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时代1902-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作等等。

    半个小时后,三人便离开了第十七协,在前往第三十四标正式上任的路上了。

    身处陌生的南方城市江宁,又是即将去未知的部队上任,让来自北方的孙岳和谢孟都有些忐忑,自然下意识地紧跟着老资、又是与两个上司都是同学关系的曲同丰。

    其中刚从军校毕业的孙岳不无担忧地向曲同丰问道:“我听说这三十四标封闭的很,自两年前开始,就没有接受新的军官,一直都是同一批老人。而我们军校军官不少也都不愿去第三十四标呢!”

    第三十四标在刘继业手上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团体,这在当时的南方新军中虽然少见,但是北方新军却并不稀奇。

    基本上各地新军在编练初期都会经历一波人事调动,从各地引入人才。待军队成型后,其岗位调动则大部分是在内部处理,开始逐渐封闭化而少接受外部调任。这点在北洋军中颇为明显,而南军中如湖北新军第八镇,由于创立时间早,内部形成稳定性也早,因此像第二十九标标统张景良、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第八镇统制张彪等人便长期担任正职。

    第九镇虽然创建略晚,但是在徐绍桢长期担任统制时,也有团体固化的倾向。而且由于地方新军经费是由地方拨款,因此地域性也较强;不光是士兵都要求招募本地人,就是军官也是本地军官或者主官的同乡较多。像第九镇大部分军官便是江苏、安徽一带的人士,夹杂着少部分徐绍桢的同乡福建人。

    在这种较封闭、保守的团体内,就算是湖北人也难免不被人歧视,而北人出身的孙岳担心上任后遭到排挤并非是没有理由的。

    不过曲同丰却并不如孙岳那样担心,用他那招牌笑声呵呵道:“禹行不必担心!你不知道,这第十七协的协统刘继业可是个不错的人,当初留学时很是与人为善,也大方。你刚才也见了,他可没啥地域之见。而第三十四标的标统王光照,也是刘继业的小跟班,没啥好担心的。”

    见孙岳不是很信,曲同丰摸了摸胡子,继续道:“你可不要不信我,你就看看这第十七协里头:协统刘继业,我同学、协副湖南人张孝准。我同学、第三十四标标统王光照,我同学、标副浙江人蒋方震,还是我同学、这正参谋官丁鸿飞嘛……依然是我同学!”

    “我对他们可是很了解的,哈哈哈!”

    作为天津武备学堂出身的老北洋系中留日的士官生,曲同丰单论资历可以通吃南北两新军。

    听到曲同丰居然在第十七协有如此多的同学,孙岳和谢孟心情都好了不少,纷纷向其抱拳道:“以后还请哥哥多多关照啊!”

    “那是、那是、一定、一定!”曲同丰爽朗地笑起来。

    。。。
………………………………

第221章 中立协议

    第二百二十一章中立协议

    曲同丰离开第十七协不久,刘继业的办公室内就又进来了两人,分别是如今新任第三十三标的标副祁匡训和正参谋官关启平。

    虽然从军职上讲,祁匡训要高过关启平,但在文学社内关启平却是分社长,而祁匡训反而是分社副。而按第三十四标及文学社的规矩,社员身份要高过军职,再加上祁匡训一向地没有什么存在感又沉默寡言,因此二人之间还是以关启平为首。

    关上门,又给二人倒上水,刘继业回到座位上,笑道:“柏文蔚没给你们俩添什么麻烦吧?”

    一提到柏文蔚,关启平脸色就是一暗,愤愤道:“此人平日在标里头嚣张惯了,目无上官,实在可恨!就是他第一营团结的很,上下全是他柏文蔚岳王会的亲信,轻易动不得。”

    说着说着,关启平脑海中就出现了柏文蔚那张充满敌意的脸。

    “此刻光复会发动起义在即,他柏文蔚又决定响应,文泰你身处第一线,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刘继业说得严肃,关启平和祁匡训也听得认真。

    “暂且先不提柏文蔚和他的岳王会……说来,敖正邦的工作做得如何了?”

    作为第三十三标的标统,刘继业在与敖正邦多接触后认为此人是有可能加入文学社阵营的。

    “文鹿的判断很正确,敖正邦确属能够争取之人。他是陆士的二期生,曾任湖北陆军小学总办,思想很进步。”关启平说了半句,看了看身旁的祁匡训道:“文豹与敖正邦同是士官学校毕业生,与其最熟了。”

    难得开口说话的祁匡训听到关启平提及自己,摸了摸嘴巴用颇为浓厚的浙江口音道:“子瞻学长……对大势政局亦有不满,对清廷的不少举止也有失望之处……他,也与我聊起在日本时,也曾翻看过不少立志救国的书目。”

    “文豹,在当前光复会即将大起义之时,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置身事外,既不参与光复会之必败的起义,也绝不参与清廷之镇压……有鉴于此,第三十三标内文学社的工作,应先从被原旧式军官控制的、如今由李尚纯担任管带的第三营开展。先稳住一个营,将其初步掌握后,再置身中立之位。”

    在上海的宋教仁得知刘继业决定不响应此次起义后大为失望,在回信中表露出怎样也无法理解其为何会置革命大业而不顾,甚至暗藏着讽刺其贪生怕死的攻击。

    就像刘继业理解却不能认同普通革命党人以近乎于无计划的暴动方式起义,不断消耗自身实力而不能给清廷带来打击那样,宋教仁等人亦无法赞同刘继业不服从‘大局’,不响应‘同志’的壮举。

    二者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包括宋教仁、包括孙文、光复会、黄兴等大部分的革命者都将排满革命视作最高目的,相信只要实现了排满复汉中国就能富强、就能崛起。排满成功后就能完事大吉了。但是刘继业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排满革命只是国家主义、中国富强的第一道坎,后面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自己的团体完成。

    对‘革命’一词在本质上的不同解读,让只关注民族革命的同盟会与同时还主张政治和社会革命的文学社之间的裂痕愈发明显。

    不过对于宋教仁而言,文学社作为刘继业亲手创立的小团体,从未归属过同盟会,在社长刘继业做出决断、并在社内统一了思想后,就算是孙文亲至也无法改变文学社的想法。

    刘继业知道自己做出中立的选择不会让自己在其他革命者眼中形象变好,而只会如林述庆事件那般进一步加深隔阂。甚至拉拢上海虞洽卿等倾向革命的商人也会变得更困难。

    但是相比参与必败的,自杀性的起义、相比抛弃更周全的计划,使国家主义革命蒙受巨大损失而言,这点后果也只能接受了。

    甚至刘继业曾想过,在百十年后,自己在光复会大起义的不作为也会被某些网友挖出来,作为黑材料吧。

    然而在政治,在革命这样巨大的,牵扯亿万人命运的大变革面前,有些时候人只能在两个选择中做出最不坏的抉择,并承担这一抉择带来的后果。

    “文豹和文泰,你们在秋操出发前,尽量摸清岳王会和柏文蔚的计划、以及他对我文学社的反应。必要之时,最好柏文蔚与我会面。”

    远在上海的宋教仁等同盟会鞭长莫及,理不了江宁的事务。但是由于赵声原因而在第三十三标拥有很高影响力的岳王会,作为江宁方面响应光复会大起义的头等势力,他们对文学社保持中立的反应就很关键了。

    是尊重中立,井水不犯河水、还是将文学社视作满清帮凶,一并处理、甚至说表面尊重中立,但是暗地里却试图渗透?

    在这个时候,刘继业无法不小心对待每一件事情。

    同样,一旦秋操期间第三十三标发动起义,按照中立的做法,刘继业是既不参加也不镇压。起义失败还好说,一旦第三十三标成功,则届时文学社控制的部队将自行退返江宁,以军心不稳为名不参与后面清军的镇压中。在接下来的东南乱局中争取到有利于未来国家主义革命的资源。

    对于当前文学社与岳王会之间的重要性,身为社内高层的关启平自然是无比明白的。他用力地点了点头道:“文鹿放心,待我返回第三十三标后就与柏文蔚转达,让他尽快来第十七协一趟。”

    “如此最好。”

    …………………………

    在得到关启平转达消息后,第三十三标第一营管带柏文蔚经过思考决定赴约。在约定好的见面时间,1908年9月22日,柏文蔚带着岳王会骨干冷遹、熊成基和伍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