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构找来张浚的儿子张栻,动情追忆了和张浚几十年间结下的“深厚”友谊“孩子,你父亲最近如何?吃得怎样?脸色好吗?你妈妈呢…哦,她去世了?真遗憾,时间过得太快了,当年你父亲再婚时还曾找我咨询意见,转眼你都这么大了。回去带话给你父亲:我很想他。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卿行奏来,有香茶与卿父为信”这次会见后,外界一片哗然,严重怀疑当年淮西军变、张浚下台后,赵构那句“宁至覆国。不用此人”誓言的真实性…

    而赵眘则非常兴奋,这在他来看是重大转机,他爹开始支持,开始给政策了。在又一次的见爹日时,赵眘以张浚为话题,展开新一轮的北伐建议。他以为定可和爹产生共鸣,由认同张浚开始,转而认同北伐!却不料这一次,爹的话是这样的“儿子你要长点心,认真仔细地观察臣子做事。如张浚。他常备一记事本,凡有士大夫拜见他,都会记在本子上,私下许诺以后予以举荐。到军队里,他又拿国家的金银财宝分给手下士卒,以笼络人心。不知官职是谁的,金银又是谁的!其徒有虚名,唯好以国家名器为人情尔”

    赵眘愕然!前后反差太大了,赵构先是肯定了与张浚的交情。又鄙视了张浚的工作方式。这说明了什么?是先扬后抑,较常见的政治手段?还是说这是在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难道张浚真是言过其实,表清里浊的两面派?一颗有毒的种子顺利在赵眘心里生根发芽。他不由自主的顺这思路想了下去。这不怪他,他受过专业的政治培训,这些都是本能反应…

    但赵昚终于下了结论。赵构不北伐,他想北伐!张浚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抗金、计划北伐…有这个定式在就足够了!可那颗种子只要种下。就再也没法彻底拔出来!

    赵眘找爹要政策的事泡汤了,只能再想别的渠道。赵昚决定从大臣们中找帮手,第一人选理所当然是他最亲近、最信任、最习惯的老师史浩。这位史老师是非常坚挺的存在。之前一记昏招让国家失地16州、损兵3万多,却连降级的处分都没,连失去皇帝信任的危机都不存在!

    这时赵眘非常渴望老师的共鸣,可老师偏偏还是明确表态:他一如既往地不支持北伐!且严正告诫学生你被别有用心的人骗了。至于怎么被骗的,老师给你现场示范…

    史浩要求和张浚进行廷辨,在金殿上,在皇帝、在文武百官面前把事情说清楚!

    67岁的张浚不得不应战,这也算是他的诉职吧。考虑到他这些年一直生活在苦闷打压中,健康肯定是负值。可张浚完全不管这些,他壮志飞扬、复国复仇的理想,且只能由他完成的理想在等着他,他必须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同时他想北伐,是举国之力每个官员都得配合才成。于是4月8日,张浚从江淮前线赶回了临安,他满心希望能把这次廷辩变成一积极的誓师大会,把敌对派、骑墙派都争取过来,甚至变成他的手下,一起为北伐努力!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张浚是位乐观主义战士。他在每次斗争来临前都信心满满,如这次…

    史浩是个官场新丁,不过就是新皇帝的老师,之前的履历表是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这和张浚怎么比?张浚在靖康之变前的开封城里都比这些头衔大得多!

    所以张浚不以为这是场战斗,他很轻松地走上金殿,估计就差点当面问皇帝:您今天到内祠里参拜过我的生辰牌位了吗?转而再问史浩:皇帝都这样,你是不是也应有点表示?你想随便就和我说话吗?

    张浚是昂扬的、正义的、神一般的存在!史浩也认可这一点,于是张浚得以先开口,论述他的北伐大计!

    张浚说:皇帝应下诏亲征,第一阶段先到建康…

    史浩反对:皇帝去建康是以什么名义?是亲征?那么率先挑起战端,是为不仁!是巡边?那么花费是多少你知道吗?完颜亮南侵时太上皇亲征,沿途各州县耗费的巨资不算,光朝廷内库就支出1400万贯,现在朝廷是不是还能支出这些,你自己去查账本…当然你可直接提议把都城迁往建康,那样花费可打进正常开销里,毕竟朝廷在哪都要花那些钱。可建康没皇宫,怎样安置皇帝?就算皇帝可以将就,太上皇怎么办?如皇帝单独亲征,那么禁军必将分成两部:一部留临安保卫太上皇、一部去前线,这样单薄的兵力,万一金军突袭,你怎样保证皇帝的安全?

    一系列问号问得张浚哑口无言。这都是事实,张浚决定回避。他强调皇帝应有勇气,像汉高祖刘邦,以微不足道的泗水亭长之职转战天下、一统江山,何其壮哉!我皇当有此气概!

    很激昂…史老师很生气。这根本就不能类比!刘邦是什么人?趁秦末大乱逞一时大快的亡命徒罢了!我皇上承祖宗二百年基业,怎能与之相比?帝王之兵,当以万全。你如此轻率,是想陷我皇于死地吗?

    张浚再次无言以对。他忽然间觉得眼前这个老学究很难缠。不行!得再换个话题!

    张浚说:中原沦陷已久,再不收复,将会有豪杰趁势而起,那时整个北方将既不为宋朝、也不为金朝所有,到时怎么办?

    言下之意:有条件要北伐,没条件也得北伐,刻不容缓!这是个大命题,涉及到赵宋的家天下,已到了军事、政治的层面上,想来老学究应不擅长,也不敢乱讲话了。

    却不料史老师这样讲“江北根本就没什么豪杰。如有,为何金人没被赶走呢”多么巧妙!没什么专业依据,可就是言之成理…可见会吵架的人绝对能跨行业的去吵!

    张浚火了!你到底知不知道实情?江北百姓被严格编管,人人手无寸铁,这让他们怎样起义造反?这也正是我们的好机会。我们北伐,给他们武器,立即就是战斗力!

    史浩继续反驳:这就是你说的豪杰?手无寸铁就无法反抗吗?想当年强秦暴虐,收天下之兵铸十二铜人于咸阳,陈胜吴广起义时有什么兵器了?不都是手无寸铁吗?可一样声势浩大、纵横天下,那才是豪杰!由此可见:你纯粹是危言耸听,江北根本不会出现另一个王朝!(未完待续。。)
………………………………

北伐前奏篇

    张浚气得要爆炸,跟这种人怎么说理?张浚是文官里的武将、武将堆里又是文官,先天上占足了便宜,别管面对的是谁,都敢横挑鼻子竖挑眼。/出道以来基本上从没落过下风,这造成了他脾气大、口才差,和人吵架时总是出丑。当年被岳飞顶得恼羞成怒,这时一老学究也能虐到他完爆!

    张浚实在讲不出什么了,索性转过头去向皇帝作慷慨激昂状“陛下当以马上成功,岂可贪于苟安,坐失良机”

    赵眘被深深打动了。北伐当然困难,可难道有困难就不做了吗?当然不!他以更激昂的态度回应了张浚“公既锐意恢复,朕岂独甘偷安”

    一时间,南宋金殿上充满激昂慷慨的王霸之气。相传很多人被感染了,无数道崇敬的目光在张浚、赵眘身上凝聚,给他们镀上了荣耀的金边…

    可不包括史浩!史老师无比坚定于自己的理念,哪怕造成川军死伤数万、国家丧地16州都不在乎,更何况眼前这些小气氛?他和张浚一连辩论了整整5天。这5天里,两人的战场一会在金殿上、一会在府堂间、一会在饭桌上…

    史浩摆出国家现在能动用的军力,最多只有6万人主战,请问信心从何而来?严重打击之后,史浩又情至绵绵、深情地说“张都督,我生平几十年愿望就是执鞭前驱、听您指使。您是我的偶像,可没想到现在我俩意见如此相左。为了您30年之大名不坠,国家元勋大旗不倒,您可千万谨慎冷静些啊…”

    张浚大怒,这个该死的老学究视其如婴孩,居然敢软硬兼施!这是对他最大的蔑视,他大怒之下拂袖离朝远去,回江淮前线去视军!

    张浚走得是如此的决绝。赵眘立即心虚,十万火急的请他回来。然而还是他的史老师,继续明目张胆地拆台!前方张浚百般酬集军备,能就地解决的绝不麻烦中央,可经费实在不足,无可奈何之下向赵眘求援。赵眘下旨立即支持!

    可右相史浩不同意!刚刚登基,还没施恩于民,就横征暴敛,不怕搞出民变吗?那时失地没收复,江南都会有危机!

    史浩说得冠冕堂皇。嘱咐有关部门留旨不发,拒不执行!

    赵眘急了:这是军务,耽搁不得!

    史浩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