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代唐-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四、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为显赫的一支。

    五、王氏

    中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太原王氏既是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们曾封侯拜相,出将入相,也曾屡遭磨难,坎坷备历。

    历兴衰沉浮之后,北魏,太原王氏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纵观太原王氏的兴衰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很深刻,一个家族的沉浮不仅跟家教有关,往往跟社会的兴衰有关,跟适应历史『潮』流有关,“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现的王氏趋向于“不王而王”,这样的生存哲学有利于王氏的生存与发展。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编辑本段七望

    一、陇西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二、赵郡

    赵郡,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赵国(治邯郸市)置赵郡。三国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复为赵国,治所由邯郸移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西晋末,复为郡。

    东晋十六国时,战『乱』四起,群雄争霸,疆域分割,赵郡数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刘渊迁都干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国号汉,赵郡归刘氏,治所平棘;石勒据襄国(今邢台市),称后赵,九年(公元327年)置赵郡,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慕容隽建前燕,赵郡又属慕容氏;苻坚灭燕建前秦,建元十八年。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改为清河是我国张姓、贝姓、房姓和崔姓发源地之一。

    远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主的齐桓公占领了这一带,把甘泉改名贝丘,为齐国属邑。战国七雄相争,贝丘地方为赵国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后灭齐统一中国,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到汉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据《战国策》说,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汉朝初年,把原来厝县地从巨鹿郡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国,移治甘陵。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北齐移至武城,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隋大业七年张金称、高金达起义于此。

    四、博陵

    概况: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

    博陵一名的确诸多人中还是颇有歧义的。历史上究竟有几个博陵,博陵到底指的是哪儿,还真是件一时说不清楚。中学课本中的注解,博陵今河北定县。而如今的蠡县、博野、安平、深州、定州等地的街区、店面等,多有冠以“博陵”之名者。是博陵崔氏的发源地。

    五、范阳

    范阳是中国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名。范阳历史上所辖区域多有变动,约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从唐大历四年(769年)起,所谓“范阳”则仅限于涿州范阳县;为涿州治所,今河北省涿州市。

    广义上的范阳有时和幽州通用。

    范阳一带是历史上很多名门望族的发源地。两晋时期,北方许多望族南渡后,其中相当一部分仍称范阳为祖籍之所。

    其中主要有:

    1卢姓,其中北魏时期的名门望族范阳卢氏即出于此。今河北省涿州市有卢氏宗祠。

    2邹姓、简姓、燕姓的堂号为范阳堂,即来源于此。

    3苑姓、邵姓。

    六、荥阳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为显赫的一支。

    七、太原

    今太原一带有秦置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城,旋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毁于战火。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

    宋朝灭北汉后,太祖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三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当时死亡的包括晋阳城里无数百姓和官兵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从战国时期魏国《竹书纪年》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可知,赵简子所建晋阳城蒲坂、封陵一带,今永济市境内。是不对的,赵卿赵简子久居晋阳,是现的太原,而不是永济。太原以及发现了赵简子的陵墓。

    ;
………………………………

第001章 一梦一千四百年(上)

    攀藤游石壁,眺望几徘徊。

    云自山头出,风从水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