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都不想看到长安的庄稼毁于一旦。一旦农业被毁,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会被完全放大,对于大唐的统治完全不利,若是如此内忧外患会让李世民焦头烂额。
据史料记载,此时蝗灾应该在六月才是,难道是提前了?
或者是上天给他的一种考验?
“那信鸽是何时来的?”
“一个时辰前。”
李承乾一听杜如晦这么讲,便喃喃道:“信鸽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大约在在一百公里左右,那么这信大概是两个小时前送来的,如此一来我们还有近三天的时间可以准备!”
李承乾不知道,他的话已经被听见,有人问:“太子殿下,什么三天?”
大家怎么知道,他是怎么算出来的,三天时间?
就连李世民亦是觉得有些扯了。
“高明,你是如此得知,还有三天时间就来了?”
李承乾直道:“陛下,这是儿臣算出来的蝗虫到达时间。”
众人哗然,这怎么算出来的?
“根据时速与距离计算出来的。”
李承乾只好将他怎么算的全部说了出来,他说得十分玄乎,让得众人是有些不解。
但是整体关键不在怎么算出来的!
这时,刘弘基说道:“不管什么时候来,我们一定要做出点决策不是?我们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不是?”
“夔国公!所谓知此知彼百战百胜,想做出决策你是不是应该知道敌人何时到来?我们要做什么准备!你说是不是?”
李承乾当面怼道,惹得众人表示同意。
“太子殿下说得对,便是如此!如果不知道蝗灾何时来,我们怎么去准备?”
“没错,就是这样的!”
而有人则是十分消极的说道:“此为天灾也!怕是无法解决!”
对于这种灾情,古人们,可谓是束手无策。
刘弘基冷然道:“看来太子殿下已经做好了决策,有了计划啊!臣等想听听太子殿下的计划是怎么样的!”
文武百官都束手无策了,刘弘基还说出这种请来,明显是挖了个坑要给李承乾跳。
程咬金则道:“我们都对此灾情没有办法,夔国公你怎么不去想想办法,而要太子殿下来处理?真是无能!”
“太子殿下之才情,天下人皆知,一般而言,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找太子殿下总是对的。”
刘弘基尽量的给李承乾戴高帽。让人听了爽。
李承乾就喜欢这种被奉承的感觉。
于是便道:“夔国公说得没错,算你有眼光!本王是有办法!”
当他的话一出,众人都安静了下来,特别是李世民,脸上的表情稍稍舒展开来,要知道刚才他可是十分的郁闷。
刘弘基出奇不意的冷笑,随后道:“不知道太子殿下是何办法?”。
李承乾真的跳入坑中了,这下有人开心了。
还有人接着刘弘基的话问:“是啊,是什么办法?说出来听听!”
………………………………
书肥来宰!
书肥来宰!
………………………………
第601章 最好的办法
文武百官等都将目光汇聚于李承乾身上,他们都想知道李承乾接下来要怎么做。
要知道,大家商议了好久,也没有见得出现好的计策,大家都想听听李承乾要怎么做。
同时也有人对于李承乾这种行为表示不屑,在他们认为,蝗灾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天灾,是上天给人们的惩罚!
所以,他们打心里认为李承乾的一切计划将是一种可笑。
李世民说道:“高明,这蝗灾自古以来,让各朝代损失十分之多,是为天灾也,在天灾面前,人是不可能胜之于天。朕不强求你彻底解决蝗灾之问题,仅需要有办法让损失变小,便是可以。”
说白了,李世民还是不相信李承乾可以解决。古人都没有办法,损失惨重,也是千年未解决的问题,凭什么李承乾就可以?
李承乾自己也是无法百分百解决,但说到减少损失,那定是可能。哪怕是减少百分之一的损失都是可以的。都是一种进步!
既然李世民都这么讲了,那刘弘基也不再说些什么,若是李世民不说话,他可能还要上去逼问,李承乾也是十分喜欢这样的存在。
那种反差,可以让李承乾得到更多的积分。他看了一会,没有接着说,于是便说道:
“陛下,儿臣确实是有办法将这损失减到最低,但在那之前,需要陛下做一件事。”
普天之下,恐怕只有李承乾敢让李世民做事了。
李世民倒也无所谓,只要能解决问,那做十件又怎么样?
他不失为明君,虽然有时候十分坑儿,但是总的时候,还算是不错的。
“是什么事?让朕听听看。”
“开仓放粮!”
李承乾仅说了四个字。
因为这涉及到朝廷的存粮问题,非得李世民点头才行。
“喔?为何?”
“先从通州开始,凡是受到蝗灾波及的州县等,都要给他们以稳定!让他们看到我们朝廷的决心,所谓民心得,往后便更好走一些。”
未来一段时间,通州地区的民心一定是十分不稳定,只有这么做,才能让人们有信心,然后再实行接下来的事。
“高明,这与朕想到了一块去了,朕正想这么做!”
不管李世民说的是真是假,只要他答应就行了。
“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
李世民又是问说。
“接下来,我们要迎接蝗虫的到来,但在那之前,还需要做一些准备。”
又是准备?
“是何准备?”
“第一、让工匠连夜赶制一指大小的网,网面越大越好。并且悬赏抓蝗虫的最佳方法。还要通知人们,在三天后务必出城,带上一切可以捕获蝗虫的一切物具。”
古代的鱼网是由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的。虽然粗糙,但耐用度还是不错。
嗯?
当李承乾的话一出时,有人笑出声音来了。
李承乾定晴一看,原来是刘弘基。
他道:“蝗虫怎么可能捕得完?成千上万,不!如河沙一般的存在,怎么可能被捕完?太子殿下,不是臣不肯相信,而是这个方法太过于可笑了!”
在刘弘基的认知里,这是不可能的。
李承乾反问:
“听夔国公这么一说,那你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吧?来来来,本王要听听看,你是怎么做,才不可笑。”
“这……臣觉得……”
刘弘基直接说不上话来,他要是有办法,早就说了邀功,哪里需要等?
李承乾怼道:
“不要你觉得,要本王觉得!本王觉得,你凭着自己的经验就认定,捕不完,但你不要忘记了,整个长安城内的人民有几何?只要所有人都出城捕蝗虫,试问天下有多少蝗虫够捕?”
“可是在大量蝗虫面前,人们的数量还是不够。”
“也不必多,一人百斤,我长安城有百万人之数,那么所有人都去捕蝗虫的话,那将有多少?”
这么简单的算术,得到的结果是可怕的,光听这个就觉得厉害。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人们愿意吗?”
“愿意吗?夔国公,你的问题太可笑了,敢问,如果不去捕的话,那么人们靠什么吃饭?这刚种下去的庄稼还没长成,就要被蝗虫吃完了,秋天要怎么办?人们又要饿肚子了!人们不得不去,只需要给他们一点指引,仅此而已!”
李承乾的话没有错,如果人们不去努力,未来又要难过得很。
就算是朝廷的接济,那么仅有一时的接济,朝廷不可能负责你一辈子啊!
“且,这么做,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蝗灾带来的损失,哪怕是一点点的损失,我们都要好好把握才是,大家说是吗?”
李承乾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深思之中,与其坐着等蝗灾的出现,还不如主动出击,将蝗虫留下来。这就是他的办法,目前为止最好的办法!
古代没有农药,不然用那个也是可以,李承乾虽然有办法弄到,但是他可不是慈善家,光农药就要巨量,如果是以后呢?再来一次,那要怎么办?
随后房玄龄先站了出来道:“臣等支持太子殿下的方法!”
“可不是,老程我也觉得可行,需要我的军队出去者,我也不会吝啬的!”
“军队,那是肯定要动用的,因为军队一出,定能让人们看到我朝廷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