨丛义道:“好,到了支付时间,我会提前找大人。这次约大人,还有其他事情要大人协调。”
黄大人笑道:“知道你们时间紧,你直说,需要怎么协助。”
杨丛义道:“造船、采购物资商品这两项大事都已经开始,但更要的人员招募,还无法展开。此次船队出海要想多赚钱,就要往黑衣大食那边去,直接跟他们交易,沿途国家很多,路途遥远,隐藏着很多危险,所以在造船时我才主张造了十艘战船,一路保护船队回易,出海的军队展示的是大宋的军威,所以此次出海至少需要四千名禁军精锐,这四千人要懂海战,还必须擅长陆战,陆战要懂平原阵地战,还要懂山地战,懂攻击,懂防卫,总之这是一支要能适应各种情形下战斗的军队。军队招募或调遣,还需要黄大人协调,人员齐备之后,就要开始进行有针对的训练,至少需要训练六个月,不然出海之后无法保证船队的安全。”
黄大人沉思了片刻,才回道:“出海当然需要军队保护,那你觉得是调一整支军队好,还是重新招募好?”
杨丛义回道:“各有优劣,一整支军队,训练起来容易,但管理困难,一旦出海遇到问题,很有可能不听指挥。重新招募的话,训练难度会大不少,可一旦训练好,出海之后就能指挥自如,不会有不停调遣的情况。”
黄大人毫不犹豫的回道:“那就招募训练,你是武学出身,招募训练军士正好合适。你看呢?”
杨丛义想了一下,回道:“招募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年内出海,我们的时间就不多了,不能招募没有作战经验的人。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
黄大人道:“你说说看。”
杨丛义道:“我是这么想的,我们能不能从各地驻守的禁军或者殿前司,进行公开招募,组建一直四千人的远洋护卫新军。”
黄大人一惊,从各军抽调精锐组建新军,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枢密院、兵部都得同意,各地驻军统帅也的支持才行,抽调精锐怕是难,到时候调来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给面子了,每一支军里的精锐,都是他们的本钱,怎么会轻易交出来。
“你准备怎么招募?”
杨丛义道:“公开考试选拔,合格者方能进入新军训练营。除此之外,再招募一些资质好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