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属于王全斌的幸福时光已过去了。他开了个好头,用66天就灭掉了蜀国。但他却收了个烂尾,犯了时下流行的官员临退休综合症。使自己本来厚重光荣的军旅生涯在收尾处变成了漆黑一团,不堪入目。
王全斌这一路由上至下已烂透。反过来,刘光义那一路就让赵匡胤欣慰许多。28日,刘光义改领镇宁节度使、张廷翰为彰国节度使兼马军司都虞侯、李进卿为保顺节度使兼步军司都虞侯。他们都要感谢一个人:此路监军曹彬成为平蜀将领中受封最厚的将: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
曹彬功劳谁都不能抹杀,就连为自保而猛咬同伙的王仁赡也不得不说“清廉畏谨,不负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
赵匡胤重赏曹彬,可曹彬不愿领赏,他觉得这么人多都获罪,唯独自己受赏,如何自安?这是我们中国人老毛病,不愿冒尖,无论好的坏的,都喜欢大家同喜同悲。赵匡胤喜欢这样谦虚的人“卿有功无过,又不恃功自夸。如你有什么过失,王仁赡早就报上来了。况且惩罚他们,是国家法制。与你无关,你就不要推辞了”这时的曹彬已逐渐走到宋朝政治军事前沿,向着北宋第一名将目标大步前进了。
灭蜀的成功对大宋的收获是巨大的。从蜀中获得的大量财宝被赵匡胤命人分批从水陆两路运到开封。史书记载,这些财宝整整数年时间方才运完。965年3月,著名的封桩库建成,专门用来储放蜀中珍宝。966年4月,孙逢吉受命专程去收蜀国的图书、法物。5月11日孙逢吉回京,所上法物(其中就有著名的孟昶七宝溺器)皆不合用,悉命焚毁。图书则付史馆。闰8月,又下诏向天下征求图书。凡是献上史馆中所无之书的,不管出身如何,都给予一次面试机会。面试通过即可做官。
赵匡胤竟是个书虫。续资治通鉴长编说赵匡胤性严重寡言,独喜观书。严重寡言这点无论如何不能同意。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笑对人,大胆交友,颇有江湖习气的赵匡胤怎会是闷葫芦呢?敢情是记此事的文人只见过严肃的皇上,没看到酒桌上的赵匡胤。又或是为捍卫读书人敏于思而拙于言的传统而故意书之。我只取后者:独喜观书。那时赵匡胤还是柴荣的大兵。虽在军中仍手不释卷。且喜欢收藏书,听到哪里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征淮南时,有人在柴荣面前告状说赵匡胤在淮南发了横财,有十个多箱子奇重无比,里面怕全是黄金珠宝之类。柴荣最恨贪污,马上打开赵匡胤箱子。一看,里面是数千卷的黄金屋:书!
我奇怪,军事繁忙的赵匡胤要把这些书看完,得用多少时间?柴荣也奇怪“你是我的将帅,开疆拓土只要坚甲利兵就可以了,弄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赵答“臣无奇谋献于皇上,却身当大任,怕才疏不能胜任,所以没事就看看书,广见闻,增智慧罢了”世宗赞善。
如今赵匡胤自己做了皇帝,要收什么异书就更容易了。一下子天下奇书成了抢手货。不过一会,就收集了1千多卷。
书有了,赵匡胤接着要让自己个人爱好成为全天下人的爱好。且这个爱好关乎到下马治天下,以文治国,关乎到赵宋天下能坐稳多久的大事情。天下重武轻文风气也到了要改一改的时候了。兵祸四起的乱世里,当兵成了不二选择,读书?除非你是冯道冯老仙,不然善终概率比天天沙场厮杀的士兵还要小。就连赵匡胤自己年少时也是好武厌文。
可怎么让天下人都来读书呢?赵匡胤急需树立一爱读书的榜样。谁?朝中第一重臣赵普!
966年5月,宫里得到了蜀国一件战利品。这是一面有着44年历史的旧铜镜。背刻“乾德四年制”乾德是赵匡胤年号,可今年还是乾德3年啊?赵匡胤奇了怪了,就问赵普。赵普答不上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惜不能上网百度。
赵匡胤也没有百度,他叫来學士陶谷、窦仪寻找答案。窦仪抢答“此必前蜀遗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年号”哟?原来是前蜀的东西啊?赵匡胤叹了一句“宰相须用读书人啊”
窦仪很得意,赵普很没面子。史称:赵普此后一回到家,就打开书箱开始读书,一读就是一天。经一番苦读,终于大有长进,入得朝来,经常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赵普看的什么书?据说装书的那个箱子除赵普本人,别人从没动过。大家以为赵普是不是得了什么天书。直到赵普死后,家人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是本《论语》,还不全,只有半部。所以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这是传说,赵普不可能只读半部论语就治得了天下。
赵普在恶补文化,其它人当然也知皇上好文,都想在文上表现一番。可在这件事上,谁也没大宋国家图书馆长卢多逊干得巧妙。
乾德6年(968)4月的一天晚上,夜已深,灯已倦,人却未眠。馆长大人在读书。卢多逊有些着急,今天这本书有点厚,下班后一直看到现在,饭都没顾上吃一口,可时间就是钱途。自己必须在明天上朝前把这本书看完。
原因很简单,今天皇上差人来馆里借了这本书。皇上有现学现卖的习惯。如明天突然问起这本书中内容来,那可是出风头的好机会。果然第二天皇上真就问了,朝中一时无人能应对。只有事先已先看了答案的卢多逊,娓娓道来,有根有据,对答如流。直说得皇帝龙颜大悦,一众同僚集体拜服。
皇上读上了书,大臣们也读上了书,接下来自然要让天下人也读书。怎么做到?最好办法当然是让天下人看到读书的好处,一条学而优则仕的光明大道:科举。
这条路不是赵匡胤走出来的,是隋文帝杨坚的伟大发明。唐太宗曾有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中之叹。但到宋初这会,天下乱了太久,武夫横行朝堂。百废待兴,科举自然属于亟待重振的那一类。
3月,科举成绩下来了。陶谷的儿子陶邴考中了第六名。第二天陶谷觉得自己儿子考中了,该去谢谢皇上,自己儿子从此就是天子门生了。可一谢谢出麻烦事。赵匡胤一听,听说你教子无方,怎么你儿子还中了呢?里面是不是有猫腻啊?当场下令:重试!
赵匡胤说陶谷不会教子并非无凭无据,2年前,陶谷另一个儿子陶戩参加一次官员子弟选拔考试。陶谷忙着自己升官长学问,却没教好这儿子。此子念文章如看天书,结结巴巴,前后不通,却因主考官碍于陶谷面子,给录取了。后来被人告发,陶戩被剥夺政治前途终身,陶谷罚工资2个月。此事后,赵匡胤认定了陶谷有才,其子却都是半桶水。
那陶邴是通过暗箱操作考中的进士吗?确是委屈他了。其人确有其才,复试还中。
可赵匡胤经此事,又立了一新规则:以后如是公务员子女考中的,一律要复试。
2月,忠武节度使宋延渥之女被册立为宋太祖第3任皇后。4月6日,赵匡胤好友、曾经的侍卫军老大、成德节度使韩令坤去世。这红白之事后,大宋的铁骑又一次踏出国门,继续征伐下一个目标。
按雪夜定策的计划,下一个该轮着南唐了吧?可计划永远没变化快。这时候一天大时机摆在了宋太祖面前。
………………………………
北汉乱象篇
乾德6年(968)7月27日,北汉皇帝刘承钧死了。怎么死的?死因报告:他是穷死的,吓死的,更是被他辽国主子给急死的。
他为什么是穷死的?因北汉没钱。而北汉之所以这么穷,全是宋朝搞的鬼。北汉农民可怜啊!在田地干着活,突然冲来一小队宋朝骑兵,他们不杀人不抢东西,只是纵马踏田,横冲直撞,将他们劳动成果全部踏坏,然后一溜烟跑了。怎么办?打又打不过,报官官也管不了。这些人跟幽灵一样,隔三差五来一趟,这日子可真过不下去了。而宋朝在向他们招手:来吧,我们这里有田可种,且绝对安全,不会有人欺负你们。于是史书上可看到这么一笔:北汉民470人来降。这还是大规模迁移投降活动,三五成群的估计更多。于是北汉人口越来越少。民为国之本,没有民,国自然越来越穷。
从北汉立国算起,它以区区10州之力与郭威、柴荣、赵匡胤肉博了近18年。就是富如江南,只怕也要被打穷了。到后面,北汉穷的实在没法,竟要向和尚化缘。李筠之事后,刘承钧提拔了一和尚做鸿胪卿。国家搞阅兵之类的大典礼,清明时节给祖先上香,接待辽国使臣请客吃饭之类的都归他管。一看就明白,这都是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