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学熙听后显得信心十足,他开口解惑道:“盐税收入方面,请你们不用担心!之所以满清帝国盐税收入如此之低,是因为盐税制度混乱不堪,又低能无效,官僚化气息严重!我们民国成立后,已经准备颁布全新的《盐税条例》,聘任英国人丁恩为盐务顾问,将按照“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原则整顿改革盐税制度!单单是今年,就预计盐税收入能够达到两千万银币,用以偿还贷款是绰绰有余的!”
翻译将这番话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对面的约纳斯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道:“在下决定之前,我希望能够见见这位丁恩先生,亲自与他了解情况。”
“可以,我可以安排丁恩先生来上海……其实正好,他此刻就在苏北地带,过来很方便。”周学熙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
或许是周学熙的态度和信息说服了约纳斯,接下来此人显得平和了一些,谈判最后还露出了微笑道:“这样吧,我先去见见这位丁恩先生,如果他的分析确实翔实、你们的盐税收入确实能够达到一年两千万银币的规模,那么我们梅隆财团在原则上愿意接受以二十年盐税收入为抵押,向我们借款两千三百万英镑。”
“当然,具体的利率问题、等到前期确定了再开启吧。”
在场众人都站了起来,而虞洽卿更是主动与约纳斯握手,用英文笑道:“周部长将在一个星期内安排丁恩先生来上海与你见面,这样算来的话,我们下次的谈判可以考虑放在两个星期之后?”
“可以。”
待约纳斯离开后,虞洽卿与周学熙这两位中方谈判代表则重新开始准备材料,准备下一场与德国一家财团的谈判。
“洽卿,如果能够以比国的条件与梅隆财团谈成二千三百万英镑的大借款,你我都将功德无量啊!!”
一个月前通过抵押陇海铁路向比利时的一家财团贷款成功,其贷款利率非常低;哪怕算上给予三联集团百分之零点五的回扣后,依然要比四国银行团报出的条件要便宜上三分之一来。
九八折、三理八分利息,这样的贷款条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贷到的最便宜的贷款了。相比之下,四国银行团要求的是九四折、四理半的利息,而庚子赔款时的贷款更是达到了八八折、五理。
“果然是应该货比三家,那比国财团本来要价还很高,后来得知梅隆财团、德国、奥国、法国、英国都有财团看上了陇海铁路后,反而主动地降价了。”
面对眉开眼笑的周学熙,虞洽卿的兴致也是很高涨。最近一段时间他忙里忙外的,眼见自己的努力确实产生了效果,而且在可见的将来将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自然也是面露喜色。
“实话与洽卿你讲,在比国贷款下来之前,中央政府实在是内外交困呐!”
民国政府从建立的一开始,就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当中。一方面,由于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税收减免,体制紊乱而使收入锐减;另一方面由于军队膨胀而使支出剧增。再加上各地方省份都私自截留税款,造成中央财政几乎没有收入。
因此袁世凯的初期收入来源,只能靠借贷外债。首先是通过与四国银行先期借款三百万两白银解燃眉之急,然后又与三联集团签订了协议,从三联银行垫款借了四百万银元,再加上从英国克里斯浦财团筹借到了三百万英镑,如此才勉强撑住了政府的门面。然而这些钱款数目虽然多,但是中央政府手头依然拘谨。
直到上个月比利时的三百六十万英镑入账,在部分作为偿还三联集团垫款两百万元后,还有大约价值三千四百万的银元入账。
这笔钱顿时使得原本焦头烂额的中央财政得以缓解,而成功地运用三联集团的关系,用极低的代价获得优质贷款,也令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上下对整顿财政充满了信心。
举借外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周学熙于半年前出任财政总长后,他便一直努力试图整改中央税制、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他首先按照国务院官制,在财政部中设立五司,即:赋税司、会计司、泉币司、公债司、库藏司。
其次周学熙于1912年1月间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以王璟芳为会长,并向各省派出财政视察员,考察各省财政状况,与各省都督协商财政事项。当时,财政部要和各省都督商量的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要求各省都督支持财政部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后期更改为支持财政部授权三联集团代理与国际金融财团筹借款项);第二是要求各省赞成成立国税厅筹备处,以期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改变当前的税收情况。
对此,包括刘继业在内的各省都督陆续表示同意。1912年月2日18日,袁世凯利用参议院活动停滞的机会,未待参议院通过,即擅自批准了财政部拟定的成立国税厅筹备处章程,由国税厅筹备处“掌监督及执行关于国税事务”,并陆续任命了各省的国税厅筹备处处长。财政部调查委员会也改为国税厅总筹备处。
原本按照前清的财政体系,虽然财权名义上属于中央,但事实上由各地督抚负责征收,然后按一定的数额解送中央,地方拥有财政实权。而民国成立之后,财权完全掌握在地方手里。周学熙设立国税厅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要由中央直接经管原由地方征收的国家税,把财权收归中央。在税目的划分上,将十七种重要税目(一、田赋,二、盐课,三、关税,四、常关,五、统捐,六、厘金,七、矿税,八、契税,九、牙税,十、当税,十一、牙捐,十二、当捐,十三、烟税,十四、酒税,十五、茶税,十六、糖税,十七、渔业税)列为国家税。仅将田赋附加税、商税等十九种不重要的税目,列为地方税。
随着外债的涌入,以及国税改革的进行,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在逐步好转。
………………………………
第374章 财政大计
第三百七十六章财政大计
虞洽卿与周学熙随后又与德国和意大利的两个财团会面,他们都对筑路权抵押表露出了较浓厚的兴趣。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随着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欧洲的投资回报率不高而且利息很低,使得国际的资本大量向新兴的国家转移。其中就有大量的资本涌向准备第三次工业化的俄罗斯、以及远东的不少殖民地。而中国,在建立民国后,凭借优质的信誉,以及较为实惠的抵押品,也成了国际资本注意的一个地方。
历史上,由于袁世凯初期时与四国银行签订了独家贷款条约,使得随后在选择贷款目标时候变得非常被动。在四国银行财团的压力下,袁世凯被迫终止了好几次与其他财团接触并拿到优质贷款的机会,最终只能在四国财团的框架内谈判贷款的条件,几乎是拱手让出了自己本来能够多方选择、多方比较的优势。
然而现在,由于三联集团的异军突起,并且代替袁世凯偿还了前期四国银行垫付的三百万白银贷款后,凭借钻空子袁世凯得以撇开四国银行,借助三联集团的名义在国际上公开招揽借贷方。
几个因素的重叠下,使得完成大借款三千五百万英镑的任务显得前景明朗。
当天下午,意大利的财团便以四川川汉铁路的筑路权为抵押,草拟了一份四百十八万英镑的借款意向书。而谈判众人则向着目标更近了一步。
会议后,周学熙留下陪着意大利财团代表去参加晚宴,而虞洽卿则借故推辞了邀请,乘车离开了公共租界,向位于上海市政厅内的刘继业汇报情况。
此刻宋教仁与北辉次郎早已离开。在同样的会客室内,虞洽卿和刘继业各自坐在沙发的两端,彼此的茶几上都摆放着电灯,将屋内照耀得灯火通明。刘继业静静地听取虞洽卿的汇报,包括各个财团的反应和表示、总体而言各方提出的贷款条件,以及周学熙的反应等等。
“中央的财政状况如今在好转……”汇报完毕后,虞洽卿并未离开,而是继续留在会客室内与刘继业商谈:“而如今大总统袁世凯的位置愈发牢固……在可见的将来,他一定会要削减地方权势的。”
有些话虞洽卿没有明说,那就是别看现在我们江苏和三联集团与袁世凯哥俩好的样子,但这是因为袁世凯实力不足而且内外都有掣肘。等到袁世凯凭借充裕的财政站稳了脚跟后,没有什么会阻止他采取削藩的政策。到那个时候,刘继业就很尴尬了。
应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