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辈一眼,不愿跟他一般见识“我家人今天日间特来告诉我的,说民间流传什么点检做天子的谣言”王溥感兴趣了“真有此事”范点头“当然。不然我何必急着在这除夕把你们都叫来”王“这天下总有些爱生事的。我看,叫士兵们去查一查,看是谁不要命的在造谣。将他们舌头割了去”范“这是治标不治本。那些传谣的不过是些爱多嘴的人。真正祸根应是在后面制造谣言的人”王“范大人意思是谁造谣”范“这事跟赵点检必有莫大关系”魏“范大人,此话不可轻说。赵点检忠心一片,先帝也对他信任有加,这才将军权交付于他。我看这可能是某个对赵点检不满的人编出来故意中伤他的”范“知人知面不知心!魏大人凭什么认定赵点检忠心不二呢”魏仁浦闭上了嘴,王溥也不出声了。范质接道“此事不能不防。眼下虽有韩太尉能牵制赵点检,可他的侍卫军比不了殿前军。我们应调位大将进京,以防万一”魏“那不如将李侍中调进京”范摇头“李侍中调离京师是先帝遗旨。如今魏大人把他请进京城,难道不怕驱狼引虎”王“那就请张都尉入京重新接管殿前军”范“王大人你让张都尉官复原职,不是正应了点检做天子的谣言”得!看来,我们的话都是废话。两位宰相都自觉闭上了嘴,且看范质有什么主意……

    第四场人物:韩通、韩驼、赵匡胤。地点:韩通家中。

    韩驼“父亲,眼下赵匡胤自己送上门来。应趁此良机将他擒住,为天下除贼,为幼帝分忧”韩通“吾儿之言未尝没道理。然而没真凭实据,怎能随便擒他”韩驼“父亲难道没风闻外面谣言四起?就凭‘点检做天子’这就是天大的证据。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相信太后和皇上也不会怪罪”韩通叹道“儿啊,你虽幼年残疾,但真是目光如炬,通晓时局。可眼下怎么反而糊涂了?这赵匡胤既敢只身前来,他就没准备?只怕我们一动手,他的殿前军兄弟们就会发难。是否能杀了他实在没把握,万一被他逃出,我们就是给他作乱的口实!到时大周江山不保,我父子岂有脸面见地下的先帝”说罢,韩通丢下儿子,向前厅走去。想必是去见赵匡胤了。韩驼伏地痛哭……后来的史学家们一致认定这是上天对大周和韩家的最后一次眷顾。可惜韩通犹豫不决。于是注定了大周天下和韩家一门的性命只有最后的4天……

    噹噹……大相国寺里响起了辞旧岁的钟声。新的一天,也是新的一年开始了。也许开始的还有一新朝代,一新世界……
………………………………

陈桥兵变之军报篇

    周显德7年(960)正月初一清晨,8岁的柴宗训被早早叫醒了,又被大人们摆布着穿上沉重的衣服,戴上更沉重的帽子。他知道他又要去那个又宽又高的大屋子里,去见那些长着白胡子或黑胡子的人,听他们讲些他根本听不懂的话,然后去缓缓地点头。这样的事他现在已有点习惯了。他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玩,可他得做。不然他死去的父皇就会难过…

    朝会大典,柴宗训这小孩子高高在上,也孤零零地坐在皇帝宝座上。下面有人建议在新一年仍沿用显德年号,愿先帝威灵保佑大周国泰民安江山永固…这些他都听不懂。之后的事有些有趣。那么多的胡子们一个接一个向他叩头,此起彼伏。真的好有趣…

    就在孩子刚露出些许笑容时,北方边疆一个军事急报的传来,将他的欢乐从此永远埋葬——镇、定2州发来警报。契丹人联合北汉,突然来袭。请求朝廷马上派兵救援。

    大殿顿时乱成一团,所有大臣都现出原形。他们围住了三位德高望重,能力超凡的大宰相。七嘴八舌讨论怎么办……8岁的柴宗训茫然看着下边突然慌乱的人群,不知出了什么事。更不知这些人正在争论的,其实就是他的命运…

    然而我们要问一声:这镇、定2州同时发来的2件军情急报究竟是真是假?

    应该说这是有可能的。毕竟辽国刚刚在柴荣手下吃了大亏,这会趁小皇帝上来,寻机报复下也合乎常理。至于北汉刘家,向来有这种趁人不备,使黑招踢阴腿的传统。当年柴荣也领教过。

    再看军报的出处:镇州节度使是郭崇威。当年出卖刘承祐密旨,随郭威一起起兵勤王。后来澶州兵变中,又奉命去看住了本正往开封而来的刘赟,可说是周朝旧人,没听说与赵匡胤有什么关联。且宋朝建立后,郭崇威还经常想起先朝恩典而黯然泪下,因此还被人抓住小辫子在赵面前告过状。可见他应不会为给赵匡胤帮忙而假报军情。定州节度使孙行友是莫州人,农民将领中的杰出代表。长年驻守边疆。此次北征,他独领一军,收复易州(易定2州就是唐朝的义武节度使辖区,从那时起就是一半**势力。后唐年间甚至还出过王都之乱)。跟赵匡胤长年没什么交往,自也不会发假军情配合赵匡胤。

    可光凭这些,还是不能让我们释疑。毕竟我们读的是宋史,是文人们最愿为统治者卖力粉饰的朝代,且又是关系宋朝开国的这么一件事。自然是需要些旁证的。

    翻开宋史北汉刘氏卷:显德六年冬(959),钧(北汉皇帝)结契丹侵周。

    最后翻开辽史。呦!露马脚了!辽史上丝毫找不到契丹人准备与北汉合伙进犯中原的字句。非但如此,辽史还记载:应历9年(959)12月,辽国王子敌烈、海思、萧达干2位大臣联合谋反,被平定。辽国要祭祀天地祖宗,报告逆党的行为。看来睡王很忙,应没空也没心情进犯中原了。

    这下,结论就全推翻了。看来宋史北汉刘氏卷那一笔是为自圆其说,凭空捏造出来的。

    然而这时,又出现了一新问题:前面刚说镇、定2州节度使是好人,没与赵匡胤同流合污。却为什么要发这假军报呢?想来想去只有一原因。他们被骗了。

    韩令坤,这可是赵匡胤的铁哥们,赵氏集团骨干成员。要是在这场大戏中不出点力,怎么都说不过去吧?韩令坤是被柴荣留下驻守刚刚收复的霸州(即益津关)的。且不久前还击败过一队契丹骑兵。那有没有可能,他让自己手下一部分人穿上契丹军服,另一部分人穿上北汉军服,然后拉着这两伙人去西边不远的镇、定2州前转转,造成北汉与契丹联军进攻中原的假象呢?这可能性很大,只可惜可证实的史料已在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擦的一干两净了。还有一点也很可疑。霸州就是辽国南下之路必经的三关之一。要是辽国真有什么风吹草动,那韩令坤绝对应最先知道,首先上报啊?为什么韩令坤自己不报,却费尽心思让别人来报?当然是因他与赵匡胤关系之铁,天下皆知。自己上报,三位宰相很容易怀疑到赵点检身上去。而如由这两位忠心的周朝大将上报,那就把赵匡胤给撇清了。

    所以辽兵入侵之事,是站不住脚的。极有可能是韩令坤搞的鬼。

    于是,在三位宰相、韩总司令、小皇帝、符太后的一致认可下,赵匡胤开始了分兵出城的部署:

    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部分殿前军为先锋,初二就出城。剩下的殿前军由石守信、王审琦指挥,协助韩通把守京城。侍卫军的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龙捷右厢都指挥使赵彦徽率侍卫军,随自己初三出城!

    这下,估计除韩通和那不知世事的太后幼主,谁都能看出赵匡胤包藏祸心了。表面看来,侍卫军和殿前军都是一半守城一半出征,非常符合先帝柴荣的互相牵制了。可是韩通手下的侍卫军被带出一半主力(虎捷、龙捷是侍卫军主力部队),而留下来的石守信、王审琦的殿前军又是他根本指挥不动的。请问到时一旦有紧急情况,韩通能怎么办?

    显德7年(960)正月初二,慕容延钊大军先行出发。

    开封城内突然人心惶惶,谣言四起。许多人甚至开始搬家出城逃难了。这倒不是怕什么辽兵,那还远着呢。他们是在怕另一件事“点检做天子”开封城内的百姓记忆是健全的。9年多前的那一幕幕,他们都还记得。特别是郭威乱兵入城大抢劫的一幕尤其记忆如新。

    百姓们都反应如此。三位大宰相、韩总司令,你们发现异常了吗?难道你们都是聋子瞎子,浑然不知?也许知道了却也只能装做不知吧?因就算知道又能怎办?从昨天把兵权交到人家手上时,范质们就开始了一场豪赌。赌的是这片江山的颜色。而范质们的筹码就只有寄希望于赵匡胤还有一点良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