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疾。
简化掉他的一切繁琐履历,蔡京的官场之路走得充满了幸运,同时也注满了苦难。1070年,23岁的他从老家福建兴化仙游和弟弟蔡卞进京赶考,中了进士。第159章惇一起向王珪摊牌,你带人守在政事堂窗外。他敢反抗,你杀了他”蔡京有一极短暂的停顿“好”仍如此回答。
上面的交谈有点古怪。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如蔡确为什么会去找蔡京呢?从关系上讲,王珪是蔡京的座师,是官场上非常牢固的嫡系关系。连当年太祖赵匡胤都非常头疼,弄出个殿试来亲自当老师,拆散这种官场裙带。为什么蔡确视而不见?很简单,有更牢固的关系!
北宋历史上姓蔡的高官很多,如蔡确、蔡襄、蔡京、蔡卞。其实他们是亲戚,非常近的血缘。蔡确和蔡襄是同一个爷爷,他们曾祖和蔡京兄弟的曾祖是亲兄弟。一笔写不出两个蔡字。与这个比,什么座师也没用!
可还有第159章结人手,携带管制刀具,等着第159章惇率大批手下进入皇宫,与三省六部、枢密院大臣汇合,去神宗寝宫前问疾。在神宗病榻前,大家很安静,退出来后,蔡确把大家领到枢密院的南议事厅里。
在那里,章惇一如既往地凶狠,他看着王珪就来气,吼道:你是拥立皇子呢还是拥立皇子呢?今天你要敢反对,要你人头落地!
大厅里鸦雀无声,大臣们都愣住了,大宋开国以来还从没人在办公场所这样威胁过当朝首相!现在皇上病重,首相丢脸,不是真的要出什么大事了吧?
却见王珪一动不动坐在那儿,像是真被吓傻了,好半天没说出一个字来。其实他是快气晕了,一种被恶搞的快感让他想跳起来骂街,也想仰天大笑真过瘾、太好玩了——他本身拥立的就是皇子,现在蔡确和章惇拿刀逼着他拥立皇子,而这皇子早就确定好了只有皇六子赵佣一人…这是在开玩笑吗?
同样想仰天大笑的还有躲在窗外、带着数十把钢刀的蔡京。以为他真的傻吗?蔡确找到他时,他瞬间就搞清了这个逻辑,所以才答应得那样痛快。带刀就带刀、进宫就进宫,无论如何这事都不会流血,乐得做这人情,把忠心表得鲜血淋淋…
好半天后,王珪终于缓缓说出一句话“上自有子,复何议”这句话出口,章惇立即长出口气,神宗可以瞑目了,皇位没旁落…
蔡确却勃然大怒,这等于向天下公开,皇位是自然传承,根本没什么拥立之人。这半天都白忙活了?正想着再做点什么,章惇已带着他走下一道程序了——大臣们重新进宫,不管神宗还能不能准确的表达意识,得把由皇六子继位的诏书传下来。当天赵煦(赵佣)终于有了皇太子名份,走出皇宫,三位顶级大臣的脸色各自不同…
王珪神色灰败,油尽灯枯,他再也支撑不下去了,2个多月后就将去世…
蔡确咬牙切齿,他怎也没想到老得不能再老、懦弱得不能再懦弱的王珪会在关键时刻精明,一句话就毁了他的美梦…
章惇意气昂扬,他不管事件里有多少内幕,也不管谁有什么想法,重要的是目标达到了。就像是要让他更兴奋些似的,出宫门时他迎头遇上了事件的死对头,雍亲王赵颢。章惇要赢就要赢得嚣张痛快。他迎了上去,大声说“已得旨,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你觉得怎样”赵颢马上低头“天下幸甚”章惇哈哈大笑的离去,他相信这才是处理这类事件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摆在明面上,让赵颢当众低头、彻底打倒,以后少了别样的心思!
在他身后,蔡确仍贼心不死,他不甘心。这时邢恕又出现了,奸臣的主意真的是很多。他要蔡确向外界宣扬——延安郡王赵煦是蔡确我带人进宫,逼着王珪同意册立的。不管过程怎样、真相怎样,哪怕是谎言,也要不断重复!只要造成了影响,就是功劳!
蔡确照办了,他真的想迈出最后那一步,跨过咫尺之遥的距离,从次相升到首相。为这一步,他脑子乱了…这就是蠢人的悲哀,他忘了是怎样当上的帝国宰相。那不是他的能力、资历,而是宋神宗想亲自掌握朝政,不想被任何手下阻挠,才选了这一届的领导班子。换句话说,他和王珪只是办事员、传达员、御用秘书而已。从这点上说,王珪真的比他强,至少明白自己处境,老老实实地当“三旨相公”
………………………………
司马复出篇
谣言传出去了,蔡确如愿以偿,成了当时头条风云人物,把将死的王珪、强硬的章惇都盖了下去。这真的给他带来了好处,最直接一点,他被一位深宫里的贵妇人注意到了——高太后。她觉得很好玩,外边这些人在搞什么?像他们能决定什么似的。按传说中的套路,应是先从她这里得到指示,然后才去外面宣传吧?现在却正相反!难道想来个既成事实,要她照办?
蔡确的悲剧就这样上演了。他绝想不到:之前的那些表演会给他带来什么,那是北宋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打击!谁让他不知进退、敢和高太后抢功劳呢?
《宋史》记载:真正给宋哲宗赵煦铺路的人是他的奶奶。高太后先是当众肯定了他的品德,说自从神宗病倒后,这10岁孩子除每天守在病床前给父亲端药外,还默默抄写了三卷佛经,为父亲祈福…大臣们也看到了佛经,上面字迹端庄工整,可看出抄写者的心情。
高太后还派人秘密做了套给孩子穿的小龙袍,只等神宗过世,立即给赵煦穿。这些加在一起,是她拥立新皇帝的铁证!
事实上我们也要承认:她的确是一锤定音的人,赵煦能当上皇帝,最大功劳就在她身上!不过请不要因这个就误解了她。她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一代知识女性,她有太多的事要做,而立一9周岁都不到的小娃娃,才是她能施展抱负的先决条件!立赵颢吗?那是个36岁的成年男人了,她用什么来控制?甚至后宫的最高名份都要转移出去。交给新皇后。说她立赵煦是因对长子神宗的爱,更是莫明其妙的判断!真要爱神宗。为什么立即就毁了神宗一生的事业?
归根结底一句话,她忍了快40年了!在她心里,仁慈深邃的仁宗皇帝是软弱的、大度谦退的曹太后是懦弱可笑的、丈夫英宗一生和臣子们纠缠,累死了只给生父争到个虚名,至于长子神宗。完全是个颠三倒四的小糊涂…整个世界都等着由她来拯救!
拯救的第160章中营景象。错了!正好相反!西京洛阳城里。是段广为传唱、让历代文人学者流口水的神仙生活…
首先,是物资基础。这些大佬们每个人都腰缠万贯,手眼通天,要什么样材料、要什么样地段没有?住的地方怎能马虎呢?不要说他们自己的房子,易学家邵雍著名的“安乐窝”都是他们一时兴起盖起来的!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富弼、王拱辰、司马光的宅院。大宋西京洛阳城,官员宅第160章这样开始“近年以来,风俗颓弊,士大夫以偷合苟容为智,以危言正论为狂。是致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达…皆罪在群臣,而愚民无知,往往怨归先帝…”皇宫深处,高太皇太后手捧这样一篇奏章,脸色开始变得灿烂。好!非常好!把熙丰年间所有的成就都抹平了,把她亲生儿子一生的事业彻底贬低!做得实在太好了!
召司马光、吕公著回京!
任命刚刚下达,老混蛋第160章也发表了。著名的《请更张新法》。这篇文章真实反应了司马光的心声,开篇就把王安石骂了个狗血淋头“…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致民多失业,闾里怨嗟”之后长篇累犊向各新法砍去!把它们比做社会毒瘤,定要尽快铲除!
这篇奏章是面旗帜,高太皇太后读得神清气爽,看到了恢复旧法的曙光。多年来被压制在地方上、只能喃喃咒骂的反对派们更是眼前一亮,觉得终于看到了反攻倒算的希望!可现实是无奈的,不管司马光有怎样抱负、高太皇太后有多大权柄,神宗先帝留下的领导班子还在!蔡确、韩缜、章惇乃至于中层领导都是新法集团的,这些人站在一边,嘻嘻哈哈看着上蹿下跳的司马光,觉得很好玩——大家快看哈!看一眼少一眼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司马光!15年前被王安石、吕惠卿等前辈赶到洛阳码字的老古董,不知还能活多久,又跳出来咬人了!
针对这种现象,老谋深算的司马光没生气,他表情变得更神圣,提出一大公无私的建议:太皇太后,群众的眼光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