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门阀相关之门阀简介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本州、本郡的势力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一起。
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不但没有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曹『操』死后,曹丕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晋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并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虽然法令规定免除国家租税、徭役的户数,但占有大量田地情况下,高官显爵者必然拥有多超过法令规定的从事劳动的依附人口。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西晋亡后,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但统治阶级内部,存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终东晋一朝,门阀士族政治上居主导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马氏统治,自立为帝,后失败被杀。南朝宋武帝刘裕从东晋门阀专政、王权弱小、方镇割据的积弊中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实行庄园经济,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他们手中。
南朝士庶之别非常严格,士族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形成封闭『性』集团。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认为“清显”的职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阶层之分,两者之间一般也不通婚,低级士族担任的某些官职,高级士族不屑担任。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承圣三年(554),西魏军攻占江陵,俘衣冠士族数万口,驱入长安为奴婢。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陈朝,无论侨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仅政治上早已无所作为,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也都一落千丈,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
门阀相关之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形成: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发展:东汉后期,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虽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魏的军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但是后还是由大地主、大豪强接收。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没落: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
门阀相关之门阀典故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而阀阅一词则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并未被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所以世族的繁盛与否,有时会被视为一个地方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指标。虽然世界史上各国各地都有世族,为免本条目过分复杂,以下专指中国历史上的世族发展,外国的世族则涉及该国本身的历史与文化,可参见各国本身的历史。;
………………………………
门阀相关之门阀起源
门阀的出现寻根溯源,当自西汉时期初显端倪。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日益成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各地都涌现出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同时,汉初的“任子”“赀选”,之后实行的察举制度和太学制度,使地主阶级入仕门径也比过去宽广多了。特别是儒学定于一尊后,封建『政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